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9)
2023(6696)
2022(5818)
2021(5570)
2020(4601)
2019(11229)
2018(10967)
2017(21530)
2016(11497)
2015(13086)
2014(12948)
2013(12708)
2012(11494)
2011(10408)
2010(10745)
2009(9670)
2008(9203)
2007(8095)
2006(7254)
2005(6597)
作者
(31781)
(26252)
(25914)
(25239)
(16746)
(12404)
(12090)
(10193)
(10166)
(9405)
(8882)
(8865)
(8445)
(8365)
(8200)
(7972)
(7882)
(7596)
(7479)
(7433)
(6446)
(6279)
(6237)
(6062)
(5920)
(5907)
(5791)
(5583)
(5266)
(5181)
学科
(49547)
经济(49497)
管理(26508)
方法(25352)
(23859)
数学(23665)
数学方法(23162)
(17356)
企业(17356)
中国(16320)
(13441)
贸易(13427)
(13336)
银行(13332)
(13090)
(12476)
(12276)
(11925)
地方(11664)
(10999)
(9695)
(8620)
制度(8604)
(8256)
金融(8255)
农业(8128)
业经(8079)
(8018)
出口(7862)
出口贸易(7862)
机构
大学(154667)
学院(153630)
(64892)
经济(63328)
管理(60683)
理学(52099)
理学院(51394)
管理学(50062)
研究(50041)
管理学院(49797)
中国(43644)
(36621)
科学(30619)
(29176)
中心(24291)
(24097)
北京(23534)
(23370)
财经(23072)
(22993)
研究所(21840)
业大(21532)
经济学(21174)
(21156)
(20685)
师范(20521)
经济学院(19279)
(19024)
(18733)
农业(17986)
基金
项目(106520)
科学(85394)
基金(79645)
研究(74710)
(68934)
国家(68475)
科学基金(60696)
社会(49583)
社会科(47299)
社会科学(47286)
基金项目(42506)
自然(40324)
(40002)
自然科(39507)
自然科学(39502)
自然科学基金(38737)
教育(35034)
(34373)
资助(33843)
编号(29094)
重点(23507)
(23367)
(21993)
成果(21699)
(21459)
国家社会(20935)
教育部(20385)
课题(20357)
科研(20204)
创新(20134)
期刊
(66990)
经济(66990)
研究(49236)
中国(31756)
(23457)
金融(23457)
管理(21398)
科学(20963)
学报(20804)
(20496)
(19533)
大学(16654)
学学(15382)
教育(14948)
技术(14528)
农业(11898)
经济研究(11546)
统计(11147)
财经(11070)
问题(10749)
业经(10216)
(9972)
(9466)
决策(9128)
(8591)
城市(8560)
(8546)
资源(7987)
技术经济(7804)
理论(7731)
共检索到237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方曲  宋涛  刘卫东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不同区县居民的工作出行分布指数、全北京居民工作出行分布指数及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工作出行分布指数,并根据出行分布拟合函数分析了北京工作出行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较高收入人群围绕工作地的居住分布较为分散,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分布指数下降相对较缓;反之,较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分布相对较为紧凑,并随出行距离增长快速下降。反映出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可以更为自由地选择居住空间。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构建北京LUTI模型、开展城市空间政策检验、实施可持续性模拟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艳  柴彦威  郭文伯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直接反映其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状况及生活质量,从而得到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转型、快速城市化等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城市社区无论在社会构成还是在建成环境上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基于对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借助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北京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等特征的比较,揭示不同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的社区分异,试图将基于人口属性、设施供给的社区分异研究拓展到基于日常行为的居民对城市空间利用的社区分异。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杰英  谢太峰  
城市公交是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以及减少污染的最有效的出行方式。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城市公交、建设资源节约型北京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刘沁  韩雪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属于城市空间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因此,城市人口空间的分布状态是否合理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年来,北京市在注重人口规模调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文章应用北京市第三、四、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通过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转换与处理,模拟结果显示,从1982年至2010年间,北京城市核心区人口分布趋于疏散和合理,城市功能拓展区变化趋于集中和不均衡。这样的趋势必将引起城市功能拓展区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影响北京的和谐发展与世界城市建设。优化北京人口空间分布需要综合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党云晓  张文忠  武文杰  
基于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经济模型,运用GIS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梳理了家庭在城市内部进行住房消费决策过程中的空间权衡模式,并依据2009年调研问卷数据对北京市居民住宅消费决策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收入和住房产权对家庭住房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暗含的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结论显示:在制度转型和职住空间重构背景下,高收入家庭在择居时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的住房成本高于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看重住房成本,择居受到通勤成本的影响较小。拥有经济适用房产权和单位房的家庭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更高的住房成本,而商品房家庭在择居时倾向于选择住房成本较低的住宅。在通勤时间和住房面积的权衡中,经济适用房居民对通勤时间的变化相比公房和商品房居民更为敏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晓路  颜秉秋  季珏  
