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08)
- 2023(17416)
- 2022(14847)
- 2021(13592)
- 2020(11675)
- 2019(26423)
- 2018(26180)
- 2017(50169)
- 2016(27238)
- 2015(30196)
- 2014(29423)
- 2013(29675)
- 2012(27016)
- 2011(24062)
- 2010(23828)
- 2009(22278)
- 2008(22315)
- 2007(19353)
- 2006(17034)
- 2005(14871)
- 学科
- 济(113853)
- 经济(113727)
- 业(101040)
- 管理(90632)
- 企(88769)
- 企业(88769)
- 方法(53890)
- 数学(44157)
- 数学方法(43787)
- 农(34522)
- 财(33415)
- 业经(32929)
- 中国(27536)
- 农业(24192)
- 务(24160)
- 财务(24096)
- 财务管理(24068)
- 企业财务(22846)
- 地方(22426)
- 贸(21500)
- 贸易(21492)
- 学(21174)
- 技术(20995)
- 制(20953)
- 易(20808)
- 和(19370)
- 理论(19152)
- 划(17710)
- 环境(16946)
- 策(16235)
- 机构
- 学院(387878)
- 大学(386727)
- 管理(159165)
- 济(156466)
- 经济(153337)
- 理学(138155)
- 理学院(136705)
- 管理学(134605)
- 管理学院(133905)
- 研究(124280)
- 中国(94345)
- 京(83681)
- 科学(78489)
- 财(70631)
- 农(70340)
- 业大(62334)
- 所(62181)
- 财经(57315)
- 中心(56922)
- 江(56860)
- 研究所(56708)
- 农业(55558)
- 北京(52450)
- 经(52324)
- 范(47111)
- 师范(46577)
- 经济学(46262)
- 州(45936)
- 院(45081)
- 商学(42785)
- 基金
- 项目(268205)
- 科学(210822)
- 基金(195621)
- 研究(191997)
- 家(171437)
- 国家(169933)
- 科学基金(146968)
- 社会(122429)
- 社会科(116063)
- 社会科学(116032)
- 省(104735)
- 基金项目(104437)
- 自然(97473)
- 自然科(95243)
- 自然科学(95216)
- 自然科学基金(93564)
- 划(88011)
- 教育(86299)
- 资助(80100)
- 编号(77278)
- 成果(60525)
- 重点(59245)
- 部(58176)
- 创(57571)
- 发(56833)
- 创新(53192)
- 课题(51837)
- 科研(51567)
- 业(51082)
- 国家社会(50172)
- 期刊
- 济(169615)
- 经济(169615)
- 研究(108837)
- 中国(69712)
- 学报(64420)
- 农(63444)
- 管理(59758)
- 科学(57338)
- 财(55580)
- 大学(48256)
- 学学(45697)
- 农业(43614)
- 教育(35029)
- 技术(32929)
- 融(32655)
- 金融(32655)
- 业经(30529)
- 财经(28137)
- 经济研究(26863)
- 业(24876)
- 经(24046)
- 问题(22497)
- 图书(20983)
- 技术经济(20312)
- 科技(19268)
- 商业(18932)
- 现代(18396)
- 版(18277)
- 理论(18119)
- 贸(16756)
共检索到560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斌 李宏佳 孙琳
本文计量分析了北京服务业开放对京津冀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北京市服务业开放提高了京津冀企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但价值链升级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效率提升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实现的;省际间贸易壁垒、地区技术差距等因素对北京市服务业开放的价值链升级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扩大北京市服务业区域辐射范围,协调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京津冀 区域价值链升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亚楠 李晓华
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针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以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价值网理论的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对京津冀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服务业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住宿餐饮等产业专业化指数较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同质性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此,应当一方面调整京津核心地区发展重心,疏解部分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由河北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打造次级生产服务业中心,从而形成多节点、多层级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必锋 赖志花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应在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和产业创新方面促进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天津市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市高端服务业的协同程度在总体上高于河北省,各地可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价值链延伸协同发展模式、价值链嵌入协同发展模式和价值链重组协同发展模式,以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带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建立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平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京津冀 高端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宁 韩同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提升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合理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耦合协调度上涨缓慢,协调机制处于中下等水平,天津处于稳步提高期,河北省耦合协调度比较薄弱且低于天津、北京。进而从产业自身、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驱动因素的7个理论假设,进一步运用面板模型对两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四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而市场化程度、环境水平两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江 马姣玥 吉喆
首先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机理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继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范围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为自变量,解释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指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最后,根据计量模型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京津冀都市圈,但在这一地带,生产性服务业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实现高端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孟翠莲 赵阳光 刘明亮
北京大城市病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收入差距、房价高企等方面,亟须治理。其根源在于北京主体功能繁杂、机构臃肿,此外还与城市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体制机制掣肘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从明确区域战略地位、打破单一中心格局、保障城市间交通网络衔接三个层次入手,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环境、人口、房价压力,有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鄂甜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产业结构发展的四个特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对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中职专业调整的策略是,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紧缺"专业,引导部分"已经形成优势且最适合"中职学校开办的专业稳定发展,改造升级部分"面临转型"的专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文通 陆军
本文探讨京津冀地方政府各项公共支出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区域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本地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促进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本地行政支出则起阻碍作用。对细分行业而言,本地教育支出起决定性影响。第二,京津冀本地科研支出对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有"阴影效应",本地教育支出对周边城市有"虹吸效应"。对细分行业而言,本地不同类别的公共支出对周边城市各细分行业存在差异化影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侯兴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北京市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和配置影响巨大。通过大范围调查、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已经并将持续对北京市职业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北京市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自身转型升级压力很大,资源分散问题凸显,优化配置任务十分艰巨。2015年至2017年的实践表明,北京市职业教育在自我品质提升和对外辐射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总量限制、体系不健全、产教融合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跨区域协作不力的问题。建议未来北京市职业教育坚定走"(体量)小而精(致、彩)"的特色发展之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贴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区域人才需求,推动设施空间布局调整、学校功能转型和专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源配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陆华 岳跃
在北京的物流设施,即配送中心转移到河北的前提下,运用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理论,同时结合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对新背景下北京市农产品的配送进行模式创新,提出了"京津冀发展+互联网+共同配送"的模式,从而为京津冀协同战略的实施寻求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可实现的路径,最后对北京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比较,从而证明此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湘湘 周小亮
服务业开放带来的知识、技术等在提高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各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进行评价,并考察了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人力资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制度环境在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影响中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影响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开放提高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效应也越强;制度环境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制度环境较差时,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善,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素喜 王小平
服务业合作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推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设计,可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合作博弈机制分析,京津冀服务业实现良性合作需要如下机制设计:树立互利合作的共同价值观、破除垄断与完善市场机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建立政府性协调组织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中介沟通和商务信息服务的作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
京津冀 服务业 合作博弈 机制设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