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2)
2023(10587)
2022(9532)
2021(9084)
2020(7748)
2019(18222)
2018(18165)
2017(35176)
2016(19338)
2015(21841)
2014(21758)
2013(21399)
2012(19675)
2011(17530)
2010(17438)
2009(15864)
2008(15156)
2007(13011)
2006(11199)
2005(9545)
作者
(56394)
(47008)
(46714)
(44250)
(29871)
(22686)
(21084)
(18571)
(17946)
(16727)
(16220)
(15712)
(14905)
(14904)
(14537)
(14305)
(14155)
(13930)
(13529)
(13230)
(11821)
(11416)
(11352)
(10560)
(10497)
(10422)
(10380)
(10334)
(9479)
(9353)
学科
(77537)
经济(77464)
管理(52917)
(48702)
(40637)
企业(40637)
方法(38992)
数学(34445)
数学方法(33916)
(19132)
(18620)
地方(18515)
中国(17707)
(16246)
业经(15736)
农业(12953)
理论(12796)
(12598)
贸易(12590)
环境(12311)
(12295)
(12130)
技术(11453)
(11098)
(10518)
财务(10451)
财务管理(10435)
(10354)
企业财务(9817)
(9593)
机构
大学(268486)
学院(267200)
管理(108022)
(98389)
经济(96142)
理学(94505)
理学院(93399)
管理学(91316)
管理学院(90852)
研究(88604)
中国(63585)
科学(59660)
(59644)
(46265)
(45153)
业大(44841)
(42224)
研究所(41694)
中心(39977)
北京(38098)
(37299)
农业(36401)
(35437)
师范(35128)
财经(34891)
(32562)
(31757)
(31313)
师范大学(28523)
技术(28400)
基金
项目(193741)
科学(150594)
基金(139309)
研究(136682)
(122923)
国家(121947)
科学基金(104062)
社会(83128)
社会科(78667)
社会科学(78647)
(75731)
基金项目(75051)
自然(71237)
自然科(69510)
自然科学(69493)
自然科学基金(68136)
(65145)
教育(62357)
资助(58367)
编号(55692)
成果(44024)
重点(43391)
(41279)
(40817)
(39796)
课题(38443)
科研(37516)
创新(37098)
计划(36927)
大学(35428)
期刊
(103498)
经济(103498)
研究(73676)
学报(47672)
中国(47222)
科学(42443)
(41433)
管理(37811)
大学(35098)
学学(33151)
(29581)
农业(29372)
教育(28653)
技术(23064)
(18589)
金融(18589)
业经(17240)
经济研究(15844)
财经(15755)
(15092)
图书(14988)
科技(14557)
问题(13849)
资源(13765)
理论(13611)
(13188)
业大(12941)
实践(12838)
(12838)
技术经济(12810)
共检索到374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敏  冯绍元  孙春燕  霍再林  
对北京市大兴区3种典型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用双套环法田间现场测定了大兴区11个试验点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运用经验模型对各试验点的入渗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入渗过程达到稳定的时间由快到慢依次为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和粉砂壤土;初始含水率与入渗初始阶段的速率呈线性相关关系;土壤结构和干扰等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稳定入渗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和粉砂壤土;土壤质地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土壤容重越大,其稳定入渗率越小。总体上,Horton入渗模型在该研究区域适用性较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志清  宋桂萍  李清河  孙保平  李昌哲  
采用定位观测、谐波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对典型流域所选的6个断面共56个水分观测点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流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和蒸发散的年内变化影响,明显分为干湿两季;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春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旱季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期、雨季土壤水分补偿期、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研究中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层,并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各层次间土壤水分及其与期间降雨量的关系,得出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可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林地水分活跃层较深,草、农、裸地水分活跃层偏上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喜英  袁小良  
田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集中在80cm以上的土层,随着根系向纵深方向的伸展,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逐步增大。影响根系对某一层次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该土层土壤中根量的大小、根系本身的吸水活力和土壤水分状况。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其上部土层中根系吸水活力出现下降。根系吸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可用活根的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根系吸水与土壤湿度有关的参数来描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艳  魏江生  
通过2003年7-8月对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站落叶松林内0~30cm土壤容重、根系的测定及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动态监测得出如下结论: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0.338g/cm3、1.352g/cm3,随深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大;67.9%的根系分布在10~20cm的土层中,32.1%的根系分布在20~30cm的土层中,随深度的增大根系分布减少;从垂直分布看,降雨过后,表层0~10cm土壤质量含水量首先出现最大值且损耗最快;其次为10~20cm,20~30cm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降雨后的第四天;降雨第四天后三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比较接近;从水平分布看,随坡度下降土壤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琼  沈建国  乌兰巴特尔  
