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3)
2023(11447)
2022(9809)
2021(8898)
2020(7922)
2019(18136)
2018(17707)
2017(33749)
2016(19039)
2015(21147)
2014(21213)
2013(20909)
2012(19600)
2011(17788)
2010(18003)
2009(16882)
2008(16994)
2007(15261)
2006(13080)
2005(11523)
作者
(60273)
(50838)
(50570)
(47943)
(32196)
(24619)
(22934)
(20055)
(19116)
(18030)
(17326)
(17053)
(16321)
(15957)
(15943)
(15923)
(15716)
(15038)
(14714)
(14565)
(13020)
(12532)
(12466)
(11586)
(11498)
(11270)
(11241)
(11102)
(10316)
(10256)
学科
(79929)
经济(79848)
管理(51094)
(49302)
方法(40985)
(39134)
企业(39134)
数学(37020)
数学方法(36503)
(21060)
(19487)
(19077)
中国(18896)
地方(16473)
业经(15424)
(15374)
贸易(15370)
(14851)
农业(14221)
(13002)
环境(12050)
(11943)
财务(11907)
财务管理(11873)
(11426)
企业财务(11210)
(11192)
银行(11130)
理论(11072)
技术(11010)
机构
大学(281601)
学院(278675)
(109014)
经济(106823)
管理(104409)
研究(97617)
理学(91460)
理学院(90244)
管理学(88026)
管理学院(87534)
中国(71368)
科学(66912)
(62055)
(60879)
(52465)
业大(51085)
农业(48799)
研究所(48577)
(47332)
中心(44920)
(41748)
北京(38754)
财经(38657)
(36671)
师范(36139)
(35157)
(34592)
经济学(33394)
(32996)
农业大学(32320)
基金
项目(195549)
科学(151898)
基金(142381)
研究(129866)
(128714)
国家(127707)
科学基金(107247)
社会(81778)
社会科(77502)
社会科学(77474)
(76659)
基金项目(76147)
自然(74286)
自然科(72605)
自然科学(72573)
自然科学基金(71268)
(66753)
教育(59970)
资助(58972)
编号(49970)
重点(44949)
(42280)
(41462)
计划(40606)
(40097)
成果(39455)
科研(39121)
创新(37647)
科技(35919)
课题(35342)
期刊
(112682)
经济(112682)
研究(72908)
学报(57468)
(53226)
中国(50120)
科学(48976)
大学(41057)
学学(39187)
(35947)
农业(35859)
管理(34241)
教育(23620)
技术(22064)
(21979)
金融(21979)
(19794)
财经(18537)
经济研究(18490)
业经(18210)
(16222)
统计(15913)
(15789)
业大(15742)
问题(15734)
(14601)
资源(14305)
技术经济(14189)
科技(14133)
决策(13111)
共检索到395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远  贾雨龙  王成  杜万光  刘文军  
[目的]研究北京海淀区3种道路防护林(油松林、圆柏林、银杏林)的滞尘能力、林内滞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滞尘作用与气象因子和PM10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滞尘量的测定用单位叶干质量滞尘量(mg·g-1)表征叶面滞尘能力。于冬、春、夏、秋4季对3种道路防护林内距道路不同距离处的滞尘量进行连续观测,比较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能力,分析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降雨等气象因子及PM10浓度与滞尘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 3种道路防护林总体单位滞尘量圆柏林(4. 20±0. 19 mg·g-1)>银杏林(1. 98±0. 07 mg·g-1)>油松林(1. 71±0. 07 mg·g-1);油松和圆柏林的单位滞尘量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银杏林的单位滞尘量春季和秋季基本无差异,夏季最低; 3种道路防护林的单位滞尘量在各季节均为圆柏林最高,银杏林次之,油松林最低。(2) 3种道路防护林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为:油松和圆柏林的滞尘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银杏林单位滞尘量林分中间位置略高于两侧;不同季节表现为冬季北侧高,春季南侧高,夏、秋季南北侧差异不显著。(3)降水量对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作用影响最大,是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的最主要限制因子,极大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对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的直接作用。[结论]在相同配置模式(5 m×5 m)及林龄(18年)下,林地尺度滞尘量油松林最大、圆柏林次之、银杏林最低。道路防护林迎风一侧往往具有较高滞尘量,可根据盛行风向强化迎风侧的树木配置。降雨是树木滞尘的主要限制因子,冬季和春季降雨少,树木滞尘量较大,可结合人工冲洗措施使其发挥更大滞尘作用。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马远  
城市森林能够通过其复杂的叶面结构和冠层结构吸附、阻滞空气颗粒物。道路防护林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要由道路交通引起的颗粒物污染有较好的防护作用。本文以北京市3种具有代表性的道路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叶面滞尘量、地表降尘量、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行了全年同步观测,对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能力的差异。(1)叶面尺度滞尘能力表现为圆柏林>银杏林>油松林,不同季节油松林和圆柏林表现为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银杏林表现为春季和秋季接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爽  唐婉  张英杰  时松  刘尧  吕英民  
2008年7—8月通过对北京市四季青镇防护林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总结出北京市防护林建设中常用的园林绿化树种、防护林结构等特点。同时,提出北京市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树种不够丰富、植物配置方式单一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方面的相关建议,例如在树种选择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平  邱月  王玉涛  魏忠平  范俊岗  曹宝慧  李仁平  宋岩  
