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6)
2023(10461)
2022(8939)
2021(8288)
2020(6818)
2019(15409)
2018(15301)
2017(28130)
2016(15519)
2015(17247)
2014(16761)
2013(16156)
2012(14823)
2011(13257)
2010(13036)
2009(11877)
2008(11300)
2007(9928)
2006(8577)
2005(7526)
作者
(45979)
(38614)
(38189)
(36119)
(24368)
(18685)
(17370)
(15136)
(14916)
(13374)
(13097)
(13047)
(12459)
(11974)
(11906)
(11752)
(11688)
(11300)
(11205)
(11046)
(9745)
(9305)
(9206)
(8867)
(8645)
(8600)
(8382)
(8331)
(8036)
(7794)
学科
(55408)
经济(55331)
管理(43603)
(38832)
(29422)
企业(29422)
方法(21762)
(19647)
数学(18799)
数学方法(18625)
地方(15996)
中国(15184)
(14058)
(14044)
环境(13993)
农业(13293)
业经(13081)
(12219)
(11405)
贸易(11397)
(10950)
(10101)
(9339)
技术(8967)
(8679)
银行(8633)
理论(8620)
(8462)
(8263)
金融(8255)
机构
学院(209926)
大学(209351)
(79455)
管理(79292)
经济(77673)
研究(73735)
理学(69061)
理学院(68099)
管理学(66825)
管理学院(66439)
中国(54849)
科学(49423)
(47237)
(46860)
业大(38830)
(37928)
农业(37111)
研究所(35078)
中心(34754)
(34444)
(32161)
北京(29457)
(29264)
师范(28828)
财经(27532)
(27284)
(25595)
(25058)
农业大学(24898)
(24512)
基金
项目(152679)
科学(118530)
基金(109382)
研究(106529)
(98691)
国家(97813)
科学基金(82498)
社会(67394)
社会科(63557)
社会科学(63538)
(60564)
基金项目(59572)
自然(55332)
自然科(54008)
自然科学(53987)
自然科学基金(53017)
(52048)
教育(47566)
编号(42891)
资助(42597)
重点(34379)
(33404)
成果(33252)
(32005)
(31860)
计划(30087)
创新(29780)
科研(29720)
课题(29691)
国家社会(27831)
期刊
(86491)
经济(86491)
研究(55763)
中国(45561)
学报(42087)
(41412)
科学(35829)
大学(30608)
学学(28981)
农业(27656)
(26438)
管理(25739)
教育(22858)
(16878)
金融(16878)
技术(16355)
业经(15894)
(14990)
经济研究(13579)
财经(12590)
(12507)
资源(12196)
问题(12042)
业大(11940)
图书(11513)
科技(11210)
(10831)
农业大学(10048)
商业(9212)
(8992)
共检索到307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见  叶成康  韩西丽  
本文采用拍照实验、访谈式问卷及扫描式观察法对钟楼湾社区6-12岁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及活动空间进行调查,试图了解北京市胡同社区户外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场地宽敞、平坦、有树木、色彩鲜艳、有可玩的设施是胡同社区儿童理想的户外活动空间构成要素;(2)胡同拐弯处及尽端式小巷是儿童活动最频繁的场所;(3)胡同社区内的商业店铺会增加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但沿街分布的商业店铺周边吸引低强度的体力活动,而结合广场布置的商业店铺周边吸引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该研究成果可供北京胡同社区乃至其他城市的传统住区更新改造进行参考,从而引导此类社区向适宜儿童居住的环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晓楠  韩西丽  
城中村是我国当代城市中典型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其中儿童成长环境问题突出,普遍缺乏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但目前国内针对低收入住区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深圳市城中村为例,基于行为注记法和访谈式问卷法分别获取1754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和37位儿童偏好的活动地点及原因数据,利用GIS和SPSS分析城中村建成环境对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城中村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场地宽敞、店铺密度高、有可玩设施等特征的区域;(2)城中村过高的建筑密度对大龄儿童(7~12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负面影响,而有可玩的设施是吸引大龄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关键因子;(3)城中村建筑底层的经营性功能有利于增加低龄儿童(0~6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机会;(4)可利用的座椅包括公共座椅和居民自发在街道上摆放的座椅对城中村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塑造城中村美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包括由政府、村集体及村民、外来暂住人群和商户等共同协作,利用现有废弃宅基地创造更多的儿童活动空间、增加可玩的公共艺术装置和座椅、增加户外空间中的花草种植和立体绿化等,都将有助于增加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对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秦波  张悦  
城市建成环境会通过影响居民的体力活动强度,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研究选取北京15个社区进行入户问卷收集数据,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对居民体力活动强度进行测度,以GIS数据为基础评测社区建成环境,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对影响居民体力活动的因素进行校验。研究发现:社区大小、容积率及公园数量对体力活动强度有显著影响,而在既有文献中强调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建筑密度等因素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这或许是由于不同国家城市肌理的既有差异所导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心悦  韩西丽  孙贵博  张运崇  
文章以深圳市初中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儿童放学后户外活动场地偏好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场地偏好及其他因素对MVPA持续时间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孩、家与学校的距离近、采用积极通勤的方式上下学、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和商业设施门口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持续时间更长。男孩、居住在城中村、参加的补习班较多、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活动设施场地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多样性更丰富。最后结合调研结果对社区街道、活动设施场地、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门口提出环境优化设计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依明  
