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62)
- 2023(5977)
- 2022(5318)
- 2021(4931)
- 2020(4449)
- 2019(10616)
- 2018(10382)
- 2017(20598)
- 2016(11426)
- 2015(12955)
- 2014(13188)
- 2013(13371)
- 2012(12875)
- 2011(11574)
- 2010(11759)
- 2009(10873)
- 2008(10947)
- 2007(10075)
- 2006(8537)
- 2005(7626)
- 学科
- 济(52196)
- 经济(52148)
- 业(27778)
- 管理(27746)
- 方法(25476)
- 数学(23181)
- 数学方法(23015)
- 企(20147)
- 企业(20147)
- 农(15037)
- 地方(13380)
- 中国(12360)
- 财(12350)
- 学(10726)
- 农业(10077)
- 贸(9253)
- 贸易(9252)
- 业经(9004)
- 易(8831)
- 制(8383)
- 环境(7434)
- 和(7287)
- 务(6767)
- 财务(6753)
- 财务管理(6731)
- 地方经济(6716)
- 银(6613)
- 银行(6591)
- 融(6576)
- 金融(6574)
- 机构
- 大学(168169)
- 学院(166808)
- 济(69312)
- 经济(67734)
- 管理(62630)
- 研究(57838)
- 理学(53782)
- 理学院(53037)
- 管理学(52054)
- 管理学院(51740)
- 中国(42897)
- 京(38653)
- 科学(37281)
- 农(32123)
- 财(30577)
- 所(30173)
- 中心(27651)
- 业大(27576)
- 研究所(27547)
- 江(25638)
- 农业(25552)
- 北京(24653)
- 财经(24567)
- 范(23050)
- 师范(22849)
- 经(22241)
- 经济学(21713)
- 院(20472)
- 州(20350)
- 经济学院(19880)
- 基金
- 项目(111658)
- 科学(86979)
- 基金(80595)
- 研究(78771)
- 家(70474)
- 国家(69898)
- 科学基金(59301)
- 社会(49584)
- 社会科(46990)
- 社会科学(46972)
- 基金项目(44044)
- 省(43167)
- 自然(39069)
- 自然科(38115)
- 自然科学(38099)
- 划(37508)
- 自然科学基金(37395)
- 教育(35969)
- 资助(32948)
- 编号(32080)
- 成果(25587)
- 重点(25192)
- 部(24791)
- 发(24673)
- 创(22442)
- 课题(22241)
- 科研(21863)
- 计划(21324)
- 创新(21128)
- 教育部(20732)
共检索到243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霄泉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居住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状态受到当代社会科技快速更新、经济全面发展以及信息化广泛拓展等要素的影响,在多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满足核心家庭需要的小户型、偏好北部的方位选择以及居住环境中网络条件重要性趋势的增强等。由于居住的传统稳定属性,当前居民居住状态仍然处于缓慢的变动状态,而受到时代外在因素尤其是信息化因素的作用,城市居民居住状况长期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为对网络和信息条件的更加注重以及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进一步分离。
关键词:
当代 北京市 居民居住方式及空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金塘,郝虹生,倪跃峰,刘建伟,庞江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问卷调查数据,以通勤时间作为职住分离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层挖掘,并重点关注居住地区、居住条件、住房产权性质、迁居行为四方面居住行为对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以期反映北京城市居民不同居住行为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住空间位置是造成居民通勤时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分离具有加剧效应;第二,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略大;第三,从住房产权性质来看,单位房和租借房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显著较小;第四,居民迁居与...
关键词:
居住行为 职住分离 通勤时间 北京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毕巍强 岳琪 曾诗鸿
研究居住成本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对于推动居民消费,扩大居民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七大类商品消费支出比重和价格季度数据,通过QUAIDS模型进行需求系统估计并分别计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居住成本提高对不同类型消费支出的效应。研究发现:居住是城乡居民的必需品,城镇居民分配在居住上的消费不会随着居住成本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当总消费增加时,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增加量更大,而农村居民会在居住价格上升时选择减少居住消费,增加交通通信消费。此外,居住价格上升对城乡居民的食品烟酒和衣着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本文得出应优化收入分配、推动城市化建设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蕾 孟晓晨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以往对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分析多是以某一时点的横断面数据(如普查)为基础进行的,本文则利用北京老年病医学研究中心1992~1994年进行的“北京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数据,对同一批北京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在两年之内的变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中发现,即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会出现很大变化,老年人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以及相信“养儿防老”的比例正在增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西君 何燕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就业地点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引入SMI指数对研究区的空间错位程度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模式。并对北京市空间错位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驱动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过快的城市化速度是导致空间错位最根本的原因。
关键词:
空间错位 北京 形成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强 李晓林
以北京市近郊的两个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和天通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上班出行的原始数据。基于对职住空间关系、上班出行距离、上班出行交通时间和预留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两个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的基本特征,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住分离”,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两居住区居民上班及其他出行的需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康琪雪
本文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的支付能力指数测算了居民的区位支付能力水平,分析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居民为满足其社会属性对区位的选择,还分析了居民的迁居意愿和社会排斥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区位特性 北京市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瑞庆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在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分层和分异,贫民居住空间被排斥在边缘地带。南京贫民居住空间的"极化"和"区隔"趋势,不仅有行政权力强制的因素,更是资本推波助澜的结果。《首都计划》将贫民居住限制在城市的工业区和边缘区,实际上是工业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力聚居的结果;政府拆迁棚屋、限制居住、择地安置等措施,不仅是因为棚屋"有碍观瞻",根本目的是在为资本扩张扫除障碍;政府的投资偏好也将贫民排斥在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之外;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又强化和巩固了贫民居住的分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加那提古丽·卡德尔 王星 孟晓晨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繁瑜 房文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普遍的非自然性产业演替过程,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急剧扩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一些大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空间失配问题。论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内3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考察了各个社区内部居民通勤方式和工作可通达度之后得出关于北京市空间失配情况的结论,建议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新出现的空间失配现象给予足够重视,调整按照旧有城市发展进程设定的规划或开发选址思路。
关键词:
城市空间失配 房地产选址 实证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季文华 蔡建明 和克俭 VAN VEENHUIZEN René
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传统的供水方式正面临严峻挑战,雨水利用这一古老的水资源利用技术,被实践证明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城市其他不透水面集雨利用相比较,屋面收集的雨水水质高,因此屋面集雨利用系统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本文建立了居住区屋面集雨利用潜力的计算方法,并据此计算出北京2002年~2007年居住区屋面依据实际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可收集的水量分别为2.16亿m3和2.75亿m3,雨水利用对家庭生活用水的节水效率分别为7.2%和9.3%。通过分析影响北京雨水利用的因素,预测了2020年北京居住区屋面可收集水量与不同情景下的收集利用量。最后针对北京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
关键词:
水资源 雨水收集利用 潜力评估 北京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长岐,甘国辉,李晓江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现状和变化特征及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由此提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是一种互动的效应关系。
关键词:
郊区化 居住用地 空间扩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