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7)
2023(6767)
2022(5012)
2021(4252)
2020(3345)
2019(7596)
2018(7583)
2017(14194)
2016(7788)
2015(8689)
2014(8709)
2013(8196)
2012(7243)
2011(6463)
2010(6607)
2009(6050)
2008(6044)
2007(5290)
2006(4957)
2005(4562)
作者
(22952)
(19006)
(18771)
(17865)
(12127)
(8820)
(8732)
(7435)
(7368)
(6605)
(6440)
(6397)
(6100)
(6028)
(5967)
(5824)
(5666)
(5651)
(5400)
(5366)
(4687)
(4653)
(4652)
(4378)
(4330)
(4234)
(4085)
(4067)
(3873)
(3727)
学科
(34672)
经济(34637)
管理(19429)
(17396)
中国(14602)
(13125)
企业(13125)
地方(10917)
(9965)
方法(9350)
业经(9225)
数学(7648)
数学方法(7523)
城市(7491)
(7044)
农业(6797)
(6759)
(6474)
(6028)
理论(5725)
城市经济(5601)
环境(5470)
产业(5402)
发展(5371)
(5361)
(4865)
(4813)
银行(4803)
(4597)
信息(4569)
机构
大学(109339)
学院(108539)
(42798)
经济(41634)
研究(40912)
管理(38762)
理学(33014)
理学院(32511)
管理学(31779)
管理学院(31586)
中国(30436)
(28043)
科学(25990)
(20291)
(18656)
中心(18625)
研究所(18524)
(18346)
北京(18276)
业大(16677)
(16602)
(16413)
师范(16258)
(15345)
财经(14629)
农业(14274)
师范大学(13413)
(13362)
(13340)
经济学(13337)
基金
项目(74692)
科学(59447)
基金(54086)
研究(53766)
(47671)
国家(47288)
科学基金(40998)
社会(35265)
社会科(33349)
社会科学(33335)
基金项目(28963)
(28384)
自然(26056)
自然科(25458)
自然科学(25454)
(24990)
自然科学基金(24970)
教育(23666)
编号(21323)
资助(20265)
(17331)
重点(17222)
成果(16984)
课题(15531)
(15173)
(14999)
国家社会(14964)
创新(14104)
发展(13970)
(13777)
期刊
(50799)
经济(50799)
研究(34737)
中国(23856)
学报(17708)
(17329)
科学(16803)
管理(14656)
大学(13851)
(13403)
教育(13146)
学学(12807)
农业(11713)
(9564)
金融(9564)
技术(9412)
问题(8439)
业经(8145)
城市(7984)
经济研究(7974)
(6945)
财经(6738)
现代(6443)
(6207)
资源(5944)
(5921)
图书(5685)
(5398)
科技(5040)
商业(4625)
共检索到166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兆量  
政治中心是北京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北京发展战略研究中,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是两大难题,规划指标反复被突破,原因是对政治中心的强大后续效应估计不足,对政治中心城市功能综合化估计不足。政治中心有直接后续效应,也有通过制度、文化、心理等因素延伸的间接后续效应。间接后续效应是城市发展的超经济动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梅  
城市化是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聚集又会对城市的承载力造成巨大压力以及"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是北京"城市病"突发的根源所在,如何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首都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出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切实构建能适应后工业时代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心  
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城市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紧张、公共安全弱化、生活质量下降、社会隔离加剧等方面。根据城市病的表现,本文建构了由7个表现层和2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北京城市病综合测度体系,并对北京市2008-2012年的城市病状况进行了实际测度。结果显示,北京城市病的总评分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12年有较大反弹。北京是在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日趋紧张的条件下,逐步减轻了城市病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症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灿  于希贤  
分析了奥运会对北京城市影响的历史性意义,指出奥运会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促使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的逻辑转变为现实的动因并深层渗透到北京的城市发展之中,之后从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这一论题从空间的生产、集体消费的场所、人文精神的发现等三个视角出发加以剖析。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满军  
本论文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融资需求分析,初步估算未来城市副中心建设投资1万亿以上,"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投资1000亿以上。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建设路径以及融资模式,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借鉴经验。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综合开发分析入手,结合北投集团特点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提供可行的投融资路径,并提出未来副中心区域综合开发发展建议,从而为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品质,落实各项规划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峻  苏红友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密切相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并设计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比较协调,经济效益系统的协调度高而社会、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不够;考察各城市功能区,经济效益系统协调度不相上下,但社会效益系统、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差别较大。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华甫  张凤荣  许月卿  安萍莉  管玉婷  
