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88)
- 2023(3320)
- 2022(2847)
- 2021(2486)
- 2020(1985)
- 2019(4996)
- 2018(4802)
- 2017(9869)
- 2016(5281)
- 2015(5718)
- 2014(5603)
- 2013(5609)
- 2012(5345)
- 2011(4668)
- 2010(4807)
- 2009(4351)
- 2008(4100)
- 2007(3481)
- 2006(3181)
- 2005(2745)
- 学科
- 济(29976)
- 经济(29951)
- 方法(12574)
- 管理(12263)
- 数学(12074)
- 数学方法(12033)
- 业(10421)
- 中国(10225)
- 地方(9807)
- 城市(6337)
- 企(6240)
- 企业(6240)
- 农(5773)
- 环境(5592)
- 地方经济(5315)
- 财(5315)
- 学(5275)
- 城市经济(4486)
- 农业(4393)
- 发(4095)
- 业经(3661)
- 税(3450)
- 税收(3372)
- 收(3356)
- 贸(3178)
- 贸易(3176)
- 资源(3120)
- 融(3013)
- 金融(3013)
- 制(3003)
- 机构
- 大学(73887)
- 学院(73104)
- 济(35551)
- 经济(34855)
- 研究(29267)
- 管理(26943)
- 理学(23330)
- 理学院(22923)
- 管理学(22588)
- 管理学院(22448)
- 中国(21135)
- 京(20072)
- 科学(18337)
- 所(14713)
- 财(14267)
- 研究所(13541)
- 北京(13151)
- 中心(12508)
- 经济学(12073)
- 农(11986)
- 财经(11602)
- 业大(11539)
- 院(11114)
- 经济学院(11045)
- 经(10672)
- 江(9824)
- 范(9718)
- 师范(9653)
- 科学院(9487)
- 农业(9479)
- 基金
- 项目(53444)
- 科学(43060)
- 基金(40775)
- 家(36134)
- 国家(35927)
- 研究(35640)
- 科学基金(31277)
- 社会(25256)
- 社会科(24155)
- 社会科学(24149)
- 基金项目(22551)
- 自然(20655)
- 自然科(20180)
- 自然科学(20179)
- 自然科学基金(19797)
- 省(19014)
- 划(17371)
- 资助(16025)
- 教育(14832)
- 发(12593)
- 重点(12492)
- 编号(12348)
- 部(11525)
- 国家社会(11070)
- 创(10417)
- 发展(10296)
- 计划(10293)
- 展(10186)
- 创新(9986)
- 科研(9986)
共检索到105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娟 孙久文
基于北京市2004-2011年间城市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非参数的马奎斯特指数法,分析了北京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及北京市16个区县经济增长效率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城市技术效率水平一般,各区县内部差异明显,规模效应的抑制是制约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北京城市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呈现弱衰退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下降,且各区县间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着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成林 周立云 覃成菊
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必然的 ,但必须对人口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控 ,这是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城市人口增长调控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 ,以结构调整为导向 ,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 ,重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合理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布局
关键词:
北京 城市人口增长 调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小岗 宋金平 杨鸿雁 赵倩
利用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的公园数据,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标,采用整体格局、分区格局和梯度格局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数量与面积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面积增长最快;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在分布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公园的连接度由"中心高外围低"向"中心高外围也不断提高"方向发展;公园的聚集度由城市中心聚集向外围多方位多处聚集发展。②各类城市公园在各扇区和圈层的均衡比指数(ERI)差异较大、均衡比曲线变化幅度复杂,分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明显。③基于45°八方位样带的梯度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不很均衡、梯度变化特征显著,大面积公园主要分布在"正北"和"西北"方向;在"西"、"东"、"西北"、"东北"方向附近的公园面积、数量较多,且数量和面积增长较快。④北京城市重大事件、城市绿化方针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是引起近10年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大因素促成了公园数量和面积等总体格局的大幅增长,也造成了公园在各分区和梯度上的分布不均衡。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城市公园进一步优化布局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袁熹
人口变化是北京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 ,指出北京近代人口变化的几个显著特征。第一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明显 ,外来人口比重大于本市人口 ,性别比高 ,青壮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一半以上 ,等 ;第三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呈多方向变化 ,家庭人口趋于缩小 ,从旗人为主到汉人为主的变化 ,教育程度两极分化 ,职业结构的近代色彩 ,等 ;第四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后 ,本文指出 ,这些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体现了北京城市转型期的特点 ,而这些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 ,也将成为衡量北京近代化水平的尺度。