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比较我国城乡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和环境健康支持性感知的异同,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识别对城市与乡村居民规律性体力活动有显著促进或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影响城市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设施丰富性影响乡村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据此提出相应城市与乡村环境改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不同群体对区域旅游的供给感知评价可为目的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北京市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一手调查数据,建构两大群体旅游供给结构方程感知模型,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两大群体对北京旅游供给感知程度及其差异,以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所注重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通过对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样本数据的公因子萃取,提取出两大群体旅游供给感知公因子,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安全、交通服务、服务质量与设施、旅游活动、信息服务与营销、旅游景区等方面,并以此建构并验证两大群体结构方程感知模型;2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供给感知存在宏观差异,入境游客注重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水平与软件环境建设,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寒湜  徐德顺  王大树  
社区是国家治理中最小的单元,也是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最直接体现。国外在这一领域探讨并提出了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等治理方式,我国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的探索。在对国内外模式充分研究和讨论后,北京市提出了"六型"社区建设方案,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果。本文针对北京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梳理,探讨这种模式的优点及不足,对中国社区治理提出改进意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亚茹  盛明洁  
系统梳理了国外学界关于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将影响要素归纳为绿色空间可达性、空间数量、景观特征和其他特征等,并阐释了各类要素对居民体力活动意愿、活动频率和活动时间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提出了展望。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丽昀  陈东田  高阳  曹庆义  张永超  
基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对老旧社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从功能多元化模式设计、自然景观要素深化设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探讨老旧社区自然式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重构策略,激发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彦云  张波  周芳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布局的重要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本研究基于全量POI数据对北京市"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标率以及与人口的发展协调性进行空间测度,为北京市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发现,各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交通和购物发展最成熟,不仅覆盖率、达标率高,而且城区差异最小,而休闲和养老类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低且城区差异大,其中,休闲广场和公园2项的覆盖率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供需缺口最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据近期召开的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消息,北京市今年将再建2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总量将达到1022个,覆盖60%以上的城市社区。据北京市委社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介绍,北京市去年新建了2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总量达到822个,覆盖全市55%的社区。其中,东城区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即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就业、养老、助残、卫生、文化体育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煜  
当前,老龄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遍共识,"网络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一个传统型的老龄社区为样本,以养老服务的社区治理视角,对其自生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网络化"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经验,对我国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进行再思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许晓霞  柴彦威  颜亚宁  
文章针对中国大城市周边涌现的巨型居住社区现象,基于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调研数据,利用GIS软件对巨型社区居民出行的时空路径和活动分布进行刻画,总结出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工作、购物、休闲活动空间特征和整体活动空间模式,探讨这种独特的郊区物质空间对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并通过郊区巨型社区与内城、郊区普通社区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意义,剖析巨型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巨型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晓波  
本文基于居民视角,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社区商业设施满意度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体系共包含19个具体指标,构成"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选择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六个维度。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为今后围绕社区商业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文所提供的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也对我国政府日后对社区商业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