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0)
- 2023(10030)
- 2022(8972)
- 2021(8626)
- 2020(7175)
- 2019(16852)
- 2018(16753)
- 2017(32419)
- 2016(17679)
- 2015(20162)
- 2014(20170)
- 2013(19905)
- 2012(18491)
- 2011(16276)
- 2010(16089)
- 2009(14510)
- 2008(13943)
- 2007(11992)
- 2006(10327)
- 2005(8825)
- 学科
- 济(68638)
- 经济(68563)
- 管理(48406)
- 业(44512)
- 企(37632)
- 企业(37632)
- 方法(32582)
- 数学(27319)
- 数学方法(27014)
- 农(18269)
- 地方(18054)
- 中国(17241)
- 学(16085)
- 业经(15582)
- 财(15002)
- 和(12486)
- 理论(12448)
- 农业(12303)
- 贸(11954)
- 贸易(11946)
- 环境(11842)
- 易(11496)
- 技术(10780)
- 教育(10590)
- 制(10381)
- 划(9686)
- 务(9658)
- 财务(9600)
- 财务管理(9584)
- 企业财务(9077)
- 机构
- 大学(245525)
- 学院(243374)
- 管理(99857)
- 济(89935)
- 经济(87738)
- 理学(86759)
- 理学院(85728)
- 管理学(84206)
- 管理学院(83769)
- 研究(80285)
- 中国(57797)
- 京(55160)
- 科学(52459)
- 所(39720)
- 财(39111)
- 业大(38314)
- 农(38246)
- 中心(36621)
- 研究所(36543)
- 北京(35471)
- 江(34290)
- 范(34116)
- 师范(33865)
- 财经(32070)
- 农业(29818)
- 院(29675)
- 经(29176)
- 州(28786)
- 师范大学(27646)
- 技术(25360)
- 基金
- 项目(174463)
- 科学(135962)
- 研究(127513)
- 基金(125026)
- 家(108578)
- 国家(107632)
- 科学基金(92389)
- 社会(78086)
- 社会科(73803)
- 社会科学(73785)
- 基金项目(67988)
- 省(67589)
- 自然(61437)
- 自然科(59883)
- 自然科学(59866)
- 自然科学基金(58729)
- 划(57861)
- 教育(57563)
- 编号(53160)
- 资助(50963)
- 成果(42659)
- 重点(38428)
- 部(37540)
- 发(37000)
- 课题(36084)
- 创(35756)
- 创新(33221)
- 科研(33071)
- 项目编号(32534)
- 大学(32297)
共检索到347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安平 孙晓飞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色彩展现了北京市特定文化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结合北京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与建筑色彩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对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规律进行探讨,提出建筑色彩主题。对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提出具体保护规划建议,以期创造和谐有序,并具文化内涵和鲜明风格特征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秦岩 潘琳 赵启明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破损、违建失控是历史街区面临的重要难题。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分析,结合居民意愿调查,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后续保护与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尚意 成志芬 夏侯明健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记忆空间,与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区别之一是它承载着更多的集体记忆。这个集体不但是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人,还包括居住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人们。在这个逻辑下,城市才能将纳税人的钱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区上。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了权威性和非权威性记忆空间、集体和个人记忆空间的表达和传承,分析了这两种空间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案制定的参考意义和局限。文章用地理学的尺度转换理论解释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最后基于非表征理论,提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记忆活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打通权威记忆素材和个体记忆素材之间的界线,这样才能为个体记忆上升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志亮 余新晓 岳永杰 边振 杨本琴 曹波 秦永胜
应用SPSS16.0数学统计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完整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3大类7个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基于ArcGIS9.2对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120个小班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状态,面积为2845.77hm2,占林场总面积的56.15%,主要由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组成。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发挥森林更大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
松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 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峰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南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时少华
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治理是制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出发,在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数据收集,从网络密度、关联性、互惠性、等级性、传递性以及中介性展开分析,提出如下建议:一从凝聚性看,要疏解当地政府机构以及压力集团两个利益集团内部的派系林立问题;二从关联性看,加强当地政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有效关联;三从互惠性以及传递性看,加强企业内部、社区和压力集团之间的利益互惠关联,建立利益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利益互赖与合作交流机制;四从等级性看,增加NGO保护组织和行业协会、媒体和专家在街区保护中的话语权与决策权;五从代理性看,要重点培养企业和社区利益集团的协调人、守门人和代理人角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宁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
历史街区 保护与复兴 城市设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宿丽霞 郭旭升 王兆华 周情
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解释结构方程,构建了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影响因素的多级梯阶有向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补偿方式、补偿途径、保护者的受偿需求和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影响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核心因素;公众对优质水源的需求是最基层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梯阶层次关系。
关键词:
水源保护区 生态补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燕琴
国外很早就开始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予以关注,而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较缺乏。伴随生态旅游在我国的日益普及,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结论,对比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行为与态度特征差异,将有助于探索适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与模式。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明确区分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的基础上,从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外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管理建议。
关键词:
生态旅游者 动机 NEP 百花山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亚琦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也愈加重视,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难点在于保护历史环境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双重要求。本文以南京门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门西地区条件的分析,对应老年住区的基本要求,着重从居民的生活角度出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老年住区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更新 老年住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晓华 沈洁 马菀艺
以往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建筑的价值评估多采用人为判断,其评估结果因受较大主观影响而使其客观性受到质疑。笔者尝试引入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综合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在《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实际运用。在对历史街区内建筑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将建筑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方遥 殷敏 魏云 张宇 王伟杰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不足、空间活力缺失等问题。文章以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片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以街区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的模式。将人口容量的研究引入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作为规划的前期工作,文章着重研究了容量的量化分析和效能分析的方法,以期提高更新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适用性。研究结合街区特征和数据的可获性,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指标主要为空间容量、交通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个维度,选取计算模型得出4项容量指标的数值区间,并采用木桶原理确定理想的瞬时环境人口容量和日均环境人口容量。结果显示,街区的瞬时容量高达4.90㎡/人,环境容量需要做好疏解工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兆芳 赵勇 李沛帆 谷峥
以正定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5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公众感知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中,公众普遍重视文物古迹保护,认为环境杂乱是文物古迹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历史建筑保护的首要问题为质量加固和内部供热等设施的改造;在街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方面,应主要整治与历史街巷风貌不协调的环境设施,改变电力电信线路杂乱、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本研究主要反映了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主观意愿,可为政府在保护决策中提供依据,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昌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三个基本层次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底线。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含混不清,表述不一,成为普遍困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监管的障碍之一。为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实践,详细论述了导致思想认识出现混乱的症结所在,呼吁加强学术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 概念界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燕琴
选择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在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有效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动机、环境态度和管理倾向等多角度的比较研究,获得了关于二者差异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包括: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年轻人更多,男性更多,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职业以学生和公司职员为主,家庭结构主要为单身和带小孩夫妻家庭;与发达国家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偏好基本一致,但程度要弱;环境素质较好;对间接的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和对直接的管理措施的反感程度都较一般游客高。目前在国内,缺乏关于生态旅游者的基础数据,在国际上,缺乏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者特征的基本了解。文章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