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8)
- 2023(15064)
- 2022(12941)
- 2021(12083)
- 2020(9776)
- 2019(22585)
- 2018(22555)
- 2017(42351)
- 2016(23238)
- 2015(26236)
- 2014(26489)
- 2013(26147)
- 2012(24393)
- 2011(22315)
- 2010(22573)
- 2009(20584)
- 2008(19850)
- 2007(17662)
- 2006(15901)
- 2005(13828)
- 学科
- 济(97379)
- 经济(97282)
- 业(60508)
- 管理(60053)
- 企(44637)
- 企业(44637)
- 方法(37595)
- 农(36545)
- 数学(31557)
- 数学方法(31204)
- 中国(29668)
- 地方(28027)
- 农业(24453)
- 业经(24201)
- 学(21735)
- 财(20055)
- 环境(18091)
- 理论(17045)
- 制(17037)
- 发(16271)
- 贸(15494)
- 贸易(15480)
- 和(15359)
- 银(15022)
- 银行(14978)
- 易(14869)
- 融(14804)
- 金融(14803)
- 技术(14738)
- 行(14485)
- 机构
- 学院(330245)
- 大学(327790)
- 管理(128266)
- 济(126018)
- 经济(122917)
- 研究(116051)
- 理学(109932)
- 理学院(108556)
- 管理学(106662)
- 管理学院(106051)
- 中国(85931)
- 京(73715)
- 科学(73667)
- 农(59342)
- 所(58520)
- 财(56079)
- 研究所(53290)
- 中心(52833)
- 业大(51121)
- 江(50311)
- 范(48788)
- 师范(48350)
- 北京(47688)
- 农业(44984)
- 财经(44140)
- 院(42287)
- 州(41528)
- 经(40049)
- 师范大学(39003)
- 省(36354)
- 基金
- 项目(224813)
- 科学(175554)
- 研究(167597)
- 基金(159029)
- 家(138081)
- 国家(136775)
- 科学基金(116881)
- 社会(103496)
- 社会科(97654)
- 社会科学(97630)
- 省(89782)
- 基金项目(85599)
- 教育(76574)
- 划(75247)
- 自然(74704)
- 自然科(72811)
- 自然科学(72797)
- 自然科学基金(71430)
- 编号(70395)
- 资助(64607)
- 成果(57211)
- 发(52374)
- 重点(50441)
- 课题(49365)
- 部(48212)
- 创(46201)
- 创新(42911)
- 科研(42097)
- 发展(41929)
- 国家社会(41388)
- 期刊
- 济(151096)
- 经济(151096)
- 研究(98739)
- 中国(71735)
- 农(58521)
- 学报(52610)
- 科学(50005)
- 管理(45422)
- 教育(45072)
- 大学(40056)
- 农业(39931)
- 财(38988)
- 学学(37380)
- 融(30327)
- 金融(30327)
- 技术(29196)
- 业经(28203)
- 经济研究(21741)
- 财经(20109)
- 问题(19892)
- 图书(18793)
- 业(18489)
- 经(17099)
- 资源(16955)
- 科技(16809)
- 版(16213)
- 理论(15829)
- 技术经济(15071)
- 现代(15053)
- 发(14726)
共检索到500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东升 刘华 薛正旗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目前,涵养区面临着涵养和发展的双重目标,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已逐渐成为涵养区的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综合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包括总体发展水平、结构与布局、特征等。另外,基于特色和品牌、基础设施、土地政策等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 生态涵养发展区 乡村旅游 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莉
环境也是生产力,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除了生态涵养这一主导功能,也必然承载发展等其它功能。文章借鉴主体功能区划理念,立足于首都经济和国际化大都市特点,围绕平原地区、浅山区、深山区不同特征,将生态涵养发展区细分为保护核心区、保护缓冲区、发展储备区、优化发展区四个子区域,并分区域提出功能建设的重点任务及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涵养发展区 类型划分 对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威
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本文以平谷区为例,以能源消费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其能源消费特点,重点行业、高耗能产品的能耗状况;探讨了生态和环境建设措施对低碳发展的贡献,提出了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其他三大功能区低碳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北京 生态涵养发展区 低碳发展 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彭笑颖 吴新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亟需在旅游中放松、体验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乡村旅游成为了更多游客的选择。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助力。文章通过对喇叭沟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数据研究,针对喇叭沟门满族乡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拉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旅游 生态 文化 民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俊峰 杨红 左瑞华 李虎 孙伟 蔡典雄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已成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以怀柔区宝山镇为例,论述了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了宝山镇观光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指出了其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合理规划、挖掘新增长点、创新旅游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强化人才培训等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型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涛 王钊 陶卓民 沈仲亮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不均衡的外在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投资不断增长,正加速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在对比认识浙晋乡村旅游发展差异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投资系统作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的深层机理。结果发现:(1)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表征的浙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度差异显著。(2)在乡村旅游投资“自然—产业—社会”环境中,产业基础环境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贡献最突出,是区域差异形成的核心要素,自然生态环境是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则发挥积极促进作用。(3)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不同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引起区域乡村旅游投资收益预期和回报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差异的结果。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投资IEmaps模式,以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治伟
[目的]简要分析北京市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发展做出详尽评价,以期对今后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2010~2016年共7批,总共656家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户、民俗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其空间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发展做出评价。[结果](1)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村(户)主要分布在北京8个郊区和2个县,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属较集中分布,大兴区分布密度最大,其次为昌平、平谷、通州、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房山、门头沟;(2)北京自身资源、生态环境基础是决定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3)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易受到资源、环境、空间的刚性约束,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的瓶颈期。[结论]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旅游资源发展具有北京特色的乡村旅游,追求质的提升是出路,因此北京市发展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是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苏荣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苏荣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兵 罗振鹏 郝四平
近20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改变乡村贫困落后面貌中的巨大作用引起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发展乡村旅游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经营状况以及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指出制约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乡村旅游深入研究的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金莲 崔越 黄先开
为将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运用到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之中,本研究首先介绍了乡村概念及其内涵;其次,通过文献回顾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动因、模式及其经验;最后,结合北京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与启示:乡村风貌的保持、乡间公路标识体系的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乡村旅游创新型人才建设、注重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期望这些经验对未来北京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国 北京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莫艳恺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成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先锋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也将是大势所趋。文章以丽水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指出生态条件突出的丽水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乡村旅游 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古红梅
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了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乡村旅游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