关键词:
近代 北京市 人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弘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 多中心 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城市作为现代人普遍生活、工作的场所,对其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城市的空间构造,是城市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章从人口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作为特大城市北京的地域构造,以及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形式上的“市”和实质城市的区分、城市的“工作地人口”和“居住地人口”的区分、“昼夜人口比”、城市地域的“功能区”与“居住区”的划分等基本概念与方法,在城市地域构造研究中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
城市 地域构造 工作地人口 居住地人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景秋 蔡晶
办公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在北京城市变化中经历了4个阶段:(1)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办公业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京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外商驻京机构很少;而国内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行业基本处于萌芽阶段。因而,该时期无真正意义上的办公业。(2)现代化城市——办公业起步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商务管理职能为主体的办公业开始萌芽,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兴起。(3)国际化大都市——办公业起飞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早期,北京开始向国际化大都市靠近,...
关键词:
办公业 城市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娜 肖玉 谢高地 张彪 王硕 章予舒 刘春兰 孙艳芝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2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3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宗刚 袁博文
将综合运输系统概念引入城市公共交通进行分析,把公交、地铁以及出租车视为组成城市公共交通的3个子系统,并以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公交、地铁、出租车的发展状况,选取2006—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北京公共交通的综合运输效率以及公交、地铁、出租车这3个子系统的运输效率进行评价,利用DEAP软件求解,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效率分析,包括综合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吉喜 宋婷 张彪 韩永伟 高馨婷 冯朝阳
清晰揭示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结构特征对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对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城市绿地降温增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但是定量解析绿地群落结构与降温增湿功能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北京市24个典型绿地群落夏季降温增湿效果的实测,重点解析了绿地郁闭度和绿量对降温增湿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绿地结构优化配置的最优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市绿地夏季日均降温幅度0.2~2.0℃,日均增湿幅度0.20%~8.26%;不同群落结构绿地降温效果上,乔灌草型>乔草或乔木型>灌草型>草地型;在绿地增湿效果上,乔木型>乔灌草>乔草型>灌草型>草地型;郁闭度和绿量对绿地降温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柳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得到了较快发展,占城市通勤出行的比重越来越高,有效缓解了北京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文章在总结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经济发展、科学规划、"奥运效应"、制度创新是提升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最主要的四大推动因素。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北京 城市轨道交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刘晓明 张玉钧
以北京二环快速路为着眼点来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二环路的建设给北京城市形态带来影响,历史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二环路的形成是新旧两种城市文化发展冲突的结果,曾是造成古城风貌的破坏典型工程,逐渐转变成为北京新城市文化的载体。二环路形成一种老北京和新北京交织融合的城市形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敬淦
分析了北京的自然资源状况,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粗放的,是不可持续的;北京必须选择走"节约型城市"的道路,别无其他选择;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北京 节约型城市 土地 能源 水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志军 朱战强 郭治华 刘黎明
建国以来,北京出现了看似无序的城乡人口变化。但分析表明,60多年来北京城乡人口的时—空演化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传统的人口增长模型已退化为内部区域以对数函数为主、但总体又表现为双曲函数的增长模式。整体看,北京城乡人口的演变属于具有时—空差异性的演变模式,各区域和整体的时—空变化不仅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而且产生了自组织特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之后的规律性更强,但却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形特征。目前,自中心城区(含近郊)→中郊→远郊的空间递推特征虽然明显,但并没有达到减小中心城区发展压力的作用。而明确以上结论,将有助于通过表象认识北京城乡人口时—空变化的实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