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5)
- 2023(11762)
- 2022(9934)
- 2021(8872)
- 2020(6926)
- 2019(15933)
- 2018(15535)
- 2017(28411)
- 2016(15675)
- 2015(17652)
- 2014(17901)
- 2013(17784)
- 2012(16927)
- 2011(15730)
- 2010(16239)
- 2009(14781)
- 2008(14500)
- 2007(13317)
- 2006(12197)
- 2005(10949)
- 学科
- 济(71812)
- 经济(71744)
- 业(37664)
- 管理(35847)
- 农(32169)
- 中国(26563)
- 地方(26333)
- 企(22787)
- 企业(22787)
- 农业(21806)
- 方法(19819)
- 业经(18910)
- 数学(16828)
- 数学方法(16647)
- 发(14894)
- 学(14015)
- 制(13245)
- 财(12955)
- 地方经济(12821)
- 融(12269)
- 金融(12267)
- 环境(12163)
- 银(11979)
- 银行(11946)
- 行(11649)
- 贸(11540)
- 贸易(11522)
- 发展(11188)
- 展(11076)
- 易(10973)
- 机构
- 学院(229328)
- 大学(223565)
- 济(89829)
- 经济(87444)
- 研究(85231)
- 管理(79093)
- 理学(65721)
- 中国(64897)
- 理学院(64706)
- 管理学(63476)
- 管理学院(63004)
- 科学(53563)
- 京(52214)
- 农(46878)
- 所(44030)
- 财(40276)
- 研究所(39342)
- 中心(39174)
- 江(38420)
- 业大(36248)
- 范(35269)
- 农业(35235)
- 师范(34940)
- 北京(33748)
- 州(31121)
- 院(30864)
- 财经(30412)
- 省(30052)
- 师范大学(27736)
- 经(27284)
- 基金
- 项目(146855)
- 科学(113854)
- 研究(110239)
- 基金(101575)
- 家(88707)
- 国家(87799)
- 科学基金(73886)
- 社会(69355)
- 社会科(65353)
- 社会科学(65341)
- 省(60078)
- 基金项目(54275)
- 划(49892)
- 教育(48955)
- 编号(46508)
- 自然(44845)
- 自然科(43649)
- 自然科学(43638)
- 自然科学基金(42788)
- 资助(39658)
- 发(38704)
- 成果(38311)
- 课题(33815)
- 重点(33410)
- 发展(31194)
- 展(30685)
- 部(30197)
- 创(29653)
- 国家社会(28297)
- 创新(27674)
共检索到371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世峰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重点从人口和工业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集聚扩散规律,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边缘区 集聚 扩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晓军,张洪业,刘盛和
以土地用途转换为论题,将其作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内核过程"进行分析,在土地用途转换基本驱动模式的基础上构建起研究区土地用途转换宏观动因机制的理论框架模型;应用这一模型,结合研究区1982~1997年这一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的基本情况,对研究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体制因素作用下土地用途转换的宏观动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揭示主因力作用的同时,着重阐明了各种驱动因素之间相互制约、互相联系形成的"合力"效应。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边缘区 北京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丽
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和农业产业升级的双重冲击,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边缘区村落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边缘区这一特殊区位上,乡村经济与乡村空间的变动特征,以期为郊区城市化和郊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
边缘区 乡村空间 变动 重构 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连生,冯嘉苹
本文在探讨城市交通环境结构和交通事故潜育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边缘带交通事故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并阐明北京城市边缘带事故频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其交通环境的城乡过渡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人和驾驶员的心理失衡。
关键词:
城市边缘带,交通事故,潜育类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远宽
一、城市边缘区及其空间扩散方式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地域实体,是城乡相互渗透,城市化发展迅速,城乡矛盾尖锐,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介于典型的城市与典型的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又可划分为内部边缘区和外部边缘区。内部边缘区和外部边缘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特征。 1.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圈层形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内部边缘区、外部边缘区以主城区为核心,依次环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磊 张景秋
对城市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助于认知集聚区的现状特点和作用,并为集聚区发展提供指导;二是为后续的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对适合城市办公活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哈夫引力模型的修正,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北京城市内部具有代表性的4个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表明,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随距离衰减特征;同时,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方向性明显,总体来看,表现为由外城区向核心区流动的特征,而中关村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在4个代表性办公集聚区中表现最为活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敬淦
分析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性。认为应重点从城市发展的主要历史经验中研究那些规律性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规律,用以指导北京今后的城市发展。
关键词:
北京 历史经验 规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午禄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依然是我国当前人口问题中的核心所在,而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更是突出焦点。北京市的人口增长问题,形势也十分严峻,从人口普查资料反映出的信息是:人口总量逐年增加,人口增长率高居全国各省市的前列,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穗平 田健
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与功能产业布局,忽视了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复杂性,出现了居民点盲目迁并、劳动力析出与就业供给错位、设施配给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以湘潭城市边缘区——昭山示范区为例,行中索知,通过调研不同村庄农作类型、劳动力析出水平、土地流转条件、居民发展意愿等内容,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知行耦合,针对性地提出居民点空间建设、就业岗位设置、土地流转模式的分类发展策略,并建立多元实施保障机制,为探索内生需求导向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模式提供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超 戈大专 龙花楼 刘嗣明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佑印 马耀峰 马红丽 顾静
以北京为集聚扩散点,借助杠杆原理,本文分析了1996~2006年北京与我国15个热点旅游省市双向入境旅游流平衡点动态转移规律。结果表明,15条旅游流中流动强度最大的是北京←→上海、北京←→广东两条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流平衡点的总体转移规律呈现出逐年向北京趋近的态势;从转移幅度来看,近距离和远距离对流省市与北京之间的平衡点向北京转移的幅度大于中距离对流省市,总体呈现出"U"形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承忠
古代北京城市休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方面因素影响了北京城市居民休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都城的性质与功能、都城民俗、都城居民的人口构成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北京城市休闲发展的影响。认为国家机器对古代北京的休闲功能具有完善作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对休闲发展具有明显影响;都城由军事城市向消费城市的转变及宦官集团、文人士大夫集团等特殊阶层对休闲发展有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永玲
城市发展不仅是生产部门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在能源消费中占居主要份额。本文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等三方面因素,选取北京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采用LMDI指标分解方法,将能源消耗分解为经济规模、单位产值能耗、人均能耗、人口密度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等五项指标,分析各因素对城市能源消耗的贡献。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方面所体现的城市发展综合来看,经济因素对能源消耗的贡献最大;人口因素所消耗的能源约占能源总消耗的一半;紧凑型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结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
关键词:
城市发展 能源消耗 LMDI指标分解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胡睿 KHUONG Manh Ha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刘晓明 张玉钧
以北京二环快速路为着眼点来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二环路的建设给北京城市形态带来影响,历史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二环路的形成是新旧两种城市文化发展冲突的结果,曾是造成古城风貌的破坏典型工程,逐渐转变成为北京新城市文化的载体。二环路形成一种老北京和新北京交织融合的城市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