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4)
2023(14588)
2022(12229)
2021(10884)
2020(9440)
2019(21514)
2018(21046)
2017(40502)
2016(22417)
2015(24553)
2014(24247)
2013(24391)
2012(22557)
2011(20087)
2010(20307)
2009(19079)
2008(19184)
2007(17405)
2006(15201)
2005(13687)
作者
(68001)
(57036)
(56989)
(53745)
(36108)
(27470)
(25863)
(22458)
(21245)
(20284)
(19399)
(19094)
(18047)
(18016)
(17858)
(17696)
(17571)
(16921)
(16484)
(16450)
(14526)
(13888)
(13873)
(12859)
(12820)
(12785)
(12601)
(12533)
(11528)
(11464)
学科
(95687)
经济(95579)
(87841)
(76605)
企业(76605)
管理(73910)
方法(44023)
数学(35455)
数学方法(35184)
(31574)
业经(29686)
(29341)
中国(23815)
农业(22570)
(21197)
财务(21176)
财务管理(21145)
企业财务(20017)
地方(19005)
(18660)
贸易(18654)
(18564)
技术(18494)
(18050)
(17679)
(16587)
(15470)
理论(15213)
(14491)
环境(13948)
机构
学院(324889)
大学(321854)
(133354)
经济(130669)
管理(127637)
理学(110283)
理学院(109031)
研究(107344)
管理学(107275)
管理学院(106681)
中国(82217)
(69802)
科学(69640)
(68134)
(59851)
(56275)
业大(55295)
农业(54337)
研究所(51342)
(50366)
中心(50040)
财经(48106)
(43734)
北京(43400)
经济学(40030)
(39514)
(39295)
师范(38777)
(38193)
经济学院(36598)
基金
项目(219923)
科学(172699)
基金(160354)
研究(152990)
(142389)
国家(141117)
科学基金(120924)
社会(98446)
社会科(93337)
社会科学(93304)
(87164)
基金项目(86382)
自然(80987)
自然科(79181)
自然科学(79151)
自然科学基金(77809)
(73448)
教育(68308)
资助(64118)
编号(60396)
重点(49492)
(48375)
(47690)
(47286)
成果(46972)
(46863)
创新(44547)
科研(43111)
计划(42397)
课题(40815)
期刊
(147549)
经济(147549)
研究(87488)
(61626)
中国(61252)
学报(57423)
科学(51102)
(49043)
管理(47440)
大学(41998)
农业(41766)
学学(39949)
技术(27240)
(27154)
金融(27154)
业经(26455)
(25052)
教育(24569)
财经(23881)
经济研究(22894)
(20615)
问题(20204)
技术经济(18297)
(16669)
图书(16184)
商业(16069)
(15717)
现代(15681)
科技(15636)
资源(15045)
共检索到476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京京  
本文运用区位熵分析方法,对服务业就业在北京各区县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在就业区位熵所表征的总体专业化水平、各区县之间区位熵水平差异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分布的普遍性特征与总体上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各区县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合性中心—专业性外围空间结构,并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不同的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地租水平与集聚因子、行业特性、资源稀缺型以及政策引导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及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昊婧  冯长春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居住者出行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计算了北京不同时期经济适用房在不同空间上的建设规模密度,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其次,从经济适用房与地价、交通和主要就业地的相互关系分析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北京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经历了逐步调整的过程,前期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城乡结合地带,后期考虑居民交通出行和到工作地方便等因素,在城市四周较均匀的配置和建设。总体来说,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就业地与居住地相距较远的矛盾依然突出。建议今后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应更加注重主要就业地和居民交通出行的最佳匹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家瑞  
房地产市场空间布局本质上是房地产商品在城市空间区位上的选择。当前,房地产空间布局问题,特别是大城市,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在北京市房地产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土地、集聚经济效应、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经济基础、社会分化及政府经济政策角度探讨了造成北京房地产空间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房地产空间布局演变规律,掌握房地产市场空间布局与城市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薇  
文章首先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金融业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金融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然后,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区域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基础、进出口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都对金融集聚有显著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伟  路林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自2004年实施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积极推动产业优化与转型,2004—2008年是北京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布局变化较大的时期。利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北京市各街道及各镇为空间单元,分析了北京市2004—2008年的就业密度空间特征,研究揭示了近几年北京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总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为单中心扩展,中心城的吸引力仍然十分巨大,南北空间分异明显;从各产业的就业密度演变特征看,北京市制造业向郊区扩展的趋势明显,服务业在中心城更加集聚。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重组的演化趋势与调控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赵华甫  黄大全  李佳  赵婷婷  
