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9)
- 2023(12490)
- 2022(10499)
- 2021(9619)
- 2020(8169)
- 2019(18825)
- 2018(18331)
- 2017(35139)
- 2016(19616)
- 2015(21681)
- 2014(21619)
- 2013(21567)
- 2012(20173)
- 2011(18388)
- 2010(18527)
- 2009(17282)
- 2008(17245)
- 2007(15853)
- 2006(13907)
- 2005(12209)
- 学科
- 济(83744)
- 经济(83667)
- 业(56152)
- 农(47644)
- 管理(46856)
- 方法(34597)
- 企(34089)
- 企业(34089)
- 农业(31348)
- 数学(31048)
- 数学方法(30801)
- 业经(20935)
- 地方(20440)
- 中国(20181)
- 学(19202)
- 财(18474)
- 贸(16921)
- 贸易(16916)
- 易(16393)
- 制(15402)
- 环境(12697)
- 发(12357)
- 技术(11673)
- 银(11410)
- 银行(11336)
- 融(11000)
- 金融(10998)
- 行(10780)
- 体(10721)
- 策(10675)
- 机构
- 学院(285316)
- 大学(282015)
- 济(115416)
- 经济(113115)
- 管理(104686)
- 研究(102216)
- 理学(90973)
- 理学院(89814)
- 管理学(88148)
- 管理学院(87636)
- 农(80440)
- 中国(76450)
- 科学(69056)
- 农业(62990)
- 京(61504)
- 业大(57571)
- 所(55087)
- 研究所(50711)
- 财(48323)
- 中心(47759)
- 江(43945)
- 农业大学(39887)
- 财经(38820)
- 北京(38232)
- 范(36935)
- 师范(36442)
- 省(36072)
- 院(35560)
- 经(35372)
- 经济学(34530)
- 基金
- 项目(197941)
- 科学(152851)
- 基金(142191)
- 研究(135613)
- 家(128568)
- 国家(127442)
- 科学基金(106016)
- 社会(85365)
- 社会科(80490)
- 社会科学(80458)
- 省(79130)
- 基金项目(77092)
- 自然(71317)
- 自然科(69530)
- 自然科学(69501)
- 自然科学基金(68266)
- 划(67288)
- 教育(59923)
- 资助(56504)
- 编号(54089)
- 重点(45229)
- 发(44669)
- 部(42597)
- 成果(41891)
- 农(41881)
- 创(40892)
- 计划(40127)
- 科研(38766)
- 创新(38382)
- 课题(37244)
- 期刊
- 济(129829)
- 经济(129829)
- 农(80555)
- 研究(75739)
- 学报(58763)
- 中国(56223)
- 农业(54346)
- 科学(50457)
- 大学(42828)
- 学学(41180)
- 财(35463)
- 管理(31105)
- 业经(27596)
- 业(27435)
- 融(26336)
- 金融(26336)
- 教育(22596)
- 技术(21137)
- 问题(19270)
- 经济研究(18910)
- 财经(18289)
- 版(18065)
- 业大(17508)
- 资源(15805)
- 经(15675)
- 农业大学(14871)
- 科技(14706)
- 农村(14587)
- 村(14587)
- 农业经济(14170)
共检索到416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彬俨 程金花 张洪江 孙龙 王贤 沙京
【目的】探讨影响土壤大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土壤水分穿透曲线法对北京市昌平区农地的土壤大孔隙数量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大孔隙数量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根系密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各因素对大孔隙率的影响。【结果】根系密度、土壤质地和水稳性团聚体对大孔隙的形成均存在显著影响;根系密度与大孔隙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根系密度对大孔隙的影响主要在于根对土壤的机械力作用以及环形根孔本身作为大孔隙的一部分对大孔隙率的直接贡献;土壤质地对大孔隙形成的影响主要在于粉粒含量的变化,粉粒含量与大孔隙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砂粒...