研究渤海泥质海岸白榆(Ulmus pumila)中龄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中龄林、白蜡(Fraxinus chinensis)中龄林、群众杨(Populus popularis)中龄林、杨树(Populus×liaoning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白榆(Ulmus pumila)幼龄林、辽宁杨(Populus×liaoningensis)幼龄林及当地自然生灌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季节动态及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以期为渤海泥质海岸土壤改良和防护林科学营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内,渤海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动态多呈现春秋两季低、夏季高的倒"V"字型变化,土壤脲酶活性季节动态多呈现春秋两季高、夏季低的"V"字型变化,蔗糖酶活性季节动态多呈现春夏秋连续升高的直线型变化。不同防护林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差异显著,对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群众杨中龄林、杨树刺槐混交林、白榆幼龄林、辽宁杨幼龄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灌草地,分别降低了29.89%,46.81%,64.25%,38.56%。渤海泥质海岸防护林显著降低土壤pH值、电导率、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存在显著正相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秀珍  刘俊婉  刘通凡  
本文以《北京市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为来源,对北京市高新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文献研究确定假设因素,利用KOM检验和球形检验确定八个可用因素,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供方-受方因子"和"技术转移过程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出北京市高新技术转移的影响核心是供方和受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北京市高新技术转移因素的变动趋势符合供需理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金兆  吴斌  侯小龙  
在详细分析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分布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揭示出,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位于一定空间部位的防护林,它所发挥的生态环境功能,也都存在着其影响范围;防护林的某种生态环境作用,在不同的区域,所表现出的状态和程度具有不同的性质.该文提出建设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生态环境上的主要目标是防治昕水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为农业和其他产业提供生态屏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新晓  王雄宾  张晓明  
根据北京山区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郁闭度、层次结构对防护林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林和刺槐林的产沙量与其郁闭度关系十分紧密;当郁闭度从0.3增加到0.7时,随着郁闭度的增大油松林和刺槐林地的产沙量一直在减少,当郁闭度超过0.7时,反而略呈上升趋势,北京山区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7左右为宜。林地产沙量与林分层次结构之间有密切的线性关系,林中乔灌草各层盖度均大于50%,有良好的枯落层时,防止土壤侵蚀功能最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立群  李冰  郭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980-2009年的生态足迹较大,且始终存在生态赤字。运用PLS模型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发现: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常住人口等因素都对生态足迹有着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柳敏  王如松  黄锦楼  王亚婷  
在研究了北京市湿地面积赋存量与降雨量、上游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城建区面积和GDP等因素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影响湿地赋存面积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湿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北京市湿地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自然和人为方面的驱动力因素,自然因素如降雨量,上游来水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为湿地的退化提供了内在动因,而人类的城市化活动如建成区面积和经济开发则加速了湿地的退化和转化;主成份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第二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92.73%,第一主成份与入境水量、地下水量和降雨量有较大的正相关,贡献度高达93.2%以上;第二主成份与建成区面有较大的正相关,贡献度高达96.6%。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易成栋  高菠阳  黄友琴  
文章根据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人户分离人口包括市内人户分离和常住外来人口两类人群,前者大多是由于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差距和住房方面的原因迁移,主要是户口福利造成的人户分离;后者更多是由于地区经济差距和就业方面的原因迁移,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人户分离。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并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集聚,两类人群的集聚区在空间上小部分重叠,大部分毗邻,前者位置更好。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区位分异程度逐步上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常住外来人口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更加隔离。人户分离人口空间集聚区受住房、公用资源的布局与分配及个人的收入和移民身份等影响,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立  赵茜瑶  李倞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很多大城市如北京已经逐步规划和建设了城市的绿道网络,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通勤和户外活动的重要绿色公共空间。信息时代,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涌现为评价绿道使用状况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三种大数据为评价的数据源,以基于文本语义解析的使用情感评价和基于位置服务数据的空间使用率评价为两个评价视角,对北京市建成的三组典型绿道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绿道的建设和现有绿道的提升改造提供指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家兴  蒋丽娅  高峻  贾长荣  李剑侠  桑玉强  张劲松  
