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8)
2023(2007)
2022(1665)
2021(1560)
2020(1269)
2019(3111)
2018(2913)
2017(5777)
2016(3177)
2015(3406)
2014(3275)
2013(3137)
2012(3004)
2011(2664)
2010(2730)
2009(2406)
2008(2300)
2007(2009)
2006(1798)
2005(1617)
作者
(8475)
(7232)
(7222)
(6983)
(4617)
(3591)
(3212)
(2911)
(2788)
(2586)
(2554)
(2524)
(2430)
(2326)
(2272)
(2221)
(2188)
(2159)
(2093)
(2028)
(1822)
(1741)
(1715)
(1654)
(1632)
(1551)
(1500)
(1498)
(1493)
(1493)
学科
(14101)
经济(14095)
地方(6917)
中国(6110)
管理(4674)
(4639)
(4506)
方法(4449)
数学(4249)
数学方法(4226)
农业(3351)
地方经济(3216)
城市(2708)
环境(2544)
(2484)
业经(2315)
城市经济(1975)
土地(1790)
(1769)
企业(1769)
(1747)
(1746)
劳动(1746)
人口(1654)
资源(1590)
(1478)
(1434)
贸易(1433)
方城(1411)
生态(1393)
机构
大学(39947)
学院(39903)
(16087)
研究(15709)
经济(15676)
管理(14025)
(12650)
理学(11935)
理学院(11651)
管理学(11361)
管理学院(11291)
中国(11281)
科学(10448)
北京(8499)
中心(7786)
(7603)
(7215)
师范(7185)
研究所(6965)
业大(6747)
(6649)
(6523)
(6287)
(6127)
师范大学(6091)
(6020)
(5276)
农业(5136)
资源(5081)
经济学(5077)
基金
项目(29755)
科学(24054)
基金(22053)
研究(20576)
(19102)
国家(18953)
科学基金(17007)
社会(13927)
社会科(13224)
社会科学(13222)
基金项目(12888)
自然(11477)
自然科(11221)
自然科学(11217)
自然科学基金(10983)
(10771)
(10190)
教育(8929)
资助(8276)
编号(7905)
(6907)
重点(6540)
课题(6068)
(6053)
(5907)
发展(5664)
成果(5638)
国家社会(5635)
(5608)
计划(5542)
期刊
(19466)
经济(19466)
研究(12976)
中国(10070)
科学(6417)
学报(5977)
(5776)
大学(4691)
学学(4269)
教育(4176)
管理(4106)
资源(4038)
农业(4034)
城市(4031)
(3712)
(3628)
地理(3306)
问题(3089)
(3032)
金融(3032)
技术(2889)
业经(2793)
经济研究(2687)
现代(2539)
经济地理(2386)
财经(2216)
(2095)
(1936)
(1912)
发展(1897)
共检索到62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西君  何燕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就业地点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引入SMI指数对研究区的空间错位程度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模式。并对北京市空间错位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驱动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过快的城市化速度是导致空间错位最根本的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加那提古丽·卡德尔  王星  孟晓晨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蕾  孟晓晨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繁瑜  房文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普遍的非自然性产业演替过程,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急剧扩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一些大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空间失配问题。论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内3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考察了各个社区内部居民通勤方式和工作可通达度之后得出关于北京市空间失配情况的结论,建议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新出现的空间失配现象给予足够重视,调整按照旧有城市发展进程设定的规划或开发选址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霄泉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居住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状态受到当代社会科技快速更新、经济全面发展以及信息化广泛拓展等要素的影响,在多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满足核心家庭需要的小户型、偏好北部的方位选择以及居住环境中网络条件重要性趋势的增强等。由于居住的传统稳定属性,当前居民居住状态仍然处于缓慢的变动状态,而受到时代外在因素尤其是信息化因素的作用,城市居民居住状况长期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为对网络和信息条件的更加注重以及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进一步分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曹洋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就业"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以往对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分析多是以某一时点的横断面数据(如普查)为基础进行的,本文则利用北京老年病医学研究中心1992~1994年进行的“北京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数据,对同一批北京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在两年之内的变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中发现,即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会出现很大变化,老年人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以及相信“养儿防老”的比例正在增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璇  朱济友  徐程扬  李夏榕  韦柳端  
【目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是最接近居民生活并为居民所使用的绿色空间,既有生态美学价值和保健功能,又能对住宅的低层住户空间起到遮蔽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构建城市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建成年代和空间类型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未来科学建设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北京市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宅旁绿化空间树种组成、空间结构、美学特性、保健功能4方面,构建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评价指标。通过简相关分析,从15个指标中筛选出9个用于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构建3个质量评价指数,并确定各指数和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指数综合得分与所筛选指标间的关系对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进行分析。【结果】(1)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受结构、树种组成、美学效果3个主成分影响,各成分对其空间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30.34%、24.27%、22.26%。(2)中间型居住区的绿色空间综合得分分别高于新建型居住区和老旧型居住区1.60%和8.34%,但建设时间对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未达显著水平。(3)绿色空间类型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极显著的影响,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宅间组合式、自然群落式、规则成林式、宅旁紧贴式。(4)空间尺度及植物配置方式的不同是造成绿色空间类型间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类型和结构对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显著影响,居住区建成年代对其质量无显著影响。宅旁绿色空间质量主要取决于绿色空间结构、空间协调度和视觉质量。植物视线遮蔽度、相对空间垂直绿量对绿色空间结构质量的贡献较大;色彩丰富度、树种多样性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植被与建筑空间协调度在一定范围内对绿色空间质量有积极影响。在设计与建设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时,应重点考虑宅间组合式、自然群落式、规则成林式的空间类型,少用或不用宅旁紧贴式。在住宅建筑高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宅旁绿色空间的宽度,保证空间协调度处于较好水平,并采用乔-灌-草近自然复层种植结构,合理分配乔木、灌木数量比例,在满足空间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兼具视觉美感与景观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长岐,甘国辉,李晓江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现状和变化特征及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由此提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是一种互动的效应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景华  
对北京市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曲线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就业结构变化K值对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就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2011年12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规范就业援助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对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壮  
为验证居住空间结构是否与社会结构具有较强关联性,基于201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北京数据,以社区为尺度,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在京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分异类型及程度、造成分异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和户籍是影响在京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核心变量,"大专及以上学历"和"非农业户口"会集中选择一类社区类型居住,而较低教育程度和农业户口会选择与之不同的社区类型居住,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显著,从而验证居住空间与社会结构具有较强关联性。为此,流动人口社会政策应从户籍、教育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以引导其有序融入城市社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京京  
本文运用区位熵分析方法,对服务业就业在北京各区县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在就业区位熵所表征的总体专业化水平、各区县之间区位熵水平差异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分布的普遍性特征与总体上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各区县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合性中心—专业性外围空间结构,并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不同的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地租水平与集聚因子、行业特性、资源稀缺型以及政策引导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及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金塘,郝虹生,倪跃峰,刘建伟,庞江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