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3)
2023(7851)
2022(7016)
2021(6579)
2020(5946)
2019(14342)
2018(14424)
2017(28552)
2016(15527)
2015(17944)
2014(18243)
2013(18120)
2012(16854)
2011(15278)
2010(15682)
2009(14756)
2008(14615)
2007(13180)
2006(11292)
2005(10149)
作者
(46520)
(38985)
(38976)
(37222)
(24688)
(18828)
(17862)
(15430)
(14677)
(14051)
(13322)
(13141)
(12431)
(12318)
(12283)
(12147)
(12049)
(11534)
(11295)
(11272)
(9788)
(9644)
(9641)
(8908)
(8839)
(8729)
(8701)
(8568)
(7831)
(7825)
学科
(71036)
经济(70985)
管理(40962)
(39360)
方法(35716)
数学(32640)
数学方法(32049)
(30968)
企业(30968)
(18560)
中国(15608)
地方(15602)
(15251)
(14397)
业经(12408)
(12302)
贸易(12299)
农业(12019)
(11838)
(10852)
理论(10324)
(9923)
土地(9742)
环境(9437)
(8712)
银行(8686)
(8581)
(8565)
金融(8563)
财务(8537)
机构
学院(225178)
大学(225176)
(90017)
管理(88599)
经济(87990)
理学(76283)
理学院(75389)
研究(73799)
管理学(73678)
管理学院(73277)
中国(56629)
(50818)
科学(48165)
(41460)
(38953)
(38342)
业大(37157)
中心(35563)
研究所(34979)
(34366)
农业(32954)
北京(32269)
财经(31326)
(29312)
师范(29013)
(28315)
(27594)
经济学(27091)
(26464)
经济学院(24594)
基金
项目(150855)
科学(117440)
基金(108124)
研究(106378)
(94495)
国家(93775)
科学基金(80232)
社会(65301)
社会科(61930)
社会科学(61905)
(59776)
基金项目(57322)
自然(54076)
自然科(52806)
自然科学(52792)
自然科学基金(51798)
(51128)
教育(50048)
资助(46141)
编号(44141)
成果(35050)
重点(34084)
(33013)
(32323)
(30859)
课题(30726)
科研(29447)
创新(28988)
计划(28946)
大学(27812)
期刊
(96326)
经济(96326)
研究(60431)
中国(46407)
(36842)
学报(36194)
科学(33937)
(30156)
管理(29993)
大学(26571)
学学(24919)
农业(24812)
教育(22287)
技术(21775)
(17727)
金融(17727)
业经(16499)
经济研究(15301)
财经(14828)
统计(14051)
(13846)
问题(13392)
(12662)
(12643)
技术经济(12178)
资源(12111)
决策(11656)
图书(11163)
(11021)
理论(10771)
共检索到328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峻  李楠  魏锜琀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3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峻  苏红友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密切相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并设计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比较协调,经济效益系统的协调度高而社会、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不够;考察各城市功能区,经济效益系统协调度不相上下,但社会效益系统、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差别较大。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牟燕  冯飞  
【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分析土地利用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有助于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北京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Markov-CLUE-S耦合模型模拟出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15(SDG 15)指标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ESV总量的影响。【结果】(1)2010-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缩减,林地和建筑用地扩张的格局。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NIS)下各地类变化趋势较2010-2020年幅度有所减缓;生态保护情景(EPS)下林地和水域面积较2020年涨幅分别为4.96%和14.26%;耕地保护情景(CPS)下耕地缩减和城市扩张情况得到有效遏制;(2)2010年、2020年和2030年(NIS、EPS、CPS)的ESV总量分别为418.4×10~8、409.9×10~8、403.6×10~8、432.4×10~8和407.0×10~8元。对于各土地类型,林地、水域和耕地占ESV总量的90%以上,建筑用地侵占和水域恢复分别为ESV损失和增益的主要原因;(3)2020-2030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呈增长变化。3种情景下退化土地比例大小为NIS>EPS>CPS,造成的ESV损失量为3.8×10~8、4.1×10~8和8.1×10~8元。【结论】水体、耕地和建筑用地是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三者间的转换也是ESV总量浮动的关键原因。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综合考量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措施,以期达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迎春  闫雅梅  张文新  
基于1992、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土地利用流量"的新概念来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流量能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方向,以及转化程度、方向;(2)从土地利用流量来看,北京市近20年来耕地减少最为严重,流出面积为2408.97km2,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是流入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利用流量比的角度分析,耕地和其他土地均为负值,而其他类型均为正值;(4)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看,北京市土地利用年均变化速度达到1.15%;(5)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将北京市16个区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迅速变化区、较慢变化区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有全  宫辉力  赵文吉  李小娟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蚌蚌  刘秀萍  王数  
