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31)
- 2023(11047)
- 2022(9800)
- 2021(9174)
- 2020(7645)
- 2019(17630)
- 2018(17695)
- 2017(34207)
- 2016(18597)
- 2015(20812)
- 2014(20808)
- 2013(20512)
- 2012(18681)
- 2011(16788)
- 2010(16714)
- 2009(15149)
- 2008(14362)
- 2007(12275)
- 2006(10716)
- 2005(9121)
- 学科
- 济(73903)
- 经济(73822)
- 管理(56107)
- 业(48011)
- 企(39522)
- 企业(39522)
- 方法(34748)
- 数学(30085)
- 数学方法(29783)
- 中国(20218)
- 环境(19459)
- 农(18877)
- 学(17429)
- 地方(17420)
- 财(16606)
- 业经(15595)
- 和(13189)
- 划(13187)
- 农业(12804)
- 理论(12261)
- 贸(12011)
- 贸易(12007)
- 易(11545)
- 技术(10983)
- 务(10455)
- 财务(10397)
- 财务管理(10382)
- 制(10376)
- 资源(9880)
- 企业财务(9849)
- 机构
- 大学(261336)
- 学院(260099)
- 管理(107765)
- 济(100549)
- 经济(98212)
- 理学(94371)
- 理学院(93283)
- 管理学(91734)
- 管理学院(91287)
- 研究(85424)
- 中国(61132)
- 京(58441)
- 科学(55373)
- 财(42925)
- 所(41924)
- 业大(40038)
- 农(38868)
- 研究所(38712)
- 中心(38239)
- 北京(37366)
- 财经(35658)
- 范(35346)
- 江(35233)
- 师范(35082)
- 经(32452)
- 院(31835)
- 农业(30443)
- 州(29509)
- 经济学(29080)
- 师范大学(28692)
- 基金
- 项目(187957)
- 科学(147897)
- 基金(136571)
- 研究(136158)
- 家(118561)
- 国家(117588)
- 科学基金(101976)
- 社会(85810)
- 社会科(81279)
- 社会科学(81256)
- 基金项目(74346)
- 省(72548)
- 自然(67565)
- 自然科(65885)
- 自然科学(65872)
- 自然科学基金(64615)
- 划(61552)
- 教育(60819)
- 编号(55533)
- 资助(55247)
- 成果(42944)
- 重点(41236)
- 部(40461)
- 发(39842)
- 创(38479)
- 课题(37264)
- 创新(35837)
- 科研(35831)
- 国家社会(34678)
- 大学(34537)
- 期刊
- 济(108174)
- 经济(108174)
- 研究(74230)
- 中国(43110)
- 学报(40585)
- 科学(38278)
- 管理(36900)
- 农(33740)
- 大学(30435)
- 财(29748)
- 学学(28560)
- 教育(26002)
- 农业(24188)
- 技术(20925)
- 业经(18591)
- 经济研究(16949)
- 融(16655)
- 金融(16655)
- 财经(15858)
- 问题(15270)
- 图书(14823)
- 资源(14359)
- 科技(13362)
- 经(13325)
- 理论(13175)
- 现代(12410)
- 实践(12359)
- 践(12359)
- 商业(12188)
- 技术经济(12112)
共检索到360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静 鲁春霞 谢高地 陈文辉 胡绪千
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琪延 侯鹏
居民的环境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状况,而环境行为意愿又直接指导着环境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在对居民环境行为意愿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非参数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群体之间环境行为意愿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属性特征居民的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环境意识、奥运、环境知识、环境状况以及传统道德对市民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总效应发现,对环境行为意愿影响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环境态度、环境知识、奥运影响、环境状况和环境道德。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应该在发展绿色产业、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袁熹
人口变化是北京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 ,指出北京近代人口变化的几个显著特征。第一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明显 ,外来人口比重大于本市人口 ,性别比高 ,青壮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一半以上 ,等 ;第三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呈多方向变化 ,家庭人口趋于缩小 ,从旗人为主到汉人为主的变化 ,教育程度两极分化 ,职业结构的近代色彩 ,等 ;第四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后 ,本文指出 ,这些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体现了北京城市转型期的特点 ,而这些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 ,也将成为衡量北京近代化水平的尺度。
关键词:
近代 北京市 人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智静 高吉喜
能源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地的环境改善有重要作用,优质清洁能源尤其是电力资源消费比例的提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煤炭等能源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但是对于能源产地,清洁能源的开采、生产同样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能源流动的同时引起了生态环境压力的转移。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点——电力资源,分析电力资源输入对北京市产生的环境效益以及对电力输出地产生的环境影响,量化电力输入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转移情况。研究表明,2000~2006年,北京市由于电力输入转移二氧化硫排放108.07万吨,转移环境经济损失121.16亿元。以2006年电力消费量为基准,北京市电力消费增加1%,则增加电...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剑超 唐莉 李诗 白瑷峥
随着节能减排写进国策,北京市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及北京市各种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全面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居民家庭收入与家庭能源消费的关系。
关键词:
北京市 居民收入 能源消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峙山 聂桂生
一、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城市发展站略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是人类面临环境挑战而于七十年代初提出的,它把城市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并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这是具有创造性特色的新概念与新思路。当人类面临环境挑战时,就迫使人类重新认识自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中国持续3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由乡村聚集到城市,到2010年,全国约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毫无疑问,这一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的分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效应已经产生了或者将要产生持久的重大影响。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城市化进程中,短期内快速发育形成的若干超大城市,还没有经历过超大规模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生态环境系统的彼此长期相互适应的考验。城市的规模不可能不受资源环境约束而无限制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茂成 张景秋 李孟飞
