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6)
- 2023(10536)
- 2022(9537)
- 2021(9106)
- 2020(7664)
- 2019(17947)
- 2018(17955)
- 2017(35181)
- 2016(19122)
- 2015(21178)
- 2014(21270)
- 2013(21133)
- 2012(19481)
- 2011(17365)
- 2010(17185)
- 2009(15564)
- 2008(14918)
- 2007(12698)
- 2006(11073)
- 2005(9676)
- 学科
- 济(77705)
- 经济(77627)
- 管理(51747)
- 业(48946)
- 企(40484)
- 企业(40484)
- 方法(35106)
- 数学(30617)
- 数学方法(30272)
- 农(20314)
- 学(19556)
- 地方(18878)
- 中国(18801)
- 财(17600)
- 业经(16174)
- 农业(13453)
- 制(13062)
- 贸(12339)
- 贸易(12331)
- 和(12063)
- 环境(12025)
- 易(11875)
- 理论(11865)
- 务(11111)
- 财务(11050)
- 技术(11030)
- 财务管理(11028)
- 企业财务(10467)
- 划(9969)
- 土地(9769)
- 机构
- 大学(265059)
- 学院(262231)
- 管理(107259)
- 济(100502)
- 经济(98207)
- 理学(93450)
- 理学院(92339)
- 管理学(90640)
- 管理学院(90178)
- 研究(88893)
- 中国(64747)
- 京(59813)
- 科学(58200)
- 所(44700)
- 农(44458)
- 财(43494)
- 业大(42540)
- 研究所(41242)
- 中心(40339)
- 北京(37967)
- 江(37677)
- 范(35580)
- 财经(35576)
- 师范(35215)
- 农业(34940)
- 院(32944)
- 经(32461)
- 州(30783)
- 经济学(29059)
- 师范大学(28738)
- 基金
- 项目(188124)
- 科学(147142)
- 基金(135981)
- 研究(135231)
- 家(119116)
- 国家(118142)
- 科学基金(101371)
- 社会(83401)
- 社会科(78955)
- 社会科学(78933)
- 基金项目(73709)
- 省(72865)
- 自然(67998)
- 自然科(66379)
- 自然科学(66364)
- 自然科学基金(65145)
- 划(62492)
- 教育(61131)
- 资助(55857)
- 编号(55262)
- 成果(43838)
- 重点(41946)
- 部(40884)
- 发(40018)
- 创(38637)
- 课题(37871)
- 科研(36104)
- 创新(36088)
- 计划(34610)
- 大学(34570)
- 期刊
- 济(108710)
- 经济(108710)
- 研究(75223)
- 中国(50250)
- 学报(44348)
- 科学(41293)
- 农(39681)
- 管理(37835)
- 大学(32752)
- 财(30992)
- 学学(30684)
- 农业(27847)
- 教育(27789)
- 技术(22083)
- 融(19104)
- 金融(19104)
- 业经(18175)
- 经济研究(16684)
- 财经(16394)
- 图书(15510)
- 问题(14749)
- 资源(13936)
- 经(13895)
- 业(13867)
- 科技(13471)
- 理论(13462)
- 实践(12518)
- 践(12518)
- 技术经济(12314)
- 现代(12213)
共检索到376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合 周璞 宋金平 庄立
土地垂直复合利用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京市三环沿线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建筑物内部各项使用功能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活跃度"指标对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特征进行刻画,并从区域历史背景、城市发展规划、区位条件等因素初步探析了建筑物活跃度空间分异的原因,为今后城市发展规划和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垂直复合利用 功能垂直分布金字塔 活跃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景明 姜英淑 王襄平 周志勇 付士龙 李华
采用连续样带法调查北京延庆的蒙古栎天然林,根据树冠光竞争高度原理划分不同取样面积下的林分垂直分层,并结合对林分垂直结构复杂性的分析,探讨取样面积对森林垂直结构研究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垂直分层的结果受取样面积的影响明显,取样面积过小时无法反映垂直分层的实际情况。反映林分垂直结构复杂性的指标(树高、枝下高、树冠长度的标准差)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明显上升,但在面积大于400~600m2之后趋于稳定。600m2的取样面积才能有效研究北京蒙古栎林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往根据种面积关系确定的常用最小取样面积标准(200~400m2)明显偏小,不足以满足研究群落结构复杂性的需要。
关键词:
垂直结构 蒙古栎林 最小取样面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景明 周志勇 田子珩 王九中 宋孟青 李杰
森林垂直结构的定量分析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山地天然栎林为例,根据树冠光竞争高度原理设计划分林分垂直层次的方法,对栎林的垂直结构分析方法和所采用的参数进行验证,并对划分出的不同层次间林木胸径、树高和树冠长度3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对天然栎林进行垂直层次定量划分,并对其他群落类型也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垂直结构 层次 天然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媛 张凤荣 姜广辉 陈铁森
分析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北京市18个区(县)作为案例区。首先,采用人均GDP和产业产值结构等指标对各区(县)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其次,分析各区(县)各类产业用地的结构特征;第三,采用地均产值(VA)指标分析各类产业的用地效益,采用产值占地比值比(OR)指标分析各个产业的产值与用地量之间的关联方式。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地均产值高于第二产业及第一产业,但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全市三次产业的产值与用地之间都不是完全协调的关系。结论是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途径,集约用地政策也是引导和约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闫永涛 冯长春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结论:总体上北京市城市土利用强度空间结构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呈现出符合级差地租理论的特征;但具体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远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型预测的结果复杂,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除市场力量以外,人口政策、容积率控制和交通格局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郗磊 韩跃 赵鲁全 朱海坤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益三大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各区县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度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趋势。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空间差异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新,程连生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信息和国际交往中心。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不断加强,郊区农地不断被征用,住宅、商店、工厂等城市用地类型不断向郊区发展。由于城市内部用地的强化及城市用地向城周蔓延的渐进性、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珊 朱晓琳 杨姗
