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8)
- 2023(7918)
- 2022(6652)
- 2021(5906)
- 2020(4862)
- 2019(10974)
- 2018(10254)
- 2017(19184)
- 2016(10753)
- 2015(11422)
- 2014(10813)
- 2013(10460)
- 2012(9573)
- 2011(8607)
- 2010(8650)
- 2009(7743)
- 2008(7742)
- 2007(6600)
- 2006(5837)
- 2005(4825)
- 学科
- 济(41042)
- 经济(40988)
- 管理(26600)
- 业(25882)
- 企(19248)
- 企业(19248)
- 方法(18744)
- 数学(16817)
- 数学方法(16620)
- 中国(12007)
- 农(11775)
- 学(11646)
- 财(9247)
- 业经(8993)
- 地方(8857)
- 贸(8614)
- 贸易(8613)
- 农业(8406)
- 易(8287)
- 环境(7475)
- 技术(6426)
- 人口(6192)
- 制(6131)
- 划(5667)
- 产业(5656)
- 融(5461)
- 金融(5459)
- 务(5440)
- 财务(5434)
- 财务管理(5426)
- 机构
- 大学(157013)
- 学院(153536)
- 济(60040)
- 经济(58981)
- 研究(58072)
- 管理(55195)
- 理学(49407)
- 理学院(48630)
- 管理学(47430)
- 管理学院(47173)
- 科学(40816)
- 中国(40014)
- 农(37303)
- 京(36488)
- 所(31522)
- 业大(31086)
- 农业(30139)
- 研究所(29626)
- 中心(24945)
- 财(24399)
- 北京(22679)
- 江(21594)
- 范(21261)
- 师范(20897)
- 院(20736)
- 财经(20709)
- 农业大学(20520)
- 经(19078)
- 经济学(18904)
- 科学院(18599)
- 基金
- 项目(116323)
- 科学(91450)
- 基金(86963)
- 家(80738)
- 国家(80125)
- 研究(73949)
- 科学基金(67220)
- 社会(49166)
- 基金项目(47293)
- 自然(47022)
- 社会科(46719)
- 社会科学(46707)
- 自然科(46018)
- 自然科学(45998)
- 自然科学基金(45191)
- 省(44317)
- 划(39755)
- 资助(34092)
- 教育(33359)
- 重点(27007)
- 编号(26218)
- 计划(25114)
- 发(24794)
- 部(24716)
- 创(24356)
- 科研(23178)
- 创新(22920)
- 科技(22052)
- 国家社会(21338)
- 业(20562)
共检索到209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易成栋 张纯
文章利用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北京失业人口数量和失业率在功能分区、行政区和乡镇街道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失业人口出现了缓慢增长,但失业率有所下降;失业人口具有明显的本地户籍多、男性和40~50岁年龄段人口比例高、学历低的特征;失业人口在空间上相对集聚,集中在特定的街道,并且出现了相对分散的趋势,从以中心城区为主转向以郊区为主。2000年失业人口高度集中的街道为市区国有企业改制下岗集中地区,2010年则为郊区拆迁安置和保障房集中建设及工矿业衰落地区。劳动力供求总量、结构的转变是失业的重要原因,就业供求的空间不匹配和就业可达性差也对失业有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就业供给方特征(街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就业需求方特征(街道劳动密集型岗位比例)、各乡镇街道到天安门的距离、外来人口和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比例对街道失业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
关键词:
失业人口 空间分布 北京市 空间失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易成栋 高菠阳 黄友琴
文章根据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人户分离人口包括市内人户分离和常住外来人口两类人群,前者大多是由于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差距和住房方面的原因迁移,主要是户口福利造成的人户分离;后者更多是由于地区经济差距和就业方面的原因迁移,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人户分离。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并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集聚,两类人群的集聚区在空间上小部分重叠,大部分毗邻,前者位置更好。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区位分异程度逐步上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常住外来人口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更加隔离。人户分离人口空间集聚区受住房、公用资源的布局与分配及个人的收入和移民身份等影响,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静平 卢明华 刘汉初
基于北京2015年上市公司总部空间分布数据,以街道为研究的空间单元,运用空间缓冲区分析以及Tobit模型,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北京上市公司总部空间分布比较集中。其在东西方向上较为均匀,而南北方向上,长安街以北上市公司总部数量明显多于长安街以南。五环内上市公司总部大致沿环路分布,并且呈现出距离衰减的分布规律。五环外上市公司总部则沿着放射状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②北京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总部空间分布倾向于集聚。制造业上市公司总部与全部上市公司总部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但距离衰减更为明显;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信息业)上市公司总部空间分布高度集中。③北京上市公司总部空间分布主要受二环以内区位、二环到四环之间区位、2 km缓冲区总部数量、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到最近"985"院校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④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上市公司总部对于集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主要指开发区)更加看重;而信息业上市公司总部更加关注到天安门城楼的距离以及到最近"985"院校的距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丽英 韩会然 陈婉婧 宋金平
结合国内外城市住宿业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通过ArcGIS软件与次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北京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与英国Ashworth模型进行对比,讨论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城市表现出的异同性,同时反映出新时代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呈集聚分布模式,分布模式包括8种区位类型,其中4种为新型区位,体现出经典理论的适用性与北京的特殊性;②酒店可达性、基本地价、空间集聚是影响住宿业分布最显著的因素,同类因素对不同类型酒店影响程度也表现出差异性;③住宿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力量之一;④北京市城市空间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但多中心结构不发育,全球化与信息化使得城市中出现比CBD范围更大的国际化区域。
关键词:
住宿业 空间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北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丽 张凤荣 朱泰峰 周建 吴昊 杨黎芳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个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个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
关键词:
山区 土壤有机碳 分布 影响因素 北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永梅 张冬霞 曹杨
站在“生产-消费”复合属性视角下对中国老年人口的特征进行“盘点”,采用潜类别模型和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对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消费”视角下中国老年人口分为健康撤离型、需求突出型、生产贡献型和贡-需交换型,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区域差异。2018年,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口在为家庭或社会贡献生产性价值,约有1/5的老年人口需要家庭或社会服务,中国正处于老年人口红利窗口期;66岁是老年人口生产贡献性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9岁之后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开始普遍;老年人口“生产-消费”行为与地理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退休年龄改革和构建“养为并重”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以北京市甘露园社区为例,通过核密度分析重心分布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流动摊贩在社区街道的分布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且在不同时段随人流方向和强弱的改变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变化规律。人流量大小、街道物质环境和政府管制强弱均对流动摊贩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街道正规商铺与非正规摊贩的分布呈集聚态势,而非互为排斥。分析结果显示,流动摊贩空间分布呈现自动自发的行为规律,并据此提出应通过协商式规划为摊贩经营预留空间,进而探索弹性管理、摊贩自治等长效治理机制。