虽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仍然无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动态平衡。尤其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倡导一般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已无法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并把保护耕地提升到保护耕地多元化功能的高度,是大城市耕地保护可能出路。耕地功能即耕地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功用。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渐进特征,在人的需要的不同发展阶段,耕地的主次功能各异,且前者的发展与后者的演替具有协同性。对北京而言,城市居民需要阶段性与耕地功能的演替相对应。文章以恩格尔系数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北京城市居民水平和需要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界定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从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获悉,为实施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2019年完成"新增绿化面积3.7万亩,改造提升3.3万亩"的目标。据了解.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已制定相关绿化落实方案.将推动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和城市副中心外围"两带、两楔"环状绿色生态绿带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绿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海荣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世纪.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子系统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首都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保护、管理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绿化工程,而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首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长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娟娟  李吉跃  王继强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绿化树种的水分生理特性,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选择8个正常管理、正常生长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在夏、秋季(5—10月)选择天气晴朗之日,用压力室法和改良的冲洗法测定小枝的水势和水力结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阔叶树种的水势和导水率变幅大于针叶树种,水势和比导率的日变化趋势并非完全一致.所测树种中导水率变幅的大小为国槐>女贞>黄栌>旱柳>油松>侧柏>沙地柏>小叶黄杨.木质部栓塞程度大小和树种有关,环孔材树种比导率的昼夜变幅高于散孔材,其大小为黄栌>国槐>旱柳>小叶黄杨,月均木质部栓塞程度为环孔材树种>散孔材树种>针叶树种,即无孔材.阔叶树木质部栓塞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夏季>秋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袁熹  
人口变化是北京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 ,指出北京近代人口变化的几个显著特征。第一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明显 ,外来人口比重大于本市人口 ,性别比高 ,青壮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一半以上 ,等 ;第三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呈多方向变化 ,家庭人口趋于缩小 ,从旗人为主到汉人为主的变化 ,教育程度两极分化 ,职业结构的近代色彩 ,等 ;第四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后 ,本文指出 ,这些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体现了北京城市转型期的特点 ,而这些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 ,也将成为衡量北京近代化水平的尺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弘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城市作为现代人普遍生活、工作的场所,对其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城市的空间构造,是城市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章从人口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作为特大城市北京的地域构造,以及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形式上的“市”和实质城市的区分、城市的“工作地人口”和“居住地人口”的区分、“昼夜人口比”、城市地域的“功能区”与“居住区”的划分等基本概念与方法,在城市地域构造研究中有普遍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兆量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制订的总体规划人口规模指标都被提前突破。制订符合实际的人口规模指标要依据北京发展的特殊规律。北京发展的特殊性是首都地位带来的超强集聚力。可以从天时、地利和人口三方面分析北京的超强集聚力。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的根本途径是遵循北京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地控制和分散城市的功能和项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吉喜  宋婷  张彪  韩永伟  高馨婷  冯朝阳  
清晰揭示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结构特征对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对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城市绿地降温增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但是定量解析绿地群落结构与降温增湿功能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北京市24个典型绿地群落夏季降温增湿效果的实测,重点解析了绿地郁闭度和绿量对降温增湿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绿地结构优化配置的最优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市绿地夏季日均降温幅度0.2~2.0℃,日均增湿幅度0.20%~8.26%;不同群落结构绿地降温效果上,乔灌草型>乔草或乔木型>灌草型>草地型;在绿地增湿效果上,乔木型>乔灌草>乔草型>灌草型>草地型;郁闭度和绿量对绿地降温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