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12)
2023(8901)
2022(7634)
2021(6987)
2020(6125)
2019(14283)
2018(13891)
2017(27831)
2016(15195)
2015(16965)
2014(17040)
2013(17151)
2012(16178)
2011(14621)
2010(14671)
2009(13544)
2008(13709)
2007(12370)
2006(10436)
2005(9462)
作者
(45665)
(38858)
(38332)
(36899)
(24482)
(18713)
(17606)
(15009)
(14410)
(13732)
(13128)
(12882)
(12262)
(12245)
(12150)
(12138)
(12039)
(11306)
(11139)
(11133)
(9588)
(9356)
(9300)
(8783)
(8775)
(8586)
(8580)
(8386)
(7829)
(7789)
学科
(68974)
经济(68914)
管理(40857)
(40848)
方法(33469)
(31327)
企业(31327)
数学(30332)
数学方法(30076)
(18869)
(17260)
(16052)
中国(15819)
地方(14377)
农业(12589)
业经(12575)
(12047)
贸易(12046)
(11646)
(11617)
(10648)
财务(10629)
财务管理(10600)
企业财务(10105)
环境(9683)
(9500)
金融(9498)
(9493)
银行(9467)
土地(9446)
机构
大学(223018)
学院(221143)
(93902)
经济(92046)
管理(84614)
研究(76498)
理学(73399)
理学院(72497)
管理学(71201)
管理学院(70794)
中国(57419)
(49665)
科学(48693)
(44342)
(42017)
(39706)
业大(37343)
研究所(36397)
中心(36261)
农业(35274)
财经(34205)
(33078)
(31252)
北京(31050)
经济学(30138)
(28220)
师范(27919)
经济学院(27599)
(27346)
(26014)
基金
项目(152063)
科学(119529)
基金(112226)
研究(105884)
(99484)
国家(98714)
科学基金(83885)
社会(68700)
社会科(65287)
社会科学(65266)
基金项目(59868)
(57810)
自然(55497)
自然科(54214)
自然科学(54194)
自然科学基金(53275)
(50207)
教育(48166)
资助(46141)
编号(41144)
(34524)
重点(34428)
(32677)
成果(32505)
(31125)
科研(29810)
创新(29305)
国家社会(29054)
教育部(29052)
计划(28885)
期刊
(97214)
经济(97214)
研究(61595)
中国(42949)
(39144)
学报(39144)
科学(35603)
(32964)
大学(28788)
学学(27343)
管理(27158)
农业(26356)
(19124)
金融(19124)
教育(17747)
技术(17581)
财经(17039)
经济研究(16259)
业经(15683)
(14654)
(14460)
问题(13895)
技术经济(11607)
(11540)
资源(11379)
统计(11293)
(10465)
理论(10416)
(10189)
商业(10026)
共检索到318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亚菲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改进的HEM方法和北京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计算生产性土地的部门关联效应指标,对北京市9部门块土地资源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纵向总效应超过直接消耗的部门块主要由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部门构成;采选业部门块有更大的土地资源转让潜力;其他部门块都要从本部门块以外获取土地资源,导致各部门块的外部后向关联及外部前向关联都很大。本文认为:生产性土地的关联效应实际上是经济系统部门间土地资源需求的转移,最终需求总量不变,其结构调整就不会对土地资源总量产生影响;改进的HEM方法结合生态足迹最终需求,分析直接土地资源消耗数量,分解影响部门土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韦良中  侯汉坡  刘春成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和波及效应三个方面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对其他部门发展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和推动作用,最后从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和减少行业管制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敖华  张琦  
土地储备投资是土地储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土地供应节奏、改变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预期、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合理利用土地储备投资是各级政府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文章以2009年北京市为拉动经济回暖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进行的1000亿土地储备开发投资为例,深入分析了土地储备投资对房地产市场的正面影响,即在促进土地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平抑高企的房价、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以及调节房地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风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广东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下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丽姝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田雪  塔阳  杨江龙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文章以北京市为例通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计算出了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并分析了互相需求关系,进一步还为北京市物流业、制造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邱灵  
以北京为案例区,基于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方法模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进而采用宏观政策分析与微观企业调查相结合方法,探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①1996-2008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中心、双中心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并存。②转型期市场与政府双重力量共同影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首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达性、面对面接触需求、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与创新环境、企业发展空间、土地成本或租金价格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差异性对企业区位选择也存在明显影响;政府通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发展方针政策调整、城市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③西方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过程,北京则是转型期市场和政府双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组织与自发相互影响的过程,西方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但受到政府力量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具体区位决策时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梁昊光  叶大华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现代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也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模式。在深入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指出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北京市应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云计算、新型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设计服务业等产业门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谢永琴  肖雅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效应是反映某一产业在当地发展速度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通常来讲,要分析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主要是利用对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结果来衡量的。本文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以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在深入分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玲  朱永杰  
基于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