关键词:
流动摊贩 空间分布 非正规经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婧 李裕瑞 陈宗峰
农家乐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新业态,其空间分布影响区域旅游和乡村发展格局。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调查或统计数据开展,随着互联网电子地图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为农家乐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基于POI抓取技术获得北京市农家乐空间分布数据,运用加权几何平均算法和多维组合特征对北京市农家乐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划分,探讨不同类型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家乐可分为8种类型,包括资源主导型、交通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资源—交通主导型、资源—市场主导型、交通—市场主导型、强综合型和弱综合型,不同类型农家乐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资源主导型、资源—交通主导型和弱综合型农家乐呈离散状分布,且主要集中在生态涵养区,交通主导型农家乐分布具有明显条带状特征,市场主导型、资源—市场主导型和交通—市场主导型农家乐呈环状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强综合型农家乐主导分布在城市功能扩展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交通通达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家乐空间分布的解释度均在0.1以上且高于自然地理因素的解释度;生态涵养区农家乐以资源主导型、交通主导型和弱综合型农家乐为主,占比达到89.89%。为此,文本从全域旅游理念出发,提出空间转型、产业转型和管理转型发展策略,以期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张纯 吴淑萍 高萌 梁环
中国已成为老龄化国家,且有加速趋势。北京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第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三种空间单元分析了北京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数量在城区呈圈层式集中分布,在郊区呈点状分布;高老龄化率地区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和生态涵养区西部和北部山区,其他地方较低;高老龄化率地区出现了空间扩散趋势;老年人口的居住隔离程度较低,且有所上升。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直接原因是本地老年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老龄化率的空间分布变动的直接原因是非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政策、社会保障和老年福利政策、市场等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年人口 老龄化率 空间分布 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霞 杨仕恩
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空间集聚特征。文章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MGWR模型等方法对2000—2023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特征、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空间自相关性先增强后减弱,整体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趋向稳定发展;不同类型企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并都有其特定的高密度集聚区域。(2)MGWR模型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调整权重,更精细地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尺度上的异质性。(3)不同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分布作用强度不同且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MGWR模型全局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与分类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创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美仪 李玲 麦雄发
利用地理加权协同定位商模型,从空间关联角度研究北京市不同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模式及交通和旅游景点各类设施对其影响,揭示双方关联的强度和方向,为未来商业地理相关研究及酒店的空间格局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 km范围内,三星级和二星级及以下酒店显著聚集,四星级酒店最易聚集在其他星级酒店周边,五星级酒店附近最易吸引三、四星级酒店。(2)不同星级酒店受交通影响的程度强于旅游景点。地铁站、汽车站对星级酒店的影响由强到弱,而城市广场、国家级景点等旅游景点的影响由强到弱。地铁站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特征,城市广场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特征呈“中心集聚、四周辐射”的分布趋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纯 曹广忠
通过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北京市老年人口呈圈层式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老龄型家庭最多;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自然加龄和非老年人口外迁是造成中心区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外来人口迁入近郊也成为导致中心区老龄化水平相对更高的因素之一。提出了新建社区户型多样化、完善基层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北京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乃全 耿文才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面板模型 动态演变 上海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祥斌 胡莹洁 李月 段增强
土壤有机碳既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因子,也是影响耕地质量的肥力因子,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加耕地碳储量和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类型及质地数据、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养分调查成果、数字高程模型(DEM)及耕地种植类型分布图为基础数据,分析区域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10年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2.51 t/hm2,碳储量为990.34×104t;②北京市西北部山区以及城市近郊区耕地碳密度较大,各区县中耕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最大的是门头沟区,达39.93 t/hm2;③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及种植类型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影响,具随着海拔升高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土壤类型为棕壤、褐土的耕地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整体表现出土壤质地越黏重土壤有机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利用方式为非粮作物的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略高于粮食作物;④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山、低山区域春玉米土壤碳密度最高,而在丘陵、平原区则是露天菜、设施农业碳密度最高。当前北京市耕地利用调整应综合考虑当地地貌地形、土壤条件以及人为利用因素对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地制宜提高或保持耕地固碳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