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5)
- 2023(6222)
- 2022(5175)
- 2021(4683)
- 2020(3922)
- 2019(8849)
- 2018(8454)
- 2017(16036)
- 2016(8718)
- 2015(9275)
- 2014(8754)
- 2013(8534)
- 2012(7860)
- 2011(6943)
- 2010(6790)
- 2009(6093)
- 2008(5799)
- 2007(4940)
- 2006(4165)
- 2005(3531)
- 学科
- 济(34344)
- 经济(34294)
- 管理(24286)
- 业(24103)
- 企(17677)
- 企业(17677)
- 方法(16067)
- 数学(14689)
- 数学方法(14622)
- 农(11043)
- 财(9539)
- 中国(8117)
- 地方(8065)
- 农业(7856)
- 贸(7457)
- 贸易(7455)
- 业经(7435)
- 学(7348)
- 易(7185)
- 环境(6013)
- 制(5796)
- 务(5459)
- 财务(5455)
- 财务管理(5448)
- 技术(5403)
- 企业财务(5217)
- 收入(4929)
- 划(4743)
- 银(4549)
- 银行(4512)
- 机构
- 大学(120950)
- 学院(120098)
- 济(49457)
- 经济(48683)
- 管理(48066)
- 理学(43062)
- 理学院(42534)
- 管理学(41795)
- 管理学院(41607)
- 研究(40834)
- 中国(29840)
- 农(29368)
- 科学(27862)
- 京(27766)
- 业大(24879)
- 农业(23554)
- 所(20850)
- 财(20033)
- 研究所(19548)
- 中心(19365)
- 北京(17184)
- 财经(16925)
- 江(16526)
- 农业大学(16454)
- 经(15684)
- 经济学(15050)
- 院(14648)
- 范(14075)
- 经济学院(13875)
- 经济管理(13785)
- 基金
- 项目(92147)
- 科学(72598)
- 基金(69576)
- 家(63640)
- 国家(63097)
- 研究(58689)
- 科学基金(54107)
- 社会(40071)
- 基金项目(38546)
- 社会科(38070)
- 社会科学(38058)
- 自然(37953)
- 自然科(37137)
- 自然科学(37122)
- 自然科学基金(36503)
- 省(34464)
- 划(30845)
- 资助(27045)
- 教育(25887)
- 编号(21144)
- 重点(20401)
- 部(19815)
- 创(19443)
- 计划(19323)
- 发(19253)
- 科研(18517)
- 创新(18242)
- 国家社会(17130)
- 业(16974)
- 科技(16775)
共检索到162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问卷调查数据,以通勤时间作为职住分离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层挖掘,并重点关注居住地区、居住条件、住房产权性质、迁居行为四方面居住行为对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以期反映北京城市居民不同居住行为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住空间位置是造成居民通勤时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分离具有加剧效应;第二,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略大;第三,从住房产权性质来看,单位房和租借房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显著较小;第四,居民迁居与...
关键词:
居住行为 职住分离 通勤时间 北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金塘,郝虹生,倪跃峰,刘建伟,庞江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霄泉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居住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状态受到当代社会科技快速更新、经济全面发展以及信息化广泛拓展等要素的影响,在多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满足核心家庭需要的小户型、偏好北部的方位选择以及居住环境中网络条件重要性趋势的增强等。由于居住的传统稳定属性,当前居民居住状态仍然处于缓慢的变动状态,而受到时代外在因素尤其是信息化因素的作用,城市居民居住状况长期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为对网络和信息条件的更加注重以及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进一步分离。
关键词:
当代 北京市 居民居住方式及空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职住分离 轨道交通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琪延 曹倩 高旺
文章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Ordered Logit模型分析了职住分离对北京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测算了两者的空间相关特征。研究发现,职住分离对北京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城区居民受影响程度大于城郊居民。女性、低年龄、单身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受职住分离的影响更为显著。从空间来看,生活满意度与职住分离存在显著空间负相关关系,主要有高—低和低—高两种表现形式。从地理位置来看,呈高—低负相关的区域多分布在北京东部;呈现低—高负相关的区域多分布在北京西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毕巍强 岳琪 曾诗鸿
研究居住成本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对于推动居民消费,扩大居民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七大类商品消费支出比重和价格季度数据,通过QUAIDS模型进行需求系统估计并分别计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居住成本提高对不同类型消费支出的效应。研究发现:居住是城乡居民的必需品,城镇居民分配在居住上的消费不会随着居住成本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当总消费增加时,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增加量更大,而农村居民会在居住价格上升时选择减少居住消费,增加交通通信消费。此外,居住价格上升对城乡居民的食品烟酒和衣着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本文得出应优化收入分配、推动城市化建设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姚永玲
通过对北京市中心城区就业人员进行筛选式问卷调查,获取了职居分离及其通勤行为的实证数据,并运用GIS工具对职居空间距离进行测算,分析了不同人群从中心城区向外围迁移的特征;认为北京市老城区就业人员中,有能力主动迁移的人群往往选择在更远的地方居住,而没有能力主动迁移的人群则只能依赖就业地点被动迁移,使城市演化呈现出主动迁移与被动迁移交错的过渡特征。
关键词:
职居分异 城市演化 通勤行为 郊区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高丽萍 黄松 郭海珍
以北京市内城区三大就业中心——CBD、金融街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就业中心的人群在居住、就业及通勤等方面的数据,用可视化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北京市就业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就业中心的职住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就业人员长时间通勤的比例增加,这成为职住均衡的最大挑战;就业功能区定位不同,导致不同就业中心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职住关系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就业集聚区内居住人群的通勤状况好于就业人群,但金融街区域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通勤时间相当,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
关键词:
就业中心 就业辐射范围 职住关系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陈园园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关键词:
就业与居住 空间关系 标准差椭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青 甄峰 康国定
职住空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产生分离现象,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通过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信息技术发展视角入手,分析其对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获取477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分析。本文提出3个理论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得到部分验证:①职业类型对职住分离的影响仅体现在服务业,当仅考虑居民社会经济属性时,从事服务业居民承担的职住分离程度更小;②从居民信息化程度来看,居民的手机上网流量越大、家庭网络时长越长,则承担更大程度的职住分离,但这种正相关较弱,而手机个人拥有数和便携式电脑家庭拥有数与城市职住分离没有相关性;③从个人属性来看,个人月收入对城市职住分离的正相关影响最大,性别、年龄则没有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