为探讨北京市密云县各岩性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岩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约束状况,通过实际调查,并借助GIS软件,将北京市密云县1∶5万地质图进行矢量化,形成岩性分区图,并结合密云县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以7个岩性区为研究单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云县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中林地占绝对优势,其与岩石的分布密切相关;第四系沉积物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最高,优势度很低。岩性差异影响着土地利用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方面的区域性差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晶  王宇鹏  赵晓霞  任俊涛  
实现土地信息共享是"数字国土"向"智慧国土"转变的必然要求,了解公众需求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公众访谈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首都土地利用信息公众需求状况,得出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信息、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地理背景、土地评价信息、土地储备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各类管理数据的信息总体需求度依次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信息需求调查广度和深度、构建土地利用信息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深度信息共享服务等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詹芳芷  田思月  刘志成  
北京市第二道绿隔规划是引导北京市平原区绿色空间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对绿化隔离地区乃至整个平原区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隔建设规划的规划方针与政策指引,本研究构建了三种政策导向下的多情景对比模式:其中,以总体规划中围绕绿隔规划的可持续情景作为主要研究情景,以传统规划下的基准情景作为基础对照情景,以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核心衡量标准而进行规划的情景作为极端对照情景;定量分析了第二道绿隔规划特征性地段和平原区绿色空间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与景观格局特征,构建起了从中观尺度地段到宏观尺度区域的“分—总”研究模式,为未来二道绿隔规划的深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望  张安录  蔡银莺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结合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不高,只有武汉和仙桃市属于比较协调范畴,潜江和天门市属于基本协调范畴,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市属于不太协调范畴,黄石市属于不协调范畴。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大小排序为: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孝感>黄冈>黄石。再通过比较各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得分高低并结合序参量指标值大小,揭示影响各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分值高低的原因。最后,对各市未来土地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树斌  
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其系统协调度对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研究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在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15年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最初的极不协调变化为较为协调,协调度值从0.03变化为0.67;近年来协调度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3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树斌  
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其系统协调度对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研究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在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15年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最初的极不协调变化为较为协调,协调度值从0.03变化为0.67;近年来协调度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3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空间协调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为例,借助学龄人口分布数据和教育资源格局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距离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历史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的教职工分布、学校分布,以及幼儿园的招生分布格局与学龄人口的空间协调度较高,各区县幼儿园、小学的学校数和教职工数量与学龄儿童的空间协调度不高;丰台、昌平、朝阳、大兴四个区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其中昌平、大兴和通州的教育资源匮乏现象比6年前更加严峻,东城区、西城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常住人口有大量盈余;复合指标的历史对比显示,2012年的人口—教育资源协调度低于六年前;制约人口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皓然  吴群  
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对2000—2035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现状及未来政策模拟趋势下的碳排放趋势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一定的政策干预可以调控碳排放量;调整城镇化水平可以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速;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调整产业结构和汽车使用量,均可有效控制碳排放量的增长;单纯通过调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调控土地利用碳排放并不显著;多种政策协调控制下的碳减排水平远高于单一政策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