为了揭示典型草原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内蒙古两个站点近20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统计特征及影响因子,得出:年内土壤水分基本呈双峰曲线变化,春季化冻(04-08)到入冬前(10-18)的土壤水分平均相差5.3mm,大多数年份土壤水分年内可以达到平衡;年际变化有每隔7~8年走势发生改变的趋势;垂直向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60cm以上土层中,近几年深层变幅有增大的倾向;蒸降差与土壤水分变化呈相反趋势,生长季蒸降差对土壤水分的干扰最大。样本站0~50cm土层的最大容水量为85mm和135mm,多数时期土壤相对含水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池金洺   王子涵   王丽平   王正泽   于洋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结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晓莉  吕相海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静霞  杨新兵  
【目的】水是植被分布的限制因子,为改善清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生态建设,对该流域典型林分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展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TRIME-FM)对清水河流域立地条件一致的4种典型林分类型(落桦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进行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结果】:(1)4种林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其大小排序为:白桦林(17.80%)>落桦混交林(14.16%)>华北落叶松林(12.38%)>山杨林(11.45%),8-9月份土壤蓄水量最大的为白桦林(142.40 m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择福  洪玲霞  
由达西定理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水平土柱法实测了模型中的基本运动参数:土壤水分扩散率D(θ),推求了土壤水分非饱和导水率K(,经过计算机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六块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实地试验检验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计算的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与实测值非常一致。经过模拟结果绘制的入渗时水分随时间变化的剖面图,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的全过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甄文超  王殿武  代丽  冯利平  
根据对渗灌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的观测 ,研究了渗灌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节水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渗灌条件下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灌溉、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及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渗灌用于冬小麦灌溉可以明显起到节约灌溉用水的作用 ,并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 ,采用渗灌比喷灌田间耗水量减少了44 4mm ,灌溉用水节约了1200m3/hm2 ,而最终产量提高了714kg/hm2 ,渗灌条件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21 11kg/(hm2·mm) ,比喷灌条件下高4 49kg/(hm2·mm)。渗灌用于冬小麦灌溉的节水机理主要表现为两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成敏  何毓蓉  张丹  朱红业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 ,存在以土壤退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这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试比较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在土壤水分及特性方面产生的差异 ,研究土壤水分特性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 (云南省 )不同退化程度的燥红土水分特性的对比研究 ,发现退化土壤 PWP(凋萎湿度 )增加 ,而 FC(田间持水量 )和 BCM(毛管联系断裂含水量 )降低 ,使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范围变窄 ;退化土壤的入渗速率减小 ,渗透性减弱 ,在降雨入渗 90 min后 ,未退化燥红土的入渗速率降低 5 4 % ,而退化的燥红变性土却下降了 94 %。因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加快 ,导致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席彩云  余新晓  徐娟  张振明  朱建刚  王琛  庞卓  王纳丽  
利用双环法对北京密云山区4种典型林地(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其土壤入渗规律。结果表明:利用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初渗速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稳渗速率关系并不显著;土壤稳渗速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呈正相关;4种典型林地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灌木林地(4.93mm/min)>刺槐林地(4.23mm/min)>针阔混交林地(4.18mm/min)>侧柏林地(3.09mm/min)。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理宏  李昌哲  杨立文  
试验地属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处116°6′E,39°42′N,属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海拔220~599m。年平均气温11.8℃,一月份平均气温-4.1℃,七月份平均气温25.6℃;年平均降水量623.0mm,多雨年份达974.7mm,少雨年份仅285.3mm,其中1988、1989年的降水量分别为974.7mm、600.3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而7、8两月的降水量又占这一期间的8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70.7mm;年平均风速2.5m/s,主风向为西北风。属南温带亚湿润区和南温带亚干旱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鹏  郝晋珉  郭文华  侯满平  覃莉  
从大兴区 14个乡镇的区位效应入手 ,分析小城镇体系 (重点为卫星城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依据区位理论 ,运用系统模型方法 ,将区位因素定量化 ,建立了区位优势度模型 (包括经济吸引度模型和空间聚集度模型 )和区位适宜度模型 ,对大兴区小城镇体系的区位状况进行分析并划分区位优势度等级 ,分析其区位适宜状况 ,判断其适宜度类型。研究结果证明该区位分析模型合理 ;黄村镇具有二级区位优势度 ,归于良好区位适宜类型 ,属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卫星城 ;亦庄镇具备一级区位优势度 ,归于基本适宜类型 ,属于特色卫星城。从而得出结论 :区位模型可以对小城镇体系的区位优势和适宜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