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6)
2023(11078)
2022(9869)
2021(9329)
2020(7743)
2019(18253)
2018(18089)
2017(35789)
2016(19407)
2015(21388)
2014(21375)
2013(21213)
2012(19582)
2011(17417)
2010(17317)
2009(15577)
2008(14925)
2007(12752)
2006(11162)
2005(9597)
作者
(55610)
(46312)
(45739)
(43851)
(29459)
(22247)
(20772)
(18244)
(17710)
(16348)
(16082)
(15548)
(14600)
(14558)
(14401)
(14024)
(13838)
(13761)
(13230)
(13049)
(11456)
(11183)
(11032)
(10495)
(10335)
(10158)
(10126)
(10099)
(9167)
(9078)
学科
(80115)
经济(80037)
管理(52242)
(48359)
(39433)
企业(39433)
方法(35813)
数学(31378)
数学方法(31056)
中国(21802)
(20241)
地方(19694)
(19471)
(17391)
业经(16245)
农业(13527)
环境(13136)
(12746)
(12171)
理论(12025)
(12007)
贸易(12001)
(11525)
技术(11026)
(10878)
财务(10819)
财务管理(10803)
(10372)
企业财务(10277)
土地(9844)
机构
大学(270304)
学院(267152)
管理(109451)
(103451)
经济(100987)
理学(95535)
理学院(94360)
管理学(92679)
管理学院(92200)
研究(90562)
中国(64984)
(60812)
科学(58980)
(44884)
(44277)
(43564)
业大(42666)
研究所(41415)
中心(41022)
北京(38546)
(37651)
(36764)
财经(36645)
师范(36436)
农业(34199)
(33794)
(33466)
(31151)
经济学(30445)
师范大学(29876)
基金
项目(193109)
科学(152097)
基金(140721)
研究(138245)
(123085)
国家(122117)
科学基金(105562)
社会(86903)
社会科(82406)
社会科学(82383)
基金项目(76849)
(74316)
自然(70612)
自然科(68952)
自然科学(68937)
自然科学基金(67668)
(63800)
教育(62117)
资助(57055)
编号(55897)
成果(43895)
重点(42855)
(41835)
(41156)
(39508)
课题(38235)
创新(36934)
科研(36883)
教育部(35473)
大学(35345)
期刊
(110809)
经济(110809)
研究(77298)
中国(49057)
学报(43669)
科学(41608)
(38646)
管理(37439)
大学(32288)
(30758)
学学(30296)
农业(27196)
教育(26560)
技术(21739)
(18465)
金融(18465)
业经(18240)
经济研究(16929)
财经(16720)
问题(16455)
图书(15411)
资源(14568)
(14176)
科技(13662)
理论(13497)
(13242)
现代(12857)
技术经济(12590)
实践(12561)
(12561)
共检索到378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闫永涛  冯长春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结论:总体上北京市城市土利用强度空间结构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呈现出符合级差地租理论的特征;但具体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远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型预测的结果复杂,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除市场力量以外,人口政策、容积率控制和交通格局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永涛  冯长春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I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表现出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的一致性,理论模型能较好解释土地市场建立以来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判断相同,基础设施扩张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引致1999年之后住宅用地容积率空间变化梯度明显变缓;土地—资本替代弹性系数的上升说明,市场力量正在影响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形成,且市场效率逐步提高,作用深度逐渐增强,将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效率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媛  张凤荣  姜广辉  陈铁森  
分析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北京市18个区(县)作为案例区。首先,采用人均GDP和产业产值结构等指标对各区(县)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其次,分析各区(县)各类产业用地的结构特征;第三,采用地均产值(VA)指标分析各类产业的用地效益,采用产值占地比值比(OR)指标分析各个产业的产值与用地量之间的关联方式。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地均产值高于第二产业及第一产业,但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全市三次产业的产值与用地之间都不是完全协调的关系。结论是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途径,集约用地政策也是引导和约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3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璐  郑新奇  谢俊奇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不同群体认知关键词及其逻辑结构关系,并挖掘网络涌现出的土地利用群体智能。研究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链接结构分析方法中HITS算法。研究结果:关于北京市的研究表明,(1)专家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土地退化,中心关键词是遥感监测;(2)政府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土地利用管理,中心关键词是土地用途管制;(3)公众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集约高效用地,中心关键词是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结论:一方面各个群体通过发表各自关于土地利用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产生相互影响,从而涌现出群体智能;另一方面各个群体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知存在着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性推动了不同群体更深层次的互动,这也是产生网络群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柳  陈江龙  高金龙  
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关注的热点。以南京市为例,测度了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二者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南京市2002、2007和2012年的城市空间结构均属于较不紧凑状态,且呈下降趋势;"中心区"紧凑度高,且呈上升趋势,城市内部填充与城市外围蔓延扩张现象并存。(2)2002~2012年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属于中等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南京市各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明显。(3)城市空间结构紧凑通过距离和交通可达性来影响城市内部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最终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内部空间合理组织,尤其是加强对交通设施的投入,促进城市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与流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姜  龚晶  孟鹤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农业的生产功能逐渐被弱化,农业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凸显重要作用,估算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主要是参照谢高地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表,即用全国生态系统的平均服务价值来估算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这与北京的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定位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是不符合的,因此是不太恰当的。文章以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为研究目标,在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北京市300多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有依据的修改,制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峻  李楠  魏锜琀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迎春  闫雅梅  张文新  
基于1992、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土地利用流量"的新概念来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流量能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方向,以及转化程度、方向;(2)从土地利用流量来看,北京市近20年来耕地减少最为严重,流出面积为2408.97km2,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是流入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利用流量比的角度分析,耕地和其他土地均为负值,而其他类型均为正值;(4)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看,北京市土地利用年均变化速度达到1.15%;(5)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将北京市16个区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迅速变化区、较慢变化区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永峰  冯长春  
研究目的: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适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政策。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论:结合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应重点在土地整治、产业集聚、结构调整、筹资融资、农民利益保护、长效管理等方面进行土地利用政策方面的积极探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郗磊  韩跃  赵鲁全  朱海坤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益三大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各区县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度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鲁光,聂晓红,刘恩峰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 ,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 :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扇形结构特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圈层 ,但与西方圈层模式相比 ,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 ,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 ;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 ,随时间变化较平稳 ;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 ,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各圈层又可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扇形地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灿  汤惠君  王枫  张凤荣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