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11)
2023(3458)
2022(3069)
2021(2670)
2020(2178)
2019(5301)
2018(5159)
2017(9801)
2016(5412)
2015(5951)
2014(5831)
2013(5703)
2012(5235)
2011(4695)
2010(4867)
2009(4531)
2008(4290)
2007(3733)
2006(3375)
2005(2864)
作者
(15963)
(13321)
(13170)
(12502)
(8256)
(6437)
(6070)
(5347)
(5086)
(4600)
(4547)
(4409)
(4137)
(4119)
(4024)
(3977)
(3951)
(3792)
(3743)
(3617)
(3235)
(3192)
(3112)
(2987)
(2964)
(2947)
(2804)
(2711)
(2672)
(2657)
学科
(25578)
经济(25558)
管理(17240)
(11872)
环境(10631)
方法(10140)
(9834)
企业(9834)
地方(9023)
数学(8984)
中国(8972)
数学方法(8866)
城市(6309)
(6228)
(5160)
规划(4764)
环境规划(4578)
城市经济(4481)
资源(4434)
(4343)
(4303)
(4295)
地方经济(4176)
(4157)
业经(4087)
生态(3637)
理论(3228)
技术(3040)
农业(2879)
(2712)
机构
大学(76898)
学院(76040)
管理(30870)
(30469)
经济(29624)
研究(27077)
理学(26669)
理学院(26263)
管理学(25833)
管理学院(25696)
(20765)
中国(18914)
科学(18249)
北京(13450)
(13239)
研究所(12223)
中心(12140)
业大(12109)
(11770)
(11105)
师范(11042)
(10881)
(10647)
(10608)
财经(9690)
师范大学(9243)
经济学(8957)
(8766)
(8624)
农业(8546)
基金
项目(56923)
科学(45395)
基金(41348)
研究(39192)
(36040)
国家(35786)
科学基金(31672)
社会(26499)
社会科(25246)
社会科学(25233)
基金项目(22985)
(22050)
自然(20790)
自然科(20280)
自然科学(20276)
自然科学基金(19816)
(19196)
教育(16511)
资助(16250)
编号(14518)
(12960)
重点(12732)
(11649)
(11120)
国家社会(11082)
计划(10927)
科研(10641)
成果(10559)
课题(10552)
创新(10537)
期刊
(31935)
经济(31935)
研究(21865)
中国(14030)
科学(11348)
学报(11034)
管理(9353)
(8729)
大学(8415)
(8117)
学学(7824)
城市(7530)
技术(6515)
资源(6483)
问题(6020)
农业(5762)
(5495)
教育(5344)
统计(4685)
业经(4624)
(4618)
经济研究(4580)
现代(4341)
财经(4193)
技术经济(4188)
决策(4102)
科技(4053)
地理(3693)
(3672)
图书(3621)
共检索到107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茂成  张景秋  李孟飞  
以写字楼为主要载体的办公活动正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关注城市办公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及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为城市办公空间及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而且对城市建成环境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宜业城市建设的推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为调查采样地,选取安全性、通达性、舒适度和便利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来评价从业人员对其所在写字楼周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1)被调查者对北京城市办公空间外部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轨道交通和办公配套服务网点建设滞后导致舒适度和便利度的满意程度较低,是当前急需改善的地方。(2)性别、年龄、学历、职位等个体因素对办公集聚区外部环境的评估结果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职位较高的从业人员对其办公场所的外部环境要求更高。(3)根据主观评价结果,城市办公集聚区可划分为成熟优越型、发展提升型、滞后型以及不协调型4类。北京市各类型办公集聚区的评估结果揭示了办公空间外部环境现状与从业人员实际需求的差异程度,并为分类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提供了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茂成  张景秋  李孟飞  
以写字楼为主要载体的办公活动正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关注城市办公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及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为城市办公空间及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而且对城市建成环境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宜业城市建设的推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为调查采样地,选取安全性、通达性、舒适度和便利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来评价从业人员对其所在写字楼周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1)被调查者对北京城市办公空间外部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轨道交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磊  张景秋  
对城市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助于认知集聚区的现状特点和作用,并为集聚区发展提供指导;二是为后续的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对适合城市办公活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哈夫引力模型的修正,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北京城市内部具有代表性的4个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表明,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随距离衰减特征;同时,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方向性明显,总体来看,表现为由外城区向核心区流动的特征,而中关村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在4个代表性办公集聚区中表现最为活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景秋  郭捷  
以北京城市办公集聚区为调查范围,选取公司周边绿化、交通、商业配套设施状况以及公司所在地整体环境感受4项主观评价指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城市以写字楼为载体的工作场所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城区办公活动空间满意度综合评价良好,其中对商业配套设施最为满意,对绿化状况最为不满。从被调查的6个行政区看,位于前3名的分别是朝阳区、丰台区和东城区,海淀区因交通、商业配套不满意导致其综合评价为合格;从满意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高南低,并向北和东北方向延展,形成岛状和片状高值区,与北京办公集聚区空间分布特点一致。城市工作者需要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北京城市工作场所的满意度研究,将有助于对城市从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今后应注重对办公空间的整体规划,并依据功能定位和作用进行重点建设,从地方文化入手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点的办公空间,以办公空间优化引导北京南北城区之间均衡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丹  张景秋  孙蕊  
城市交通条件是城市运营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决定着城市的运行效率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抽样数据,以北京城区10个办公集聚区为研究区,运用多维标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通达性的被调查人主观感知进行分析评价,结合主观感知与实际测算客观数据的对比,比较城市内部不同办公集聚区之间通达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以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是北京城市居民选择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近50%的人更倾向于选择5~10 min的步行时间达到公共交通站点和休闲娱乐设施场所;2城市内部不同办公集聚区的从业人员通达性感知情况与客观实际分析存在显著差异性;3办公集聚区通达性主客观等级的差异,反映了交通通达性的测度不仅要关注站点距离,更应该关注出行者心理感知和出行换乘的便利程度,特别是交通站点到工作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联通问题;45~10 min的步行圈是城市活动的基本单元,它不仅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单元,而且应将其作为推动北京城市改善和提高空间通达性的重要手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景秋  蔡晶  
