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7)
2023(8830)
2022(7497)
2021(7092)
2020(5934)
2019(13953)
2018(13560)
2017(26458)
2016(14555)
2015(16210)
2014(16307)
2013(16424)
2012(15544)
2011(14155)
2010(14428)
2009(13601)
2008(13665)
2007(12771)
2006(11162)
2005(9940)
作者
(43062)
(36986)
(36511)
(34966)
(22741)
(17809)
(16576)
(14443)
(13688)
(12892)
(12521)
(12273)
(11537)
(11490)
(11389)
(11342)
(11240)
(10654)
(10529)
(10360)
(9306)
(9022)
(9012)
(8528)
(8386)
(8283)
(8186)
(7926)
(7547)
(7472)
学科
(68847)
经济(68798)
(49894)
(43232)
农业(33009)
管理(30880)
方法(26959)
数学(24524)
数学方法(24348)
(21304)
企业(21304)
业经(18839)
地方(17898)
中国(16386)
(13059)
(12522)
农业经济(12441)
(12439)
(12055)
(11646)
贸易(11644)
(11209)
发展(9727)
(9713)
(9554)
农村(9524)
环境(9267)
土地(9027)
(8804)
(8694)
机构
学院(213714)
大学(209286)
(89700)
经济(87775)
管理(80121)
研究(74295)
理学(69180)
理学院(68321)
管理学(67140)
管理学院(66754)
(59703)
中国(57302)
科学(47220)
(46388)
农业(45801)
业大(40587)
(38470)
(37234)
中心(36366)
研究所(34951)
(33464)
财经(29510)
(29333)
师范(29099)
北京(28946)
农业大学(28330)
(26788)
经济学(26618)
(26358)
(25361)
基金
项目(142263)
科学(111180)
研究(104279)
基金(102060)
(88705)
国家(87867)
科学基金(74645)
社会(66421)
社会科(62522)
社会科学(62500)
(57127)
基金项目(55828)
(47305)
自然(47147)
自然科(45966)
自然科学(45950)
教育(45533)
自然科学基金(45100)
编号(44143)
资助(39845)
成果(34652)
(33956)
(32986)
重点(31615)
(31305)
课题(29544)
(28962)
创新(27136)
国家社会(27110)
科研(27092)
期刊
(106964)
经济(106964)
(64592)
研究(59355)
农业(43865)
中国(43010)
学报(36078)
科学(33513)
大学(27588)
(27046)
学学(26308)
业经(24565)
管理(21440)
(21342)
金融(21342)
(20365)
教育(17415)
技术(17029)
问题(16342)
农业经济(14900)
农村(14604)
(14604)
经济研究(13986)
(13870)
财经(13617)
资源(12468)
世界(11883)
(11619)
经济问题(11514)
技术经济(11120)
共检索到316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艳芳  王鹏飞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155个乡镇地区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农村地区空间重构的时空变化。[方法]基于农村空间重构理论,利用锡尔系数和Arc GIS计算法,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北京农村地区的空间重构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深化阶段"及"成熟阶段"。[结果]在北京农村空间重构成熟的区域,农业呈现出多元化、商品化的形态;工业呈现出绿色、节能的形态;农村开发转向农村文化、农村景观方面。其中,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重构,进而导致社区生活环境与服务领域发生变化。在农村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农村地方政府的角色也由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变为促进社区发展的管理者。[结论]北京农村地区的空间重构普遍受到政策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民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农村空间重构的内部驱动力;城乡交流所引发的观念变化成为农村空间重构的外部驱动力;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是在内外驱动力作用下农村空间重构最好的体现形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红波  李军  李宗泰  韩菲  李华  
[目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农村住户的能源消费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的总体现状、不同地形、不同区之间的消费差异以及主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基于北京市13个区214个村庄1 866住户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北京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以及煤炭、电和薪柴3种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从能源普及率来看,北京农村能源以电、煤炭和液化气为主;从消费量比重来看,以煤炭(60.4%)、薪柴(17.9%)、电(12.9%)为主,太阳能和沼气清洁能源比重较低,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家庭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齐福全  王志伟  
本文利用现有的模型框架对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是否具有习惯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存在习惯,其中,衣着支出的习惯最强,而居住支出并不存在习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孟鹤  刘娟  
北京市于2007年实施了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的非政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力求实现对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本文基于对来自北京8个郊区县30个乡镇的农村科技协调员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农村科技协调员参与科技服务工作的行为特征、内在动机、外部环境、服务效果及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以有效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实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发挥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为目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红  吴敬学  周连第  
本文根据DIY式抽样调查,得出北京市政府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先后顺序依次为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教育和科技、农村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据此提出应加大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农村公路、农民终身教育等公共产品建设项目投入,依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设置投资重点,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投资方式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娟锋  刘洪玉  虞晓芬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和GIS方法。研究结果:(1)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总计有380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141 km2,空间特征差异显著;(2)依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和规划控制范围边界,可以将居民点区分为圈内居民点、环内居民点和环外居民点;(3)三类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不同特点,整理方向不同。研究结论: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需要按照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布与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提升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本文从投入、能力和效果三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地区层面建立了北京市农村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各区县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北京市农村公共卫生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文英  徐丰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既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环境质量,又影响到区域环境保护效力。本文结合农普资料及村庄入户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探讨北京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及村民需求,以期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认为,基于农业普查数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入户调研的村民满意度较低,村民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需求;不同区域、不同设施现状水平村庄的村民需求有所不同;村民对切身利益相关的设施认识较好,对与环境保护有关、与切身利益不直接相关的设施建设认识较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佟婷  吴春焕  
[目的]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消费形态,其将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相结合。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其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以期能明确其在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有效发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带动农村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先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北京市在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影响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经济资源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间相互正相关。其中,土地资源、资金资源与GDP、财政税收、居民收入均显著相关,劳动力资源与就业也呈显著相关关系,各指标对农村经济影响巨大。而主成分分析研究认为,土地资源、资金资源、就业和居民收入在各主成分中载荷较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观光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其影响较为深远。[结论]北京市观光农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合理、健康的发展适合自己的观光农业旅游,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齐福全  李琼  
本文利用1978~2003年北京市农村居民资产数据,在描述资产总量和结构变动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农村居民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采取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两者在长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的储蓄—投资转化率较高。但是,这种结果也说明了北京市农村居民投资的资本来源比较单一,直接受制于个人的储蓄。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丁然  纪京平  高广颖  张毅  刘世鹏  
根据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几年来基金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分析了北京市新农合基金超支现象,并对基金超支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建立筹资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合理制定补偿方案等方面提出应对超支的措施,对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子剑  张凤荣  姜广辉  孟繁盈  金明丽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6年集体土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域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就内部结构多样性指数而言,半山区>平原区>山区,就集中性指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同时,各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区位意义指数也在发生规律性变化:就宅基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就企业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空闲地而言,平原区>山区>半山区。今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于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并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同时,还应根据区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村镇规模控制标准,提出各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模式与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鹤  
北京是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的稀缺引发了各用水部门在水资源使用中的竞争和冲突。本研究分析了农村在水资源配置中劣势地位的现状、原因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研究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周丁扬  赵婷婷  谢志丹  
农村居民点作为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用地载体,对其内部结构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本文结合GIS技术使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位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演变的区位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在众多区位要素中,农村居民点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刻画这种分异规律最为突出的,而由于北京市乡镇层次上交通道路完备程度分异性不强,因此距交通道路的距离的影响则并不太显著。随着区位条件逐渐外推,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集中性指数则在增加;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