基于北京市典型社区的问卷调查,运用决策树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居民在不同阶段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目前,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转型,北京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1/2,城市居民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近1/2的老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了解和认可度十分有限,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床位存在大量缺口。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的阶段性差异。由健康状态步入需要照护的阶段后,老年人对家庭赡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大约分别提高到原来的2倍、4倍和8倍。基于生命周期的测算,2020年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在机构和社区养老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和30%。④当前,需求调控的重点是70岁以下低龄老人,应该引导更多的低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金兵  唐方方  白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很多污染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城市居民的行为造成的,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会直接对环境状况的改善或恶化起作用,因此对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以往对环境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居民的特征,构建了包括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外界因素、个性变量为结构变量并构造结构变量间关系的城市居民环境行为模型,然后通过在北京的五个小区发放并回收311份问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VPLS、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观测变量分析、模型测评属性评价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琪延  侯鹏  
居民的环境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状况,而环境行为意愿又直接指导着环境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在对居民环境行为意愿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非参数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群体之间环境行为意愿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属性特征居民的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环境意识、奥运、环境知识、环境状况以及传统道德对市民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总效应发现,对环境行为意愿影响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环境态度、环境知识、奥运影响、环境状况和环境道德。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应该在发展绿色产业、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华甫  张凤荣  许月卿  安萍莉  管玉婷  
虽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仍然无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动态平衡。尤其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倡导一般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已无法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并把保护耕地提升到保护耕地多元化功能的高度,是大城市耕地保护可能出路。耕地功能即耕地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功用。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渐进特征,在人的需要的不同发展阶段,耕地的主次功能各异,且前者的发展与后者的演替具有协同性。对北京而言,城市居民需要阶段性与耕地功能的演替相对应。文章以恩格尔系数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北京城市居民水平和需要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界定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黎婕  冯长春  
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工具研究2014年北京市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以市域各街道和乡镇为评价单元,构建供给指数、需求指数度量各单元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和需求,据此分析和评判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及服务质量的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域尺度上,由于城市发展历史的影响,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呈现核心-边缘的格局;在区县尺度上,受行政体系和城镇体系的等级性影响,均衡性程度高低与城镇等级高低相一致;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相关性显著,可判定设施空间分布总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黎婕  冯长春  
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工具研究2014年北京市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以市域各街道和乡镇为评价单元,构建供给指数、需求指数度量各单元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和需求,据此分析和评判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及服务质量的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域尺度上,由于城市发展历史的影响,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呈现核心-边缘的格局;在区县尺度上,受行政体系和城镇体系的等级性影响,均衡性程度高低与城镇等级高低相一致;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相关性显著,可判定设施空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均衡;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发现北京市存在设施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区域,其中教育设施、城市公园设施和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的均衡程度高于文体设施。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马义飞  
分析了北京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把住房这样一件大事过多地依赖于市场方式解决,建房完全依赖开发商,开发商从竞争走向垄断,开始老百姓还得点实惠,后来房价飞涨,政府稳定房价政策难以落实,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利,有房者沾沾自喜,无房者望房兴叹,买房无望。解决问题的措施应是多元供给住房,出台政策鼓励大单位自建房,打破开发商独家垄断。同时,再辅以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加大炒房成本,规范开发商行为等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鹭  王淑芬  
北京城城址几经移动,城市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北京城市的生长与变化也不可避免。建国以来,对现代北京城市的位置定位与选择,进行了多次探讨与激烈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诸多城市定位方案,既是今天城市发展的重要参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需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北京城市今后位置的迁移与选择进行探讨,从超越城市本身的宏观空间角度对新的城市位置进行思考。从生态屏障的角度来看,北京城市的位置不应当向西北部移动,而应当向东南部移动。同时要严格保护北京城市的西北农田、森林和城市水源地,形成城市与西部山区间的缓冲地带,使北京城市的发展对西北部山区生态屏障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负面扰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心  鲁黛迪  
依托2008年对北京全境的一次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首先讨论了北京城市居民迁居距离的数量特征、阶段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接下来讨论了北京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迁居数量特征,最后研究了跨区县人口迁居的空间模式特征,不仅刻画了跨区县人口迁居流场的总体特征,并在对比不同时期迁居流场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口迁居在空间模式上的变化趋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