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6)
- 2023(8450)
- 2022(7192)
- 2021(6443)
- 2020(5390)
- 2019(12344)
- 2018(11618)
- 2017(21942)
- 2016(12122)
- 2015(13296)
- 2014(13101)
- 2013(12790)
- 2012(11716)
- 2011(10470)
- 2010(10393)
- 2009(9638)
- 2008(9279)
- 2007(7953)
- 2006(7002)
- 2005(6034)
- 学科
- 济(51198)
- 经济(51107)
- 管理(33275)
- 业(30090)
- 企(22740)
- 企业(22740)
- 方法(21580)
- 数学(19680)
- 数学方法(19472)
- 中国(15745)
- 地方(13967)
- 农(13558)
- 财(12304)
- 学(10658)
- 业经(9893)
- 制(9669)
- 贸(9402)
- 贸易(9398)
- 农业(9369)
- 环境(9330)
- 易(9039)
- 城市(7657)
- 技术(7020)
- 划(6924)
- 银(6516)
- 银行(6481)
- 地方经济(6460)
- 融(6414)
- 金融(6413)
- 务(6364)
- 机构
- 大学(174426)
- 学院(172624)
- 济(70476)
- 经济(68979)
- 管理(66473)
- 研究(62221)
- 理学(58203)
- 理学院(57418)
- 管理学(56424)
- 管理学院(56117)
- 中国(44356)
- 科学(41536)
- 京(39804)
- 农(36252)
- 业大(32081)
- 所(31858)
- 财(29955)
- 研究所(29545)
- 农业(28773)
- 中心(27763)
- 北京(25206)
- 财经(24333)
- 江(23946)
- 院(23144)
- 范(22221)
- 经(22181)
- 师范(21914)
- 经济学(21439)
- 农业大学(19758)
- 经济学院(19523)
- 基金
- 项目(127868)
- 科学(99882)
- 基金(93852)
- 家(85314)
- 国家(84654)
- 研究(84465)
- 科学基金(71609)
- 社会(56387)
- 社会科(53477)
- 社会科学(53459)
- 基金项目(51175)
- 省(48850)
- 自然(48472)
- 自然科(47296)
- 自然科学(47275)
- 自然科学基金(46376)
- 划(43040)
- 资助(36868)
- 教育(36684)
- 编号(30887)
- 重点(29134)
- 发(27474)
- 部(27113)
- 计划(26094)
- 创(26083)
- 科研(24833)
- 创新(24626)
- 国家社会(24038)
- 科技(22949)
- 成果(22634)
共检索到241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谌丽 张文忠 褚峤 王鹏 李加忠
居民交通出行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越来越多的地理和规划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街区尺度成为相关政策的重点,但细化讨论建成环境对居民交通感知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为例,结合街区尺度等建成环境客观数据与居民交通评价调查主观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逻辑模型探讨街区尺度特征对居民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交通安全性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街区的模式下交叉路口多,易于设置公交站点,有利于提高居民交通便捷性评价,并且避免了大马路带来的交通隐患,对居民的交通安全性评价也有提升作用;容积率、区位、公交站点等对交通评价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分析表明,交通评价还与居民自身属性有关,交通建设需充分考虑不同居民的需求及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结论可为推行街区制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治远 龙瀛
城市再开发是对城市现有建设用地的重新开发建设或改造升级,对节约城市发展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开源的路网和兴趣点数据,借鉴类型学研究方法,提出一套方法框架,从形态与功能两个角度对城市再开发进行识别与评价。作者从西安的案例研究中发现:1)基于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形态,可将城市街区分为8个类别,每个类别具有可在ArcGIS中自动识别的共同特征;2)发生城市形恋、功能再开发的街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识别结果存在交集;3)本文的方法框架对城市形态和功能再开发的识别结果,在评价中呈现出很高的准确性,并且适宜在全国范围推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匡晓明 陈君 孙常峰
采用计算机定量模拟方法,以城市街区尺度的绿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风道宽度、风道方向与主导风向的角度、风道内障碍物高度三个影响因子进行单因子模拟和对比分析,对风道通风效能进行评价,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风道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廖涌泉 孙晓亮 贾利民 董宏辉 张清华
鉴于传统道路负荷度(V/C)可能对应两种交通状态的情况,基于时间占有率重新定义了道路负荷度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确定了北京市快速路道路负荷度的分级标准。该方法能够根据交通流检测器数据对道路交通负荷程度进行实时、动态评价,并通过北京市二环路数据的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北京 交通工程 交通状态评价 负荷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继敏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是全球城市区域空间重构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和国内外的其他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类似,受到了国际、国家、地方等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作者从尺度重组视角重点关注了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中应当关注的新动向,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央提出"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战略,以及国家层面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境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方面要沿袭国务院批复的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定位;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堵点、难点。
关键词:
尺度重组 全球城市区域 副中心 双循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微气候 街区尺度 综述 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微气候 街区尺度 综述 展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峤 刘修岩 陈露
城市密度作为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表现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其不但能够影响生产率、经济增长及生态环境等,而且对城市的创新效率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匹配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专利数据库,并结合LandScan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构建了包含企业—年份维度的300多万个样本,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内部街区尺度的密度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区层面的密度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产出,高密度发展的创新外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街区尺度高密度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吸取知识溢出的养分,克服知识溢出面临的地理阻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玉培 甄峰 孙鸿鹄
在梳理城市健康资源概念基础上,利用POI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识别城市健康资源,并从街区尺度研究南京中心城区健康资源的空间分布、集聚及所处环境特征,揭示健康资源的空间特征,为未来健康资源的空间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研究表明:(1)城市健康资源种类丰富,城市新型健康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特别是康体保健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合理配置传统健康资源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居民对新型健康资源的需求;(2)健康资源由于本身社会经济属性或者自然属性的空间差异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类型多样的特征,可能存在健康资源空间
关键词:
城市健康资源 空间分布 集聚 街区 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宗刚 袁博文
将综合运输系统概念引入城市公共交通进行分析,把公交、地铁以及出租车视为组成城市公共交通的3个子系统,并以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公交、地铁、出租车的发展状况,选取2006—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北京公共交通的综合运输效率以及公交、地铁、出租车这3个子系统的运输效率进行评价,利用DEAP软件求解,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效率分析,包括综合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睿 张彧
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建设发展阶段,街区尺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带来众多社会问题。本文借鉴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城市街区形态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其演变特点和规律,为探索中国街区的适宜尺度和规模提供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党云晓 张文忠 武文杰
基于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经济模型,运用GIS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梳理了家庭在城市内部进行住房消费决策过程中的空间权衡模式,并依据2009年调研问卷数据对北京市居民住宅消费决策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收入和住房产权对家庭住房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暗含的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结论显示:在制度转型和职住空间重构背景下,高收入家庭在择居时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的住房成本高于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看重住房成本,择居受到通勤成本的影响较小。拥有经济适用房产权和单位房的家庭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更高的住房成本,而商品房家庭在择居时倾向于选择住房成本较低的住宅。在通勤时间和住房面积的权衡中,经济适用房居民对通勤时间的变化相比公房和商品房居民更为敏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连生,冯嘉苹
本文在探讨城市交通环境结构和交通事故潜育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边缘带交通事故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并阐明北京城市边缘带事故频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其交通环境的城乡过渡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人和驾驶员的心理失衡。
关键词:
城市边缘带,交通事故,潜育类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