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8)
- 2023(3849)
- 2022(3243)
- 2021(3018)
- 2020(2266)
- 2019(5466)
- 2018(5204)
- 2017(9849)
- 2016(5388)
- 2015(5825)
- 2014(5564)
- 2013(5442)
- 2012(5398)
- 2011(4890)
- 2010(5053)
- 2009(4556)
- 2008(4580)
- 2007(3977)
- 2006(3609)
- 2005(3235)
- 学科
- 济(23886)
- 经济(23866)
- 管理(11397)
- 业(10355)
- 地方(8646)
- 方法(8250)
- 企(7331)
- 企业(7331)
- 数学(7011)
- 数学方法(6899)
- 农(6814)
- 学(6701)
- 中国(6063)
- 业经(5079)
- 农业(4774)
- 环境(4346)
- 地方经济(4128)
- 财(3345)
- 和(3261)
- 城市(3251)
- 发(3231)
- 贸(3227)
- 贸易(3225)
- 融(3144)
- 金融(3142)
- 制(3126)
- 理论(3064)
- 易(2959)
- 划(2927)
- 资源(2816)
- 机构
- 大学(80190)
- 学院(78289)
- 研究(31414)
- 济(29360)
- 经济(28677)
- 管理(28291)
- 理学(24554)
- 理学院(24038)
- 管理学(23423)
- 管理学院(23288)
- 中国(22107)
- 科学(21938)
- 京(21221)
- 所(16411)
- 农(15646)
- 研究所(15310)
- 中心(14121)
- 业大(13874)
- 北京(13600)
- 范(13492)
- 师范(13374)
- 农业(12419)
- 江(12279)
- 财(12080)
- 院(11588)
- 师范大学(11374)
- 科学院(9995)
- 财经(9866)
- 州(9803)
- 省(9074)
- 基金
- 项目(58241)
- 科学(46893)
- 基金(43928)
- 家(39694)
- 国家(39403)
- 研究(38954)
- 科学基金(33930)
- 社会(25616)
- 基金项目(24631)
- 社会科(24312)
- 社会科学(24302)
- 自然(23545)
- 自然科(23015)
- 自然科学(23006)
- 自然科学基金(22569)
- 省(21346)
- 划(19976)
- 教育(17022)
- 资助(16615)
- 编号(14326)
- 重点(13476)
- 发(13101)
- 部(12233)
- 创(11988)
- 计划(11799)
- 创新(11323)
- 成果(11265)
- 科研(11079)
- 国家社会(10793)
- 课题(10687)
共检索到115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陈园园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关键词:
就业与居住 空间关系 标准差椭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萍 徐跃红 沈佳庆
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工业用地的空间集聚分散变化特征,并针对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建议。分析产业用地区域分布的变化规律,利用统计数据,从产业结构变化、工业产值比重变化和工业用地报酬变化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工业用地集散的趋势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北京市及不同区域目前工业用地布局发展所处的阶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工业用地供应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同时,工业用地管理应顺应工业用地的集散分布规律。
关键词:
工业用地 集聚 分散 演变 动因 北京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职住分离 轨道交通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高丽萍 黄松 郭海珍
以北京市内城区三大就业中心——CBD、金融街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就业中心的人群在居住、就业及通勤等方面的数据,用可视化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北京市就业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就业中心的职住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就业人员长时间通勤的比例增加,这成为职住均衡的最大挑战;就业功能区定位不同,导致不同就业中心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职住关系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就业集聚区内居住人群的通勤状况好于就业人群,但金融街区域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通勤时间相当,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
关键词:
就业中心 就业辐射范围 职住关系 北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问卷调查数据,以通勤时间作为职住分离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层挖掘,并重点关注居住地区、居住条件、住房产权性质、迁居行为四方面居住行为对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以期反映北京城市居民不同居住行为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住空间位置是造成居民通勤时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分离具有加剧效应;第二,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略大;第三,从住房产权性质来看,单位房和租借房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显著较小;第四,居民迁居与...
关键词:
居住行为 职住分离 通勤时间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3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邱灵
以北京为案例区,基于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方法模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进而采用宏观政策分析与微观企业调查相结合方法,探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①1996-2008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中心、双中心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并存。②转型期市场与政府双重力量共同影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首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达性、面对面接触需求、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与创新环境、企业发展空间、土地成本或租金价格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差异性对企业区位选择也存在明显影响;政府通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发展方针政策调整、城市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③西方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过程,北京则是转型期市场和政府双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组织与自发相互影响的过程,西方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但受到政府力量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具体区位决策时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正。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结构 演化机理 北京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思齐 张晓楠 徐杨菲 许俊彦
城市中各种要素在空间配置中如果出现"空间失配"问题,就会引发大量的交通需求,在交通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形成交通拥堵。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中,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公共服务过度集中)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两大原因。以北京为案例城市,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两种空间失配导致交通拥堵的关键机制;然后利用北京市人口和经济普查、空间地理信息、实时路况等数据,测度北京市各个街道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和公共服务过度集中的情况,并采用计量模型定量测度职住失衡与公共服务过度集中对各个区位交通拥堵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模拟测算对两种空间失配的优化会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并减少相应的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丽 吴必虎 寇昕
在对北京市192家四星级(含)以上的酒店会议设施进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工具,采用最邻近距离法和核密度估计法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市会议设施的空间布局模式属于结合城市中心发展的凝聚分布模式,集聚区主要集中于四环以内的市区,并呈现三级集聚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驱动、商贸设施、旅游资源和交通枢纽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杨阳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关键是促进外围次中心地区产城融合。借用共生原理,基于街道乡镇空间单元,分析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区、外围各中心与本地居住与就业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通过产业转移比迁移人口更有利于产城融合多中心的形成。昌平和大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疏解地;顺义通过产业园区扩充带动居住;怀柔城区通过增强居住密度带动产业;密云和房山通过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门头沟、平谷和延庆还不具备产城融合条件。
关键词:
城市多中心 产城融合 空间共生 职住平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小岗 宋金平 于伟
北京市自2001年认定首批A级旅游景区以来,其发展势头在空间上已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当前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城区和远郊区密集、近郊区稀疏的"哑铃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受资源和市场两大因素共同驱动;通过对不同阶段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具有沿交通干道演化、沿重要水系与公共绿地演化和沿旅游集散中心与集散镇演化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资源本底、水系和公共绿地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在A级旅游景区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演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