大型交通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切割和限定造成了城市的碎片化以及人性化城市空间的丧失,也对周边环境形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北京市中心区铁路沿线区域的调查,总结了铁路沿线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改造和整合的对策。
关键词:
铁路沿线 更新 整合 对策 中心区 北京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宏志 李仁东 毋河海
土地利用现状DTM与DEM进行叠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依据上述数据对武汉市江夏区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垂直结构对比分析及垂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对不同高程带下的土地利用构成分析可见,土地利用结构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各种土地类型的绝对数量在区域低海拔段占有绝对优势。而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变差。同时,利用刘纪远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在40m之上和之下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40m以上土地利用程度随着高程的增加明显下降,高程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土地利用程度扩展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关键词:
土地结构 碳排放 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商冉 齐伟 高宇
研究目的:从动态过程与垂直分异的角度,探讨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RS空间识别知识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判读研究区5期LANDSAT TM 5遥感数据,构建基于DEM的地形位指数模型和表达时空分异的分布指数和空间格局指数模型,解析山区土地利用组分和空间格局随地形垂直性变化的过程特征与原因。研究结果:栖霞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垂直分异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在低位段的优势性不断增强,园地、林地和草坡地分布重心逐渐向中、高位段转移;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时空两维变化特征,在时间序列上呈良性发展和恢复状态;在空间垂直梯度上,土地多样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 垂直梯度 栖霞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升发 董玉祥
城市中不同高程上的土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不一,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分布模式。利用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通过比较1990、1995、2000、2005和2009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特点发现,每个地类均有相对集中分布的高程级,而垂直分布的最大变化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园地在第3至第10高程级(1~90 m)之间对耕地和林地的快速侵占。总结各高程级上的优势地类可得出典型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按照第一优势地类对各分层进行命名,结果显示随高程增大将依次出现耕地层、河流层、城镇层、园地层、林地层。最后应用生态学上的群落演替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解释...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垂直分层模式 广州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璐 郑新奇 谢俊奇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不同群体认知关键词及其逻辑结构关系,并挖掘网络涌现出的土地利用群体智能。研究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链接结构分析方法中HITS算法。研究结果:关于北京市的研究表明,(1)专家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土地退化,中心关键词是遥感监测;(2)政府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土地利用管理,中心关键词是土地用途管制;(3)公众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集约高效用地,中心关键词是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结论:一方面各个群体通过发表各自关于土地利用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产生相互影响,从而涌现出群体智能;另一方面各个群体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知存在着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性推动了不同群体更深层次的互动,这也是产生网络群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爱 陈新军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金枪鱼围网鲣鱼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不同水层的水温及其温差数据(海表温度SST,12.5 m、237.5 m和287.5 m温度,137.5 m与287.5 m温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分别建立各因素的栖息地指数SI,建立单因素一元非线形回归模型。采用连乘法、最小值法、最大值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SI,并对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连乘法和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5以下的区域;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