北京市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反哺农业。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向着除食物消费之外的现代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这使政府和民众不再仅仅关心经济发展,而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对于有着约1500×104人口、水土资源都很紧张的北京来说,农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开发,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服务。据此,本文根据北京市的水土资源禀赋和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4个"农业圈",即:城市花园农业圈、近郊平原景观绿化农业圈、远郊平原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特色农业圈等。这种农业圈层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近郊...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焦石  李晓东  
以南京市图书零售业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图书零售业空间布局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京市图书零售业存在中心聚集-外围分散、地区差异显著、道路沿线布局、与商业中心和学校布局高度相关等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区发展水平、人口、交通、地价对南京市图书零售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并从图书零售业商圈、社区、校园导向3种空间布局模式视角提出了南京市图书零售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沅孜  李谷成  李欠男  
基于生产集中度指标、生产规模指数、产地集中度系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1993—2013年中国油菜生产空间布局演变的实证表明:1993年以来中国油菜主产省虽变化不大,但部分省份在主产省中的位次发生了变动,其中西南地区、华中地区油菜主产省的位次上升明显,西北地区、华东地区部分油菜主产省的位次则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油菜生产空间布局总体呈现"东减、北移、西扩"的特征;油菜产地集中度系数的波动上升表明,中国油菜产地集中度正在走向更高的水平,产地越来越集中。进一步测算三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大部分油菜主产省长期以来具有十分稳定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万江  陈文佳  
基于1978—2009年中国各地区(省、市、区)水稻生产面板数据,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轨迹,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水稻生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由南向北变动轨迹十分明显,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化与农业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水稻单产和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非农就业机会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厚明  
一、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目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3.2%,同比增长11.7%。其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值5358.9亿元,约占全市服务业产值的7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蕾  孟晓晨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乐  张凤荣  张新花  关小克  袁雅琴  
合理布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首先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归并特征和实地调查,对顺义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级别划分;其次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实力与乡镇和区(县)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通达性进行分析,并确定未来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空间依据;最后,以农村医卫慈善用地为例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编制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郭力娜  赵婷婷  
从土地具有多宜性和耕地具有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了北京市耕地不同利用目标下的适宜性级别和面积,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耕地承担的不同功能,对耕地的多目标利用类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自然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207.65km2、920.16km2、193.99km2;耕地经济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077.86km2、1002.55km2、241.39km2;耕地生态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磊  张晓平  
21世纪之初,北京正由一个工业城市逐步向适合首都特点的新经济型城市转变,其都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轻型化的四化经济发展战略都将对北京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空间布局为着眼点,分别运用功能分区的圈层划分方法和基于邮区尺度的重心计算方法,对近10年北京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进行刻画,并且利用重心变动的分解分析对影响制造业布局的动力因素进行定量描述。研究表明,研究期内北京制造业的布局正在经历由城市功能拓展区向城市发展新区调整的过渡阶段;近10年间北京制造业的就业和企业分布重心都出现了向东偏移的趋势,但是南北方向有所不同:前者向东北偏移,后者向东南偏移。对北京制造业的就业重心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就业重心偏移的贡献同样显著,推动就业重心向东北偏移。北京应继续深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工业的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要继续引导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东移南扩"的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