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91)
- 2023(17230)
- 2022(14396)
- 2021(13066)
- 2020(11177)
- 2019(25204)
- 2018(24775)
- 2017(47661)
- 2016(25689)
- 2015(27927)
- 2014(27321)
- 2013(27082)
- 2012(24525)
- 2011(21552)
- 2010(21326)
- 2009(19452)
- 2008(19131)
- 2007(16662)
- 2006(14307)
- 2005(12475)
- 学科
- 济(106607)
- 经济(106492)
- 业(95533)
- 企(84043)
- 企业(84043)
- 管理(83591)
- 方法(51994)
- 数学(42979)
- 数学方法(42408)
- 农(32764)
- 财(32243)
- 业经(31422)
- 中国(25061)
- 农业(23460)
- 务(23445)
- 财务(23403)
- 财务管理(23370)
- 企业财务(22227)
- 技术(20620)
- 制(19994)
- 地方(19736)
- 学(19323)
- 贸(19260)
- 贸易(19250)
- 易(18693)
- 理论(17487)
- 和(17438)
- 划(16927)
- 策(15981)
- 环境(15585)
- 机构
- 学院(358397)
- 大学(355121)
- 济(146610)
- 管理(144905)
- 经济(143809)
- 理学(126311)
- 理学院(124949)
- 管理学(122769)
- 管理学院(122103)
- 研究(114617)
- 中国(88403)
- 京(75575)
- 科学(73984)
- 农(69900)
- 财(65734)
- 业大(59934)
- 所(57472)
- 农业(55479)
- 中心(54486)
- 财经(53398)
- 江(53247)
- 研究所(52736)
- 经(48881)
- 北京(46168)
- 经济学(44345)
- 范(41951)
- 州(41865)
- 院(41834)
- 师范(41366)
- 经济学院(40351)
- 基金
- 项目(254054)
- 科学(201671)
- 基金(188358)
- 研究(175734)
- 家(167410)
- 国家(166009)
- 科学基金(144078)
- 社会(114852)
- 社会科(109181)
- 社会科学(109151)
- 基金项目(100363)
- 省(98994)
- 自然(97063)
- 自然科(95026)
- 自然科学(94998)
- 自然科学基金(93347)
- 划(83873)
- 教育(79359)
- 资助(76402)
- 编号(67784)
- 重点(56775)
- 创(55196)
- 部(54891)
- 发(53686)
- 成果(51468)
- 创新(51077)
- 业(50250)
- 科研(49836)
- 国家社会(48730)
- 计划(48499)
- 期刊
- 济(153541)
- 经济(153541)
- 研究(93939)
- 中国(64783)
- 农(62532)
- 学报(61713)
- 科学(56120)
- 管理(55545)
- 财(53113)
- 大学(46622)
- 学学(44569)
- 农业(43031)
- 技术(31972)
- 融(29180)
- 金融(29180)
- 业经(27149)
- 教育(26340)
- 财经(25914)
- 业(25539)
- 经济研究(24460)
- 经(22362)
- 问题(20671)
- 技术经济(19615)
- 统计(18788)
- 版(18183)
- 策(17823)
- 科技(17559)
- 现代(16936)
- 图书(16503)
- 商业(16487)
共检索到512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吉 吴凌燕 秦波
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对其空间集聚状况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离散平面的集聚测度方法则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基于连续平面的测度方法 DO指数,探究北京市域范围内三位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就业分布表现出多种类型,但大多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尤其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显著集聚。(2)各类行业在不同尺度的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和就业均在小尺度上呈高度集聚的空间格局;而在大尺度上,企业与就业的行业集聚程度排名并不吻合。(3)相较于劳动力池、资源禀赋等因素,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小尺度内更为明显。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以紧凑的空间为载体来促进人际交流并传播缄默知识。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DO指数 北京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吉 吴凌燕 秦波
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对其空间集聚状况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离散平面的集聚测度方法则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基于连续平面的测度方法 DO指数,探究北京市域范围内三位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就业分布表现出多种类型,但大多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尤其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显著集聚。(2)各类行业在不同尺度的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和就业均在小尺度上呈高度集聚的空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DO指数 北京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以北京市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性、行业分异性和行业间空间一致性等特征。宏观上,在城六区呈现以西北—东南为轴向,在全市域范围内以东北—西南为轴向的向心分布,微观上,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两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空间一致性判别的结果显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一致性最低,研发设计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一致性较高。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产业升级的空间表现,同时也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走向。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研究提出了以主导产业空间布局规律为基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行业一致性统筹产业空间优化市域功能分区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芳芳 张晓涛 李晓璐
以北京市城六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适度性进行评价,首先利用区位熵指数对其集聚规模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突变级数法来研究集聚效率,通过集聚规模和集聚效率的对比,判断城六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是否处于集聚适度范围,进而检验城六区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是否还未发生显著集聚效应,或者已经集聚适度甚至过度。结果表明: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态势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并非所有产业集聚效率与集聚程度成正相关,有些地区的部分行业还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态势;而有些城区的部分行业则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率,处于集聚适度性范围之内,较合理;同时有些城区的部分行业过度集聚和效...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适度性 北京城六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盛龙 陆根尧
本文在描述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性事实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理论假说,采用2003—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与较强的集聚趋势,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我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从行业层面上看,制造业需求、信息化程度、知识密集度和国有化程度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地区层面上看,制造业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和地方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存在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飞 陈晓峰
文章利用区位商指数测度了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以我国东部地区十个省市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回归估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水平、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外商投资以及政府政策对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集聚水平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公维民 张怀林 王凯佳 赵航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预测
[作者]
矫萍 姜明辉
本文从空间相关性因素和传统因素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Moran’s I指数、空间滞后及空间误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存在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同时也呈现出空间负相关和空间离散的特征,但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更为明显,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值是相似的,某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流入量与相邻区域FDI流入量的多少有关。传统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程度是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最重要的正相关因素,制造业FDI规模是第二重要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邱灵
以北京为案例区,基于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方法模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进而采用宏观政策分析与微观企业调查相结合方法,探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①1996-2008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中心、双中心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并存。②转型期市场与政府双重力量共同影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首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达性、面对面接触需求、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与创新环境、企业发展空间、土地成本或租金价格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差异性对企业区位选择也存在明显影响;政府通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发展方针政策调整、城市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③西方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过程,北京则是转型期市场和政府双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组织与自发相互影响的过程,西方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但受到政府力量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具体区位决策时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正。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结构 演化机理 北京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梁昊光 叶大华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现代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也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模式。在深入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指出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北京市应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云计算、新型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设计服务业等产业门类。
关键词:
北京 生产性服务业 就业 产业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丹 宋玉婧 申玉铭 邱灵
基于北京1997年投入产出表、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法,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典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服务业对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较强的经济推动能力,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大;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圈层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未江涛
文章在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构造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生产服务业集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行为符合理论预期,但制造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与理论预期相反。通过采用地区平均集中率和空间基尼系数,进一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进行分析,发现天津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程度较低。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影响因素 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涓 宋占坤
通过要素密集度视角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个产业进行分类,将其归入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五大类中。分类依据两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第一方面,借助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资本、劳动的增长比重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实际密集使用何种要素实现产业增长;第二,通过计算资本、劳动对于产出的弹性及技术进步对于产出的影响力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何种要素投入效率较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要素密集度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