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94)
- 2023(10447)
- 2022(8915)
- 2021(7990)
- 2020(7003)
- 2019(16201)
- 2018(15683)
- 2017(29903)
- 2016(16935)
- 2015(18756)
- 2014(18705)
- 2013(18593)
- 2012(17521)
- 2011(15908)
- 2010(16047)
- 2009(14925)
- 2008(15123)
- 2007(13750)
- 2006(11847)
- 2005(10434)
- 学科
- 济(69685)
- 经济(69608)
- 管理(44828)
- 业(44012)
- 企(34217)
- 企业(34217)
- 方法(33794)
- 数学(30146)
- 数学方法(29861)
- 农(19894)
- 学(17504)
- 财(17389)
- 中国(16756)
- 地方(14846)
- 贸(14422)
- 贸易(14421)
- 业经(14381)
- 易(13929)
- 农业(13424)
- 制(11756)
- 环境(10841)
- 务(10775)
- 财务(10759)
- 财务管理(10730)
- 企业财务(10149)
- 和(10004)
- 技术(9917)
- 银(9794)
- 银行(9722)
- 融(9701)
- 机构
- 大学(252714)
- 学院(249608)
- 济(98519)
- 经济(96565)
- 管理(91825)
- 研究(88326)
- 理学(80266)
- 理学院(79194)
- 管理学(77565)
- 管理学院(77114)
- 中国(63657)
- 科学(60270)
- 农(56886)
- 京(55921)
- 所(47596)
- 业大(46750)
- 农业(45766)
- 研究所(44139)
- 财(42887)
- 中心(40463)
- 江(37696)
- 财经(35107)
- 北京(34717)
- 范(33022)
- 师范(32520)
- 经(31916)
- 院(31015)
- 农业大学(30573)
- 经济学(30527)
- 州(29581)
- 基金
- 项目(174224)
- 科学(134814)
- 基金(126266)
- 研究(116647)
- 家(114333)
- 国家(113391)
- 科学基金(94575)
- 社会(73562)
- 社会科(69671)
- 社会科学(69643)
- 省(68233)
- 基金项目(68124)
- 自然(64744)
- 自然科(63258)
- 自然科学(63227)
- 自然科学基金(62130)
- 划(59615)
- 教育(53682)
- 资助(51119)
- 编号(45113)
- 重点(40070)
- 部(37910)
- 发(37585)
- 计划(36139)
- 创(36095)
- 成果(35945)
- 科研(34684)
- 创新(33897)
- 科技(32162)
- 课题(31807)
- 期刊
- 济(102759)
- 经济(102759)
- 研究(66174)
- 学报(52995)
- 农(50278)
- 中国(45227)
- 科学(44448)
- 大学(37805)
- 学学(36043)
- 农业(33829)
- 财(32851)
- 管理(29317)
- 教育(21873)
- 融(19383)
- 金融(19383)
- 技术(18786)
- 业(18322)
- 财经(17162)
- 业经(17032)
- 经济研究(16834)
- 版(15027)
- 经(14669)
- 业大(14658)
- 问题(14568)
- 科技(12638)
- 技术经济(12417)
- 农业大学(12311)
- 资源(12149)
- 商业(11756)
- 贸(11618)
共检索到354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问卷调查数据,以通勤时间作为职住分离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层挖掘,并重点关注居住地区、居住条件、住房产权性质、迁居行为四方面居住行为对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以期反映北京城市居民不同居住行为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住空间位置是造成居民通勤时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分离具有加剧效应;第二,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略大;第三,从住房产权性质来看,单位房和租借房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显著较小;第四,居民迁居与...
关键词:
居住行为 职住分离 通勤时间 北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易成栋 高菠阳 黄友琴
文章根据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人户分离人口包括市内人户分离和常住外来人口两类人群,前者大多是由于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差距和住房方面的原因迁移,主要是户口福利造成的人户分离;后者更多是由于地区经济差距和就业方面的原因迁移,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人户分离。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并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集聚,两类人群的集聚区在空间上小部分重叠,大部分毗邻,前者位置更好。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区位分异程度逐步上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常住外来人口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更加隔离。人户分离人口空间集聚区受住房、公用资源的布局与分配及个人的收入和移民身份等影响,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云蕾 孙铁山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职住分离 轨道交通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陈园园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关键词:
就业与居住 空间关系 标准差椭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翔华 陈昕雨 袁丰
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关系,既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反映,也是评判城市空间合理性的重要准则。新就业大学生(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工作未满3 a,在南京无自有住房且租房居住)、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低于2016年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166元/月,在南京无自有住房且租房居住)和中低收入人群(南京户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074元/月,人均住房面积不大于20 m2)等住房困难人群,普遍面临住房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职住关系也呈现出特殊性。论文基于南京市这3类住房困难人群的873份问卷数据,采用两步聚类法对通勤流向模式进行划分,基于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通勤时间和通勤方式的影响因素,并以南京鼓楼区为案例解析住房困难人群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新就业大学生通勤流向主要为内部通勤,通勤时间最短,职住关系受通勤流向和工作单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通勤流向主要为侧向通勤,通勤方式机动化程度最低,职住关系受通勤流向、工作单位和性别显著影响;中低收入人群通勤流向主要为侧向通勤,职住分离程度最高,职住关系主要受到住房类型的显著影响。以鼓楼区为例,论文进一步发现新就业大学生以交通条件为导向、外来务工人员以工作地为导向和中低收入人群以居住地为导向的职住关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刚
本文利用北京市2000-2015年共十六年的数据,以北京市GDP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变量,以常住外来人口、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总产值、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五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用于定量研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预测和模拟分析五个因素对北京市GDP的影响程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羽 刘娟娟 李曼丽
本文运用历史事件模型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北京市小学生进入家教市场的早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追踪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市某示范初中三个年级1635名初中生的全口径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结论包括:学生在4-5年级进入家教市场的风险比率最高;在过去三届小学毕业生中,进入家教市场的时间显著提前;同伴中参与家教的人数越多越易较早进入家教市场;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英语家教市场,更晚接受语文家教辅导;学生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较早参加数学和语文辅导,父亲的学历对其参与课外补习的早晚无显著影响;来自重点小学的学生比非重点小学的学生更晚进入数学家教市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金塘,郝虹生,倪跃峰,刘建伟,庞江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蔷 范文义 于海群 张峰 张扬建
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北京市2001—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因素。北京市近10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3年植被覆盖小幅度下降时期;2004—2010年植被覆盖上升时期。空间上植被覆盖变化则存在显著差异:怀柔、密云北部和延庆东北部的林地和部分草地,以及西南地区即门头沟和房山地区的林地植被覆盖显著提高;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地区分布较为特殊,昌平、延庆、顺义、大兴和房山的东部地区,以海淀、朝阳、城市中心为圆心的外围向四周延伸。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北...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程黎 苏世扬 庞亚男 陈静
补习教育带给家庭和社会一种及其矛盾的情感,它本身不仅是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的产业,而且会对社会产生复杂的影响。为了向公众描绘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关于补习教育的图景,选取北京8所普通小学和5所普通中学的2 089名被试,以学校、家庭、个人为背景变量分别探讨影响数学补习次数和态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等水平学校学生数学补习行为最积极。(2)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子女参加数学补习行为较积极。(3)小学生参加数学补习时间较多,态度较积极;中等数学水平学生补习态度最积极。(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年级对中小学生数学补习时间的累积贡献率为8.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蕾 孟晓晨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