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4)
- 2023(7112)
- 2022(5953)
- 2021(5297)
- 2020(4550)
- 2019(10961)
- 2018(10919)
- 2017(21571)
- 2016(12127)
- 2015(13847)
- 2014(14206)
- 2013(14552)
- 2012(13904)
- 2011(12759)
- 2010(12861)
- 2009(11760)
- 2008(11862)
- 2007(10789)
- 2006(9317)
- 2005(8324)
- 学科
- 济(56979)
- 经济(56937)
- 管理(35319)
- 业(29590)
- 方法(25552)
- 数学(23052)
- 数学方法(22878)
- 企(22071)
- 企业(22071)
- 农(15944)
- 学(15031)
- 环境(14070)
- 地方(13297)
- 中国(13153)
- 财(12054)
- 农业(10639)
- 和(10326)
- 业经(10118)
- 资源(9750)
- 土地(9342)
- 贸(9264)
- 贸易(9263)
- 易(8890)
- 制(8676)
- 划(8246)
- 经济学(8052)
- 发(7369)
- 务(7028)
- 财务(7008)
- 财务管理(6985)
- 机构
- 大学(180832)
- 学院(179354)
- 济(73414)
- 经济(71802)
- 管理(69475)
- 研究(62327)
- 理学(59270)
- 理学院(58534)
- 管理学(57481)
- 管理学院(57151)
- 中国(47621)
- 京(42112)
- 科学(40780)
- 农(35651)
- 所(32691)
- 财(31713)
- 业大(30508)
- 中心(30188)
- 研究所(29925)
- 农业(28300)
- 江(27951)
- 北京(26829)
- 财经(25533)
- 范(24155)
- 师范(23936)
- 经(23091)
- 经济学(22558)
- 院(22351)
- 州(22047)
- 经济学院(20642)
- 基金
- 项目(120665)
- 科学(93464)
- 基金(86411)
- 研究(85723)
- 家(75938)
- 国家(75352)
- 科学基金(63507)
- 社会(53209)
- 社会科(50412)
- 社会科学(50391)
- 省(46927)
- 基金项目(46754)
- 自然(41935)
- 自然科(40708)
- 自然科学(40691)
- 划(40568)
- 自然科学基金(39938)
- 教育(38356)
- 编号(35340)
- 资助(35249)
- 成果(27969)
- 重点(27319)
- 发(27211)
- 部(26789)
- 创(24165)
- 课题(23993)
- 科研(23594)
- 计划(23183)
- 创新(22768)
- 教育部(22077)
共检索到264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爱玉 柯水发 王亚
阐述了北京市土地资源禀赋状况。依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和《北京市统计年鉴2013》数据,分别计算出北京市森林、耕地、草地、湿地的碳汇量,得总碳汇量为1579.26万t;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碳排放总量为1736.66万t;通过对北京市不同类型土地碳汇价值和北京市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的对比分析,测算2012年北京市的碳排放赤字为157.4万t。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植被的保护,增加土壤的碳吸收量;减少碳排放,促进新能源的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 土地资源 碳汇价值 碳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应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SDA方法,构建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年-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的是能源工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平辉 郝晋珉
该文按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用途不同 ,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第一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和后备产业用地 4类 ,并从规模、空间分布和经济效益 3个方面对研究区各产业用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海淀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格局具有如下特征 : ①各产业用地结构构成从高到低为 :第一产业用地、第三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后备产业用地 ; ②各产业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呈较为有规律的圈层结构分布型式 ; ③不同产业的用地经济效率显著不同。第一产业用地单位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最低 ,第三产业其次 ,第二产业最高。导致本区第三产业用地经济效率低于第二产业用地的主要原因是区内第二产业主要为高新技术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关键词:
土地结构 碳排放 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志伟
文章根据北京市城市的性质、定位与发展的目标,对北京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全新的视角对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与应用,进而为促进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靳向兰 王新民
文章在剖析信息产业内涵和特点的前提下,探索信息产业包括行业、部门的运行规律和发展模式,从而把握信息产业的顺畅运行。同时,以近期首都北京的详实数据,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范式效应。
关键词:
信息产业 投入产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齐明珠 李月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IPAT模型对北京市的生态足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量。结果表明,北京市自1980年以来生态足迹总量持续迅速增加,人均生态足迹量也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通过对北京市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后依次是技术因素和人口总量因素,而人口城镇化率在过去30年间对北京市的生态足迹并无显著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义 王君 杨彦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科学地评价土地质量,研究土地适宜利用方向,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一、土地的基本概念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峰 陈丽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如何整合区域内的相关土地资源,成为了现今城市发展与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利用与整合潜力研究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本文选择北京丰台区作为我国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典型案例,就如何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挖掘土地潜力提出了解决思路。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彩贤 张峰 于海群 陈峻崎 何桂梅
