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46)
2023(4224)
2022(3759)
2021(3492)
2020(3271)
2019(7813)
2018(7852)
2017(14943)
2016(8552)
2015(9753)
2014(9940)
2013(9624)
2012(8945)
2011(8033)
2010(8609)
2009(8128)
2008(7812)
2007(6961)
2006(6231)
2005(5803)
作者
(24371)
(20433)
(20266)
(19333)
(13030)
(9804)
(9304)
(8049)
(7852)
(7560)
(7029)
(6867)
(6696)
(6548)
(6296)
(6276)
(6004)
(5995)
(5973)
(5814)
(5208)
(5072)
(5004)
(4752)
(4667)
(4563)
(4504)
(4480)
(4317)
(4064)
学科
(40229)
经济(40192)
管理(23428)
(21587)
方法(21110)
数学(19475)
数学方法(19100)
(17570)
企业(17570)
中国(11680)
地方(10560)
(9095)
(7658)
(7528)
(6608)
业经(6470)
农业(6159)
理论(5967)
(5280)
贸易(5275)
环境(5065)
(5054)
金融(5054)
(4966)
(4956)
银行(4956)
地方经济(4950)
(4752)
(4697)
技术(4551)
机构
大学(118337)
学院(116598)
管理(45860)
(45786)
经济(44722)
理学(39410)
研究(39054)
理学院(38891)
管理学(37718)
管理学院(37519)
中国(30282)
(28471)
科学(24475)
(21017)
(19676)
中心(19354)
(19097)
(18831)
北京(18773)
业大(18002)
研究所(17732)
(16544)
财经(16407)
师范(16404)
(15475)
(14847)
农业(14628)
(14058)
(13672)
经济学(13555)
基金
项目(77756)
科学(61585)
基金(56613)
研究(54599)
(48935)
国家(48491)
科学基金(42466)
社会(34669)
社会科(32778)
社会科学(32772)
(29805)
基金项目(29589)
自然(28822)
自然科(28235)
自然科学(28230)
自然科学基金(27704)
教育(26667)
(26284)
资助(24996)
编号(21604)
成果(17848)
重点(17247)
(16905)
课题(16162)
(15946)
(15698)
科研(14873)
大学(14754)
教育部(14600)
创新(14528)
期刊
(51597)
经济(51597)
研究(35685)
中国(27462)
学报(18502)
管理(17618)
科学(17265)
(16348)
教育(16069)
(15653)
大学(14383)
学学(13065)
(11630)
金融(11630)
技术(11626)
农业(10681)
统计(8691)
财经(8033)
(7898)
经济研究(7795)
业经(7700)
决策(7254)
问题(7124)
(6898)
图书(6613)
技术经济(6295)
资源(6098)
(5959)
理论(5589)
(5582)
共检索到184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高丽萍  黄松  郭海珍  
以北京市内城区三大就业中心——CBD、金融街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就业中心的人群在居住、就业及通勤等方面的数据,用可视化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北京市就业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就业中心的职住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就业人员长时间通勤的比例增加,这成为职住均衡的最大挑战;就业功能区定位不同,导致不同就业中心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职住关系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就业集聚区内居住人群的通勤状况好于就业人群,但金融街区域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通勤时间相当,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杨阳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关键是促进外围次中心地区产城融合。借用共生原理,基于街道乡镇空间单元,分析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区、外围各中心与本地居住与就业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通过产业转移比迁移人口更有利于产城融合多中心的形成。昌平和大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疏解地;顺义通过产业园区扩充带动居住;怀柔城区通过增强居住密度带动产业;密云和房山通过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门头沟、平谷和延庆还不具备产城融合条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北京市西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北京经济学院部分师生北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联合调查组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工作方针的四条建议,切实控制首都人口增长,1980年7月中下旬,北京市西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北京经济学院十五名师生和北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三位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福绥境街道计划生育与痴呆、病残人口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摘要如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陈园园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问卷调查数据,以通勤时间作为职住分离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层挖掘,并重点关注居住地区、居住条件、住房产权性质、迁居行为四方面居住行为对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以期反映北京城市居民不同居住行为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住空间位置是造成居民通勤时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分离具有加剧效应;第二,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略大;第三,从住房产权性质来看,单位房和租借房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显著较小;第四,居民迁居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甘霖  陈科比  徐勤政  谷月昆  王良  
新业态加速新职业的兴起,带来包容性就业机遇与多元化就业形态。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亲身体验,面向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9类典型新职业群体开展田野调查。调研发现,新职业群体的城市生存实践反映出数字技术浸润下“社会-业态-空间”的协同演化趋势,其表征是就业场所、劳动时间、薪酬回报、主观需求均不同以往的就业形态变革,其动力根植于新业态对“供需对接、物理距离、地理集聚、生产原材料”等区位决定要素和空间组织逻辑的颠覆,其结果是在城市中催生各类新型生产生活空间。适应这一空间变革方向,提出以规划为公共治理手段优化面向新就业形态的空间供给,通过为多元化的新职业人供给精准入微的空间服务促进城市包容性创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宗刚  李易峰  
公共交通日益成为城市出行的主流和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政府亦出台政策鼓励其优先发展。基于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以北京市的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能值分析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2005-2010年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测算结果表明,2005-2010年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率约为12.3%,其中轨道交通增长率持平于客运增长率,地面公交增长率高于客运增长率。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主要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多而增大,但其占北京市总生态足迹的比例较低,表明北京市公共交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进一步推动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彪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环境质量堪忧,风环境的改善可有效地促进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降减和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文章通过城市住区形态参数化研究和CFD模拟来研究风环境和街区形态的耦合关系。选取了北京市10种典型的住区进行城市形态参数化归纳,通过数值模拟,对各组模型在均一化来风初始条件下的不同高度平面的平均风速、湍流强度、2m高度低风速区占比等风环境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近地面(<20m)风环境的重要的城市形态参数。论文有助于揭示街区形态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的基于风环境的住区形态规划设计建议,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街区形态以促进近地面高度的空气污染物降减,为未来城市住区营造良好通风环境提供规划建议和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立  赵茜瑶  李倞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很多大城市如北京已经逐步规划和建设了城市的绿道网络,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通勤和户外活动的重要绿色公共空间。信息时代,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涌现为评价绿道使用状况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三种大数据为评价的数据源,以基于文本语义解析的使用情感评价和基于位置服务数据的空间使用率评价为两个评价视角,对北京市建成的三组典型绿道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绿道的建设和现有绿道的提升改造提供指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付小均  
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反映老北京文化、历史和传统风貌的基本单元,也是公共政策关注的焦点。分析了非典型四合院的概念和本质,指出对待非典型四合院应采取恢复其文物本来面貌的政策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政策思路的具体途径是赎买和置换使用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