办公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在北京城市变化中经历了4个阶段:(1)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办公业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京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外商驻京机构很少;而国内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行业基本处于萌芽阶段。因而,该时期无真正意义上的办公业。(2)现代化城市——办公业起步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商务管理职能为主体的办公业开始萌芽,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兴起。(3)国际化大都市——办公业起飞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早期,北京开始向国际化大都市靠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承水  王强  周秀玲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治理环境的基础和依据。为了改善目前城市环境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基于二维向量结构的城市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各区县的环境评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维向量结构的城市评价方法在客观评价城市环境水平的同时,也能为城市环境下一步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路径,从而为美丽中国诉求下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宝荣  张利华  李颖明  张慧智  
本文构建了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1988-2007年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动态。结果发现:1988-2007年,北京城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胁迫、环境效应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拐点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1998年;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响应水平持续提高;综合环境可持续性水平呈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其拐点出现在1990年,目前仍处于较不可持续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类胁迫、环境效应、社会响应和综合环境可持续性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胁迫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U"型变化趋势;环境效应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倒"U"型变化趋势;社会响应和综合环境可持续性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对数增长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世峰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重点从人口和工业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集聚扩散规律,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中国持续3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由乡村聚集到城市,到2010年,全国约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毫无疑问,这一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的分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效应已经产生了或者将要产生持久的重大影响。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城市化进程中,短期内快速发育形成的若干超大城市,还没有经历过超大规模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生态环境系统的彼此长期相互适应的考验。城市的规模不可能不受资源环境约束而无限制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琪延  侯鹏  
居民的环境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状况,而环境行为意愿又直接指导着环境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在对居民环境行为意愿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非参数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群体之间环境行为意愿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属性特征居民的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环境意识、奥运、环境知识、环境状况以及传统道德对市民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总效应发现,对环境行为意愿影响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环境态度、环境知识、奥运影响、环境状况和环境道德。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应该在发展绿色产业、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景秋  刘欢  齐英茜  李雪妍  
本文以北京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满意度。研究表明:1北京城市老龄化空间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出由高向低的波状结构,峰值出现在三环及其周边地区;在北京内城及西北和西南近郊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2北京老年样本人群的居住方式以2口之家为主,其次为4口和5口之家,且后者年龄层低于前者,独居和空巢老人样本年龄多集中在70岁以上;现有住户主要通过购买单位房和租用公共房来解决居住问题;3北京城市老年群体对其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总体呈中上水平,从收入、健康、生活状态和开心度4个方面来看,样本人群的开心度要略高于其他三项,对收入的满意度相对要低;4利用二分Logistic模型,从居住方式、邻里关系、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社区环境状况4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型购物设施、社区文体活动、邻里关系、社区认同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度大,而空巢、医疗设施和物业管理水平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张彪  鲁春霞  肖玉  刘春兰  张波  徐谦  李令军  曹志萍  李娜  陈文辉  章予舒  冷允法  
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对比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发现:1北京的常住人口2000年以来以每年78万的速度快速扩张,相应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以每年109km2的速度不断扩张;22010年1 961万常住人口中,80%集聚在城市建成区,在集聚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中,95%集聚于中心城,仅有5%集聚于卫星城;3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密集地聚集于中心城,集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在北京城市建成区,人均生态空间由2000年187.5m2下降到2010年的91.3m2。这种过快过密的人口集聚,同时导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物质代谢强度超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静  鲁春霞  谢高地  陈文辉  胡绪千  
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