[目的 ]探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生长季与非生长空气负离子(NAI)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影响因子的差异性,为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影响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空气负离子、PM2.5、PM10和气象数据,分析该地区生长季与非生长季栓皮栎和侧柏的NAI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RF)比较了影响NAI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重要性得分。[结果 ]生长季栓皮栎人工林NAI浓度日内变化呈单峰曲线,非生长季则不明显。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侧柏人工林NAI浓度日内变化均呈单峰变化趋势,但峰值大小差异较大;观测期栓皮栎人工林平均NAI浓度(740.32 ion·cm~(-3))>侧柏(703.74 ion·cm~(-3))(p侧柏(724.33 ion·cm~(-3))(p栓皮栎(621.70 ion·cm~(-3))(pPM2.5浓度,风速(WS)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差异不明显;随机森林模型显示,生长季影响栓皮栎和侧柏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VPD、PAR和WS,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20.22、15.08、14.71和25.08、16.76、16.49;非生长季影响栓皮栎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M2.5、WS和PM10,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33.36、17.58和14.28,影响侧柏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S、PM2.5和PM10,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17.51、15.89和14.62。[结论 ]华北土石山区生长季栓皮栎与侧柏NAI浓度日内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非生长季栓皮栎NAI浓度变化不明显,而侧柏呈单峰曲线。栓皮栎和侧柏人工林NAI浓度差异显著,其中,生长季人工林的NAI浓度栓皮栎>侧柏,非生长季人工林的NAI浓度侧柏>栓皮栎,观测期内栓皮栎NAI浓度高于侧柏NAI浓度。影响该地区典型人工林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季节差异明显,生长季主要的环境因子是VPD和PAR,而非生长季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颗粒物和WS。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新风  徐海量  刘新华  张鹏  刘志友  洪辉  
研究滴灌条件下极端干旱区防护林的根系生长,对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护林灌溉制度和维护绿洲防护林稳定性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下游尾间绿洲——喀拉米吉绿洲滴灌沙枣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滴灌量梯度(18 L、30 L、48 L),分析了极端干旱区沙枣防护林在不同灌水量处理下的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期采用滴灌后,沙枣根系大部分分布在较浅的土层(以地下0~40 cm为主),越往下分枝能力越小,沙枣根系生物量在0~60cm土层中累计百分比达86%。②灌水量梯度不断增加后,导致了根系总生物量随之增加,但不会导致深层土壤根系持续增加,因此,即使用48 L的灌水量形成更深的土壤湿润层,林木根系下扎能力与深度没有表现出随之增加的趋势。48 L滴灌量处理下,土层根系含量20~40cm/0~20cm的比值较小(仅为0.6),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表层;30 L处理下,土层根系含量20~40cm/0~20cm的比值较大(0.75)。③粗根(φ≥5 mm)数量随着滴灌量的增大而增多,30 L滴灌量处理下,5 mm>φ>2 mm的根最多;18 L滴灌量处理下,φ≥5 mm的根与φ≤2 mm的根系数量均最少。建议大规模防护林的灌溉中应采取多样化的灌溉制度,才可达到极端干旱区防护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棉林争水季节(5-7月)适当亏缺灌溉,8月以后可增加灌水量或1~2次灌水。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炜  杨金恒  张云志  
"十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工程建设注重质量与效益,正确把握方向,创新体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在完成投资41.47亿元的同时,创造生态效益28.40亿元,经济效益80.6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燕  赵儒楠  任钢  曹福亮  祝遵凌  
【目的】中华枸杞在我国大多地区处于野生状态,应用方式较为局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枸杞当前及未来适宜分布区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合理引种栽培以及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ArcGIS与MaxEnt模型,利用124条中华枸杞分布数据和8个气候变量,评估了制约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探讨了其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结果】当前中华枸杞的总适生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6.73%,水平分布区间约为18°~45°N、90°~123°E。其中核心适宜区主要位于秦岭、太行山以及华东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及其各自的邻近区域。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温度。随着未来气候变暖,中华枸杞总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比相差不大,但其主要核心适宜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扩张"、"沿海地区迁移"及"中部聚集"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陕西、甘肃等秦岭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扩张,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狭条带状核心适宜区,中部湖南、湖北等地区逐渐形成大面积片状核心适宜区。【结论】中华枸杞的适生区主要呈现广域和连续特点,而核心适宜区呈狭域、间断分布。影响其地理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温度和降雨,其中最冷月最低温度是限制其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未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别山地区,中部秦岭、大巴山等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及其邻近区域适合进行枸杞的引种、栽培及推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