关键词:
农地 土壤大孔隙 影响因素 优先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大全 金浩然 赵星烁
了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背后的驱动机制是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演变的关键,也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年和2010年昌平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研究地形、区位、可达性、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土地从非建设用途转变为住宅、工业、采矿、商业用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建设用地类型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②有关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有所不同。具体地,地形和规划对各类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有所差异;住宅用地扩张受地铁站点影响比较明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工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宛贝 刘同 孙丹峰 周连第 李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又一项重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在镇域尺度上通过对流转土地斑块景观特征的刻画,并运用主成分回归建立流转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认识土地流转的景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流转后土地有明显的非农化趋势,并且东部乡镇的流转斑块在面积和形状上的差异普遍较大;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农民生活水平是影响土地流转发生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旅游产业也是影响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土地流转首先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积极开拓非农化就业渠道;而面对流转后土地的非农化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潘瑜春 陈百明 张蕾娜
该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1993、2001、2007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GIS技术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情况,了解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益。研究表明:(1)1993年到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2001年到2007年,变化程度相对较少,但各种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换的面积较高。(2)昌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稳定,但是从1993年到2007年,生态服务价值总值持续降低,幅度不大。由1993年23.9亿元,降低到2001年的22.7亿元,2007年又降低到21.6亿元。(3)在昌平起主要生态作用的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娅萍 张学霞 陈仲新
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3期不同时间Landsat TM遥感影像,沿着13条不同海拔高度等高线构建特征剖面,提取了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上地表亮度温度、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的关系随着海拔高度及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在区域尺度内,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去除海拔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海拔高度时,大部分情况下,植被覆盖度与亮度温度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某些条件下,两者可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亮度温度 特征剖面 北京昌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凤华
做好农业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是农业统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掌握正确的数据评估方法是做好数据评估的基础。本文根据基层统计工作实际,归纳总结了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主要农业统计数据评估方法,并分析了影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系。
关键词:
农业统计 数据质量 评估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金苹 李新亮 王雪
针对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再就业中扎堆考公务员、留村任职难等突出问题,提出构建大学生"村官"系统工程、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以及优化大学生"村官"再就业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再就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俊华 侯云先
研究应急设施选址理论和方法在应对当前频发的大规模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多级覆盖和覆盖衰减思想,考虑设施选址的公平性、效率性及成本等因素,构建了多目标多级覆盖设施选址模型,然后基于MATLAB7.0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昌平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优化配置中,得出6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位置,计算每个储备库的服务范围及最大覆盖半径,画出服务布局图,并提出储备库功能优化的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东香 张一鸣 王锐诚 赵炳炎 张志麒 黄咸雨
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泥炭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北方泥炭地,而对亚热带季风区泥炭地DOC动力学的认识十分有限。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EEM-PARAFAC)研究了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孔隙水的DOC浓度与化学组成及其影响因素。EEM-PARAFAC的结果表明:大九湖泥炭地孔隙水DOC主要包含3种类腐殖质组分。紫外可见光和荧光指标表明,泥炭孔隙水DOC表观分子较小,而芳香度较高。深度剖面数据表明,泥炭孔隙水DOC浓度随深度降低,0~10 cm深度浓度最高为24. 16 mg/L,150~160 cm深度浓度最低为9. 72 mg/L,并且深层DOC以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新鲜有机物为主,具有较低的腐殖化度。此外,氧化还原电位(ORP)与DOC浓度及化学性质关系密切。以上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泥炭地中,微生物来源或受微生物改造的有机物是泥炭孔隙水DOC的重要组成部分;垂向输送或选择性保存是影响该亚热带亚高山泥炭地DOC动力学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鲸 李强 李诗雨
旅游给世界遗产地周边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日益显现。研究从地方居民感知的视角,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积极与消极影响两个维度,31个项目的旅游影响态度量表,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昭陵村和长陵村为例,从居民的视角探索世界遗产地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世界遗产旅游地十三陵的开发,对旅游地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总体呈现正面影响感知较弱,而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高的特点;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现状总体满意度不高,但支持度较高;年龄、是否从事旅游业、家庭年总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否本地居民、在本地居住时间和居民受教育水平七个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居民感知有显著影响,性别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因子分析 世界遗产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宇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参与生产"的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多元化服务新农村建设。措施到位,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保障。高度重视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坚持六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成立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技能培训中心;二是人员落实,1名副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廷 张建军 孙若修 李梁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退耕地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显著增加,0~60 cm土层平均密度分别为:农地(1.38 g/cm~3)>荒草地(1.27 g/cm~3)>纯林地(1.20 g/cm~3)>混交林地(1.18 g/cm~3),退耕还林后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土壤密度差异显著(P 林地(52.87%)>农地(47.82%)>荒草地(45.97%)。退耕后形成的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孔隙度差异显著(P 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混交林地、纯林地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1%和50.37%,与农地的毛管孔隙度(45.62%)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纯林。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年限 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房风文 张喜才
职业学校具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功能性,其实现逻辑可以用经济学的相关资本理论进行阐释。以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是职业学校多功能性的重要体现,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职业学校的重要资本组合,为职业学校多功能性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支撑。为获得长远发展,职业学校需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多功能性实现与资本积累长期交互结合,并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和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