以写字楼为主要载体的办公活动正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关注城市办公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及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为城市办公空间及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而且对城市建成环境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宜业城市建设的推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为调查采样地,选取安全性、通达性、舒适度和便利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来评价从业人员对其所在写字楼周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1)被调查者对北京城市办公空间外部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轨道交通和办公配套服务网点建设滞后导致舒适度和便利度的满意程度较低,是当前急需改善的地方。(2)性别、年龄、学历、职位等个体因素对办公集聚区外部环境的评估结果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职位较高的从业人员对其办公场所的外部环境要求更高。(3)根据主观评价结果,城市办公集聚区可划分为成熟优越型、发展提升型、滞后型以及不协调型4类。北京市各类型办公集聚区的评估结果揭示了办公空间外部环境现状与从业人员实际需求的差异程度,并为分类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提供了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景秋 刘欢 齐英茜 李雪妍
本文以北京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满意度。研究表明:1北京城市老龄化空间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出由高向低的波状结构,峰值出现在三环及其周边地区;在北京内城及西北和西南近郊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2北京老年样本人群的居住方式以2口之家为主,其次为4口和5口之家,且后者年龄层低于前者,独居和空巢老人样本年龄多集中在70岁以上;现有住户主要通过购买单位房和租用公共房来解决居住问题;3北京城市老年群体对其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总体呈中上水平,从收入、健康、生活状态和开心度4个方面来看,样本人群的开心度要略高于其他三项,对收入的满意度相对要低;4利用二分Logistic模型,从居住方式、邻里关系、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社区环境状况4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型购物设施、社区文体活动、邻里关系、社区认同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度大,而空巢、医疗设施和物业管理水平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关键词:
老龄化 满意度 居住环境 抽样数据 北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张彪 鲁春霞 肖玉 刘春兰 张波 徐谦 李令军 曹志萍 李娜 陈文辉 章予舒 冷允法
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对比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发现:1北京的常住人口2000年以来以每年78万的速度快速扩张,相应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以每年109km2的速度不断扩张;22010年1 961万常住人口中,80%集聚在城市建成区,在集聚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中,95%集聚于中心城,仅有5%集聚于卫星城;3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密集地聚集于中心城,集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在北京城市建成区,人均生态空间由2000年187.5m2下降到2010年的91.3m2。这种过快过密的人口集聚,同时导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物质代谢强度超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茂成 张景秋 李孟飞
以写字楼为主要载体的办公活动正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关注城市办公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及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为城市办公空间及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而且对城市建成环境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宜业城市建设的推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为调查采样地,选取安全性、通达性、舒适度和便利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来评价从业人员对其所在写字楼周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1)被调查者对北京城市办公空间外部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轨道交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弘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 多中心 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城市作为现代人普遍生活、工作的场所,对其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城市的空间构造,是城市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章从人口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作为特大城市北京的地域构造,以及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形式上的“市”和实质城市的区分、城市的“工作地人口”和“居住地人口”的区分、“昼夜人口比”、城市地域的“功能区”与“居住区”的划分等基本概念与方法,在城市地域构造研究中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
城市 地域构造 工作地人口 居住地人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焦新颖 李伟 陶卓霖 喻忠磊 宋金平 张文新
本文应用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9、2013年3期分区县、分行业产值数据,采用结合GIS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北京市2004-2008年、2008-2012年和2004-2012年3个时段中心城与新城间产业空间演化情况,并预测2012-2020年产业空间演化趋势。研究发现:1北京工业向新城扩散明显,尤其是向顺义、通州、亦庄和房山,呈弧形向东向南扩展;2商业、生产性服务业虽出现向城市发展新区新城转移趋势,但在中心城区集聚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在市域内呈圈层式分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呈轴向扩展;3房地产业扩散明显,朝阳、通州、大兴发展突出,总体呈环状扩展;3公共服务业向新城扩展显著,但高质量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仍集聚于中心城区。从总体上看,北京产业空间演化以工业外溢为主,房地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也有显著扩散,但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扩散并不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梅
城市化是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聚集又会对城市的承载力造成巨大压力以及"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是北京"城市病"突发的根源所在,如何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首都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出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切实构建能适应后工业时代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
关键词:
特大城市 综合治理 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