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在北京等七7个省市全面展开,林业碳汇作为重要的补充抵消机制均被纳入了试点体系当中。其中,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林业碳汇交易抵排项目的开发,并已在交易所成功挂牌。文章介绍了试点项目开发的进展与经验,分析了项目开发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其他省市林业碳汇交易项目的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林业碳汇 交易项目 开发实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云卯 温志勇 王敏男 李帆 贾忠奎
【目的】根据第8次园林绿化植物普查中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北京市森林碳汇能力进行评估,为该市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北京市森林整体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变化,并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对其碳储量经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北京市森林总碳储量为1 934.59万t,碳密度为32.35 t/hm~2,各区域中密云区、延庆区、顺义区的碳储量较大,占比分别为13.79%、12.73%和11.40%,而碳密度较大的为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平原和山地的碳密度均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且平原地区碳密度约是山地的3.3倍;山地和平原地区的碳储量均以阔叶树为主,且平原地区表现出更强的森林固碳能力;防护林是森林碳储量贡献的主体,其中水土保持林碳储量最多,为414.15万t,而碳密度最大为农田防护林(175.23 t/hm~2);优势树种碳储量大小排列为:其他杨树>栎树>油松>其他阔叶树>侧柏>刺槐>桦树>华北落叶松>山杨,碳密度大小排列为:其他杨树>桦树>华北落叶松>山杨>油松>刺槐>栎树>其他阔叶树>侧柏;不同起源中碳储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人工林>飞播林>天然林;龄组中碳储量大小: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碳密度的总体规律为随着龄级的增大而增大。(2)从第1次到第8次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持续增长;林种中特种用途林增长率最高,碳密度最大;华北落叶松、山杨的碳储量先增加再减少,而刺槐、桦树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他树种都呈增加趋势,而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的碳密度先增后减,侧柏、柞树、桦树先减后增,刺槐、阔叶树持续减小,杨树持续增大;天然林和人工林都呈增长趋势。(3)依据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的不同碳价格估算,北京市森林碳储量经济价值在54.14×10~8~232.15×10~8元之间,碳税法下的森林碳储量经济价值较高。两种计算方法下北京市各区域中密云区、延庆区、顺义区碳储量经济价值最大;在所有优势树种中,杨树的碳储量经济价值最高;龄组中,中龄林对北京市的贡献最大。【结论】北京市森林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但整体碳汇相对较低,今后应注重森林结构的搭配,加强林地的抚育管理,增强北京市森林碳汇的功能,提高碳汇价值,激发林业经营活力。
关键词:
北京市 碳汇 森林碳储量 碳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小宏 黄晶 史磊刚 陈阜
本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主要农作模式的碳投入、产出及碳效益情况。结果表明:氮肥和电能在总碳投入中占较大比重,达70%~90%;蔬菜类作物的碳投入远大于非蔬菜类作物,设施蔬菜模式的碳投入分别比麦-玉两熟、春玉米一熟、春花生一熟模式高80.4%、92.0%、94.3%,其余模式间差异较小。春玉米易于田间施肥等管理,资源利用率较高,其碳效益最高,为4.59;春玉米一熟模式的碳效益分别比麦-玉两熟、春花生一熟、蔬菜模式高30.8%、8.31%、96.8%。因此,北京地区种植春玉米有利于减少农田碳排放。
关键词:
作物 种植模式 投入产出 碳效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宸宇 朱建华 张峰 李奇 田宇 肖文发 陈维强
【目的】乔木林生物质碳汇是影响森林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森林的固碳潜力一直被广泛关注,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不同的林业活动对乔木碳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北京市森林资源设计调查数据,利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分析了2009-2014年北京市在森林转化、造林以及森林经营3种自然方案下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2009-2014年北京市森林面积净增长8.35×10~4 hm~2,碳储量净增量约1.45×10~9 kg,年均碳固持量为0.29×10~9 kg/a。(2)2014年北京市人工林总碳储量高于天然林,且碳密度高于天然林。当前北京市森林龄级结构偏低龄化,随着森林的自然生长,仍有较大的碳固持潜力。在各个优势树种(组)中,人工杨树林的固碳效率尤为突出,远远高于其他优势树种。(3)山地森林活动强度较小,森林经营区域占比较大,城市森林变化剧烈,受造林与森林转化等措施影响较大。2009-2014年北京市由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造成了1.06×10~9 kg的碳损失,造林带来了2.10×10~9 kg的碳固持,森林经营过程中有1.62×10~9 kg的碳固持与1.21×10~9 kg的碳损失,森林经营活动的总碳储量净增量0.41×10~9 kg,避免森林转化可以带来1.17×10~9 kg的碳汇。【结论】增加乔木林的固碳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避免森林转化可以凭借较小的森林面积贡献较大的碳汇,是一种低成本且效果显著的增汇方案。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避免森林转化 造林 森林经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柯水发 赵可可 李彪 刘娟
分析了北京市近十年来总体碳足迹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市碳足迹在近十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人均碳足迹则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缓慢减少的过程;从行业碳足迹分析来看,制造业、生活消费、交通等主要行业部门对北京市碳足迹的贡献度较大。最后从主要行业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如制定制造业的低碳标准,规划北京市绿色交通系统,倡导居民低碳生活等。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碳足迹 碳排放 测算 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