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9)
2023(11863)
2022(10375)
2021(9807)
2020(8136)
2019(19113)
2018(19051)
2017(36615)
2016(19869)
2015(22350)
2014(22379)
2013(22121)
2012(20229)
2011(18169)
2010(18239)
2009(16759)
2008(16079)
2007(14150)
2006(12210)
2005(10117)
作者
(57401)
(47907)
(47415)
(45155)
(30338)
(23005)
(21535)
(18876)
(18277)
(17106)
(16482)
(15918)
(15021)
(15000)
(14745)
(14447)
(14401)
(14059)
(13605)
(13347)
(11875)
(11558)
(11534)
(10971)
(10742)
(10527)
(10468)
(10468)
(9685)
(9489)
学科
(82659)
经济(82573)
(54015)
管理(52806)
(41301)
企业(41301)
方法(40462)
数学(35929)
数学方法(35399)
(31259)
中国(21518)
农业(20794)
业经(19492)
地方(18965)
(17679)
(17169)
(13602)
理论(12912)
环境(12373)
(12289)
贸易(12281)
(12037)
(11824)
技术(11626)
(10835)
(10614)
(10578)
财务(10547)
(10545)
银行(10541)
机构
大学(279988)
学院(279327)
管理(114872)
(107271)
经济(104799)
理学(100824)
理学院(99669)
管理学(97563)
管理学院(97063)
研究(91524)
中国(66637)
(61434)
科学(58892)
(49418)
(45800)
(45444)
业大(45266)
中心(42297)
研究所(41780)
(39028)
北京(38895)
(37768)
农业(37672)
财经(37651)
师范(37461)
(34290)
(32809)
(32643)
经济学(31154)
师范大学(30244)
基金
项目(200519)
科学(157774)
基金(145610)
研究(145154)
(126396)
国家(125294)
科学基金(108526)
社会(91094)
社会科(86085)
社会科学(86065)
(78729)
基金项目(78136)
自然(71748)
自然科(70113)
自然科学(70101)
自然科学基金(68756)
(66265)
教育(66199)
资助(60435)
编号(59810)
成果(47515)
重点(44054)
(43371)
(42494)
(41111)
课题(40673)
创新(38233)
科研(38140)
教育部(37127)
大学(36968)
期刊
(116156)
经济(116156)
研究(78982)
中国(51366)
(49144)
学报(45947)
科学(43289)
管理(38909)
大学(35091)
农业(33610)
学学(33147)
(31549)
教育(29796)
技术(24089)
(22100)
金融(22100)
业经(21707)
经济研究(17187)
财经(16901)
问题(15586)
图书(14838)
(14557)
科技(14338)
(14244)
(14143)
理论(13951)
技术经济(13595)
资源(13269)
统计(13226)
实践(13081)
共检索到394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和制定相应政策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迎昌,武伟  
外来人口冲击大城市是我国现阶段大城市发展遇到的难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分析和微观调查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思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志育  
人口的集聚能力成为衡量省会城市发展活力和辐射周边地区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少区域性中心城市放开户籍政策,制定含金量很高的人才政策,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展开激烈的"抢人大战",并以人口集聚作为吸收各类稀缺要素和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太原市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人口规模总体偏少,人口净增量小,人口结构变化明显、人口红利衰减严重,城镇化率高,急需要紧抓机遇,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大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多的人口集聚带动资源要素集聚,保障全省转型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晓英  
2009年以来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这场由政府主导的乡村社会变革,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概括北京"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对"城中村"改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指出"城中村"改造周边地区可能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应通过合作治理寻求解决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问题的治理之道。目前北京已经具备了实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的基本条件,可以在"市区政府是主导、乡村组织是枢纽、社区成员是核心、社会团体和社会单位(企业)是支撑、专业NGO是助推器"的合作治理框架下,以生活设施改造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兼顾尚待城市化地区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美风  汪德根  杨仪璇  
新时代背景下,外来人口聚居区是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是开展外来人口聚居区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集成人口统计数据和高清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基于此,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区,对社区尺度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识别,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文章对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进行了生育分析,按北京全市合计、本市妇女和外来妇女分别计算了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以求研究外来妇女对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失调方面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盛亦男  童玉芬  
文章通过梳理历年北京市外来人口调控政策,利用多元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了不同滞后期条件下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虽然外来人口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成效有限,这可能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客观规律,以及外来人口在经济理性下自身选择等原因所导致的。此外,通过设立"一揽子"的政策体系措施有助于有效实现人口调控目标,制定政策时应关注政策的长期时滞所带来的问题,使政策效果达到最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侯佳伟  
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已成为北京外来人口生活居住的主要地区。200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上万人的街道有102个,占到街道总数的30.4%,集中居住了74.4%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消失,并会随着北京的发展,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聚集区。聚集区可以按照内部结构划分为缘聚型和混居型,依照行业依托情况分为完全依托、半依托和无依托。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实行最低工资限额并能让向上流动成为可能,无依托型外来人口聚集区或许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中转功能之后,转型或消失。完全依托型和半依托型聚集区问题则只能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分布及配套方面入手解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磊  陆秋宏  孙茂华  
本文针对北京市高学历外来人口再迁移行为,构建基于核心生活目标的居住地选择模型(CLGRSM)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购房和子女接受教育是高学历人口要致力实现的两个核心生活目标。为了追求最大化生活效用,北京市高学历外来人口对于是否在北京实现核心生活目标将做出理性选择:一部分人决定在北京达成目标,另一部分人决定在其他城市达成目标。由于购买并居住住房以及子女接受教育具有地理位置附着性,这两部分人分别选择留居北京和从北京再迁移到其他城市。本文建议,北京市要完善和落实针对高精尖产业中就业的高学历外来人口以及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住房支持和子女教育优惠政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于溪  王梦园  董欣  陈欣  路金霞  
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大规模推进,流动人口的安置工作已成为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然而,现阶段的政策和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缺乏基于城中村居民个体行为空间选择的"理性"视角。因此,文章基于贝叶斯决策树,模拟和预测了城中村拆迁之后流动人口搬迁选择过程中的偏好、决策路径及其内在机制,发现流动人口择居的首要选择是向更外围的城中村"蛙跳式"迁徒。现阶段,由于保障房资源稀缺、配置不均、"门槛"较高、对流动人口照顾不够等因素,保障房难以替代城中村成为流动人口的下一个归宿。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目前保障房建设及相关政策实施的状况,证明了政策偏差的存在,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虹  
本文认为 ,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 ,西部某些地区城市管理中却把进入城市的农民和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都视为“外来人口” ,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与定居人口区别对待 ,这种不平等、不公正、带有歧视色彩的管理方式和观念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作者提出 :(1)凡在城市居住的公民都应视为市民 ,城市管理中只区分定居人口和流动人口 ;(2 )转变管理者的“城市化”观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