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28)
2023(4534)
2022(3890)
2021(3499)
2020(3159)
2019(7455)
2018(7369)
2017(14676)
2016(7823)
2015(9136)
2014(8996)
2013(8854)
2012(8518)
2011(7542)
2010(7748)
2009(7012)
2008(7034)
2007(6346)
2006(5359)
2005(4714)
作者
(22617)
(18740)
(18713)
(17827)
(12371)
(9146)
(8607)
(7363)
(7341)
(6944)
(6686)
(6405)
(6031)
(5937)
(5880)
(5857)
(5636)
(5631)
(5550)
(5436)
(4664)
(4535)
(4532)
(4300)
(4241)
(4240)
(4120)
(4043)
(3813)
(3728)
学科
(41523)
经济(41486)
方法(25640)
数学(23987)
数学方法(23656)
管理(22189)
(21935)
(17027)
企业(17027)
中国(10164)
(9500)
地方(9275)
(8338)
(6517)
财务(6497)
财务管理(6478)
(6223)
企业财务(6209)
农业(6097)
业经(5912)
(5775)
贸易(5774)
(5467)
(5355)
金融(5354)
(5235)
技术(4869)
理论(4735)
环境(4542)
(4430)
机构
大学(114885)
学院(113432)
(48445)
经济(47521)
管理(46150)
理学(40280)
理学院(39833)
管理学(38944)
管理学院(38739)
研究(34529)
(27472)
中国(27427)
(22315)
科学(20521)
财经(18444)
北京(17913)
中心(17707)
(16919)
业大(16524)
(16293)
(16199)
经济学(16067)
(15846)
经济学院(14748)
研究所(14640)
财经大学(13895)
(13731)
师范(13608)
(13333)
(12864)
基金
项目(77895)
科学(62163)
基金(58443)
研究(55212)
(49802)
国家(49402)
科学基金(44235)
社会(36235)
社会科(34615)
社会科学(34607)
基金项目(30606)
自然(29254)
自然科(28664)
自然科学(28657)
(28448)
自然科学基金(28151)
教育(26298)
资助(26254)
(25033)
编号(21228)
(17880)
成果(16977)
重点(16974)
教育部(15776)
(15767)
(15591)
大学(15460)
人文(15289)
国家社会(15240)
科研(15100)
期刊
(47522)
经济(47522)
研究(31963)
中国(21611)
(17226)
学报(16720)
管理(16232)
科学(14837)
大学(13454)
学学(12589)
(12363)
技术(11572)
教育(10885)
(10829)
金融(10829)
财经(9583)
统计(9485)
农业(8491)
(8141)
经济研究(8088)
(8039)
决策(7553)
技术经济(6662)
问题(6587)
业经(6329)
理论(5781)
(5247)
实践(5189)
(5189)
图书(5158)
共检索到164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谷一桢  郑思齐  曹洋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和就业中心识别的实证方法,利用北京市2001年和2004年的就业人口数据,在验证主中心存在的同时,采用两阶段方法,对次中心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北京目前仍然是一个单中心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方程对城市总体就业人口密度的解释能力超过了60%。但随着都市区的扩张,中关村等次中心开始陆续出现,并开始影响周边地区的就业分布和空间形态,这表明北京正向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转变。此外,还也结合北京城市增长、制度转型和历史路径依赖的特点,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理进行了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洁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根据和谐社会内涵中所包括的六个方面,按照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建立了由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了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以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的和谐状况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发现北京市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法律体制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失业率不断上升;生态建设没有达到满意状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推动北京市和谐社会建设的四点政策建议:坚持依法治国与民主建设并举;把实现社会公平作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朱玉杰  曾道先  王一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高丽萍  黄松  郭海珍  
以北京市内城区三大就业中心——CBD、金融街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就业中心的人群在居住、就业及通勤等方面的数据,用可视化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北京市就业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就业中心的职住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就业人员长时间通勤的比例增加,这成为职住均衡的最大挑战;就业功能区定位不同,导致不同就业中心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职住关系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就业集聚区内居住人群的通勤状况好于就业人群,但金融街区域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通勤时间相当,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杨阳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关键是促进外围次中心地区产城融合。借用共生原理,基于街道乡镇空间单元,分析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区、外围各中心与本地居住与就业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通过产业转移比迁移人口更有利于产城融合多中心的形成。昌平和大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疏解地;顺义通过产业园区扩充带动居住;怀柔城区通过增强居住密度带动产业;密云和房山通过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门头沟、平谷和延庆还不具备产城融合条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  谷树忠  胡克林  
都市出让地价 ,按用途可分为住宅、商业、综合和工业用地出让地价 ,具有较强的空间特征。对其进行空间分析 ,有助于了解各类土地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都市地价空间分析通常采用空间插值法 ,主要包括趋势面法、不规则三角网法、距离倒数法和克里格法。该文主要运用克里格最优内插法 ,分析了北京市商业、住宅、综合和工业出让地价的空间分布格局 ,发现地价空间变异受随机因子影响较小 ,但 4种出让地价具有较强的空间毗邻效应 ,且毗邻效应有效半径在 7 79km~ 47 0 3km之间。这一发现对于引导地产投资及开发项目布局 ,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景华  
对北京市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曲线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就业结构变化K值对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就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西君  何燕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就业地点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引入SMI指数对研究区的空间错位程度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模式。并对北京市空间错位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驱动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过快的城市化速度是导致空间错位最根本的原因。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2011年12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规范就业援助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对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滨茹  满燕云  张衔春  
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用地与人口迅速膨胀的同时,城市也从单就业中心逐渐发展到多个中心共存的局面。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土地和住房的价格,进而反映在城市土地和住房价格的空间分布上。本文在一主、一次两个就业中心存在的假定下,依据微观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基本理论,推导出两就业中心连线上的一维住宅价格分布模型。之后通过对北京市朝阳CBD和中关村核心区一主一次两个就业中心之间微观市场数据的特征价格方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中得出的结论。研究显示,主、次就业中心对周边住房价格的提升幅度和提升范围都随时间而递减,且随着次中心发展及城市其它就业中心的陆续分散化出现,现存主次就业中心之间对住房价格作用的差别...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2005~2012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0.5万人,而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长以及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从服务业内部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未来北京市拉动就业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行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曹洋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就业"空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飒  王强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策倾斜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针对北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管理能力、生产能力、需求能力和智力能力等4个方面建立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测算得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检验分析和政策梳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北京二、三产业融合"课题组  苏辉  
随着北京工业高端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壮大,北京二、三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显现。二、三产业间通过企业内部融合、产业链融合等方式,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本文从北京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定性、定量方式,对二、三产业融合情况进行界定与分析,深层次反映北京产业结构现状,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