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2)
2023(11216)
2022(9529)
2021(8591)
2020(7128)
2019(16577)
2018(16187)
2017(31173)
2016(17128)
2015(19280)
2014(19691)
2013(19693)
2012(19015)
2011(17557)
2010(17984)
2009(16625)
2008(16637)
2007(15165)
2006(13406)
2005(12406)
作者
(52769)
(44060)
(44008)
(41650)
(27978)
(21221)
(20252)
(17324)
(16682)
(15695)
(15052)
(14839)
(14041)
(13961)
(13751)
(13715)
(13507)
(13095)
(12663)
(12654)
(11055)
(10948)
(10748)
(10096)
(9984)
(9933)
(9865)
(9705)
(8997)
(8891)
学科
(84500)
经济(84426)
管理(42954)
(41266)
方法(30870)
(29623)
企业(29623)
地方(27351)
数学(27262)
中国(27237)
数学方法(27052)
(23343)
业经(17156)
(16457)
农业(16102)
(15829)
地方经济(15073)
(14351)
贸易(14341)
环境(13759)
(13714)
(13272)
(13231)
(12958)
金融(12956)
(12791)
银行(12762)
(12359)
(11927)
技术(10591)
机构
学院(254400)
大学(253253)
(106918)
经济(104423)
研究(95213)
管理(92208)
理学(77859)
理学院(76732)
管理学(75433)
管理学院(74926)
中国(71079)
科学(59723)
(58439)
(49863)
(46949)
(46891)
研究所(45135)
中心(43259)
(40368)
业大(38630)
北京(37793)
(36971)
农业(36883)
师范(36635)
财经(36594)
(34286)
经济学(33042)
(32978)
(32427)
经济学院(29835)
基金
项目(164710)
科学(128822)
研究(120233)
基金(116607)
(101780)
国家(100895)
科学基金(85172)
社会(75902)
社会科(71883)
社会科学(71859)
(65566)
基金项目(62275)
(55856)
教育(54014)
自然(53681)
自然科(52361)
自然科学(52346)
自然科学基金(51356)
编号(49304)
资助(46998)
(42290)
成果(40128)
重点(37954)
(35638)
课题(35369)
发展(34063)
(33554)
(33516)
创新(31553)
科研(31159)
期刊
(126013)
经济(126013)
研究(78538)
中国(54643)
(43444)
学报(40099)
科学(37685)
(34839)
管理(32033)
农业(29484)
大学(29484)
教育(28586)
学学(27512)
(24743)
金融(24743)
技术(22234)
业经(21589)
经济研究(19742)
问题(18449)
财经(17722)
(15787)
(15328)
资源(13660)
技术经济(13243)
商业(12831)
(12787)
(12550)
图书(12398)
现代(11986)
(11884)
共检索到394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铮  石培基  
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区域,各部分的均衡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采用人均GDP和人口数为主要指标,对2001~2010年北京城市内部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整体的分析测算,然后将北京市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四大区域划分,运用锡尔指数计算了四大区域内部各区县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市的总体锡尔指数与大区间的锡尔指数都在下降,而区域内部的差异在上升,说明北京市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还很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差异的变动趋势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艳芝  鲁春霞  谢高地  李娜  胡绪千  
水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探讨水资源利用结构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2为0.83;城市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最弱,关联度r3为0.62;2生活用水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3为0.92;其次为农业和工业用水;环境用水量受城市发展水平影响最小,关联r4度为0.68;3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用水的增加和人均GDP等经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景秋  蔡晶  
办公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在北京城市变化中经历了4个阶段:(1)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办公业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京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外商驻京机构很少;而国内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行业基本处于萌芽阶段。因而,该时期无真正意义上的办公业。(2)现代化城市——办公业起步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商务管理职能为主体的办公业开始萌芽,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兴起。(3)国际化大都市——办公业起飞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早期,北京开始向国际化大都市靠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永玲  
城市发展不仅是生产部门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在能源消费中占居主要份额。本文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等三方面因素,选取北京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采用LMDI指标分解方法,将能源消耗分解为经济规模、单位产值能耗、人均能耗、人口密度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等五项指标,分析各因素对城市能源消耗的贡献。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方面所体现的城市发展综合来看,经济因素对能源消耗的贡献最大;人口因素所消耗的能源约占能源总消耗的一半;紧凑型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结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洪铭  
改革开放十余年来,首都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有限的地域空间和资源形成尖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单纯囿于北京辖区范围以内来考虑,已经远远不够了,太狭窄了。这就必须跳出北京辖区,从更大的地域空间研究北京的城市发展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刘晓明  张玉钧  
以北京二环快速路为着眼点来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二环路的建设给北京城市形态带来影响,历史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二环路的形成是新旧两种城市文化发展冲突的结果,曾是造成古城风貌的破坏典型工程,逐渐转变成为北京新城市文化的载体。二环路形成一种老北京和新北京交织融合的城市形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敬淦  
分析了北京的自然资源状况,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粗放的,是不可持续的;北京必须选择走"节约型城市"的道路,别无其他选择;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艳君  李锡玲  
近些年来,与北京经济发展同步,作为北京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城六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城六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也在逐步扩大。本文运用一个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2005~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表明,现代服务业作为北京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引擎,是造成城六区经济差异最重要的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艳君  李锡玲  
近些年来,与北京经济发展同步,作为北京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城六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城六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也在逐步扩大。本文运用一个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2005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表明,现代服务业作为北京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引擎,是造成城六区经济差异最重要的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士正  
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转变和趋势分析出发 ,探讨了进入 2 1世纪后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政策思路和政策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鹭  王淑芬  
北京城城址几经移动,城市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北京城市的生长与变化也不可避免。建国以来,对现代北京城市的位置定位与选择,进行了多次探讨与激烈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诸多城市定位方案,既是今天城市发展的重要参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需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北京城市今后位置的迁移与选择进行探讨,从超越城市本身的宏观空间角度对新的城市位置进行思考。从生态屏障的角度来看,北京城市的位置不应当向西北部移动,而应当向东南部移动。同时要严格保护北京城市的西北农田、森林和城市水源地,形成城市与西部山区间的缓冲地带,使北京城市的发展对西北部山区生态屏障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负面扰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倢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把传统的用来描述都市圈成长·衰退的都市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城市内部,使对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动态考察成为可能。并在进一步总结城市中心区及郊区人口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参照沃尔泰拉微分方程理论,尝试构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人口空间演变模型,对进一步阐述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规模发展拐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并依据模型验证和预测了北京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钟春艳  王敬华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全球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农场尝试在市区进行农业生产,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节约耕地,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发展各种模式的城市农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城市农场尤为必要。本文界定了城市农场的内涵与功能,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在对北京市发展城市农场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适宜北京的城市农场发展模式和有关对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昊光  
新中国60年来,随着城市的转型,以及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资源资产化和环境生态化,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科学问题与政策问题,虽然60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本文利用时间和空间发展指标测度其地区资源、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及其与外围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对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的体现,并从立体趋势面分析政策、制度和经济社会变迁对空间干预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