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65)
2023(12301)
2022(10624)
2021(10143)
2020(8423)
2019(20148)
2018(20003)
2017(39145)
2016(21184)
2015(23972)
2014(23935)
2013(23508)
2012(21137)
2011(18764)
2010(18932)
2009(17194)
2008(16548)
2007(14172)
2006(12269)
2005(10408)
作者
(59818)
(49498)
(49133)
(46914)
(31590)
(23665)
(22305)
(19615)
(18861)
(17546)
(17113)
(16514)
(15611)
(15397)
(15338)
(14873)
(14864)
(14805)
(14038)
(13989)
(12244)
(11942)
(11877)
(11310)
(11042)
(10941)
(10874)
(10808)
(9808)
(9785)
学科
(85375)
经济(85287)
管理(60338)
(56698)
(47159)
企业(47159)
方法(42297)
数学(37317)
数学方法(36644)
中国(22946)
(21408)
(20116)
地方(18867)
(18064)
业经(17777)
理论(15176)
农业(14655)
(13523)
(13317)
环境(13308)
贸易(13307)
(13232)
财务(13155)
财务管理(13135)
(12947)
(12821)
技术(12578)
企业财务(12457)
(11866)
(10575)
机构
大学(295522)
学院(293507)
管理(120826)
(111644)
经济(108980)
理学(105955)
理学院(104727)
管理学(102562)
管理学院(102051)
研究(93843)
中国(67999)
(65640)
科学(60622)
(49094)
(45873)
业大(44712)
(43320)
中心(42500)
研究所(42149)
北京(41603)
(40400)
财经(40340)
(39774)
师范(39461)
(36717)
(34820)
农业(33937)
(33710)
经济学(32728)
师范大学(32181)
基金
项目(209212)
科学(165217)
基金(152262)
研究(150967)
(132219)
国家(131179)
科学基金(114248)
社会(94441)
社会科(89574)
社会科学(89546)
基金项目(81965)
(81217)
自然(76417)
自然科(74697)
自然科学(74684)
自然科学基金(73267)
教育(69838)
(68939)
资助(63060)
编号(61913)
成果(49034)
重点(46290)
(45232)
(43459)
(42972)
课题(42298)
创新(40055)
科研(39918)
教育部(38927)
大学(38845)
期刊
(116503)
经济(116503)
研究(83541)
中国(51862)
学报(45158)
科学(42793)
管理(42610)
(38287)
(36010)
大学(34506)
教育(32859)
学学(32273)
农业(27133)
技术(26444)
业经(19311)
(19145)
金融(19145)
经济研究(18464)
财经(18232)
问题(16612)
图书(16228)
(15438)
科技(14653)
技术经济(14299)
理论(14103)
资源(13853)
(13731)
统计(13648)
现代(13603)
(13184)
共检索到409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心  鲁黛迪  
依托2008年对北京全境的一次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首先讨论了北京城市居民迁居距离的数量特征、阶段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接下来讨论了北京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迁居数量特征,最后研究了跨区县人口迁居的空间模式特征,不仅刻画了跨区县人口迁居流场的总体特征,并在对比不同时期迁居流场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口迁居在空间模式上的变化趋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松雪  林坚  
居住的郊区化和居住用地的分散布局往往是城市蔓延的先导现象,研究城市居住用地扩张模式,有助于加深对城市扩张机理的认识,并为形成相应的空间治理措施提供支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将城市用地面状图斑与城市居住区点状空间数据相结合,通过城市用地扩张指数LEI的计算,对1996~2006年、2006~2015年两时段的北京城市居住区用地进行了区位类型的划分,识别了城市新增居住用地的扩张模式,并采用logit模型对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1996~2015年,北京市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新建居住区以散点型的用地扩张模式为主,与典型城市蔓延现象中跳跃式的用地扩张模式一致,且蔓延趋势逐渐强化;与城市建成区的距离是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过程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素;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大规模居住区建设对城市用地的扩张没有显著的引导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员彦文  程浩岩  
探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在厘定家庭决策与区位选择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7年天津市住房与交通调查问卷》微观数据,通过Net Draw工具刻画天津市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实证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天津市居住迁移呈现出从中心向环城楔状延伸的郊区化趋势;随时间推移,中心城区居住迁移就近性原则出现弱化倾向,渐由区内迁移向区际迁移转变。生命历程和住房市场因素对居住迁移空间影响显著,家庭结构与制度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应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多元化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性住房布局等手段,形成"主动迁居为主,引导性迁居为辅"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钟春艳  王敬华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全球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农场尝试在市区进行农业生产,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节约耕地,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发展各种模式的城市农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城市农场尤为必要。本文界定了城市农场的内涵与功能,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在对北京市发展城市农场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适宜北京的城市农场发展模式和有关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超  
新时代城市规划正在从工程建设转向空间治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公私利益博弈和空间事务集中的糅合体,是聚焦规划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领域。通过回溯城市治理的“空间性”及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治理的核心意义,阐明公共空间已成为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空间治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规划手段之间的关联机理,从而提出公共空间规划模式治理化转型的四方面要点。最后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在地实践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空间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法论,以期发现改良以往技术弊端和盲点的可能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扬  周素红  张济婷  
居住迁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关注,但鲜有从迁移所涉及的居住环境、迁移方向、距离等地理角度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16年入户调研问卷数据,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并结合深度访谈法,分析居住迁移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等因素对个体自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迁移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包括长期累积效应与短期效应。前者体现为个体18岁前频繁的居住迁移对生理和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后者为短时间内居住迁移对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在最近一次居住迁移中,主动迁居对生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离心性迁移方向对心理健康亦有显著正向影响;长距离迁移对心理健康则为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个体择居、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晓路  颜秉秋  季珏  
基于北京市典型社区的问卷调查,运用决策树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居民在不同阶段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目前,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转型,北京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1/2,城市居民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近1/2的老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了解和认可度十分有限,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床位存在大量缺口。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的阶段性差异。由健康状态步入需要照护的阶段后,老年人对家庭赡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大约分别提高到原来的2倍、4倍和8倍。基于生命周期的测算,2020年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在机构和社区养老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和30%。④当前,需求调控的重点是70岁以下低龄老人,应该引导更多的低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鹭  王淑芬  
北京城城址几经移动,城市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北京城市的生长与变化也不可避免。建国以来,对现代北京城市的位置定位与选择,进行了多次探讨与激烈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诸多城市定位方案,既是今天城市发展的重要参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需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北京城市今后位置的迁移与选择进行探讨,从超越城市本身的宏观空间角度对新的城市位置进行思考。从生态屏障的角度来看,北京城市的位置不应当向西北部移动,而应当向东南部移动。同时要严格保护北京城市的西北农田、森林和城市水源地,形成城市与西部山区间的缓冲地带,使北京城市的发展对西北部山区生态屏障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负面扰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芳  高晓路  颜秉秋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重点之一。近年来,城市住宅价格快速增长,一方面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另一方面住宅价格也可敏锐地反映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因此,本文从住宅价格的角度对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利用北京市2005年和2012年二手房市场住宅的空间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Hedon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住宅价格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住宅价格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问题。北京市住宅价格存在蔓延式增长、空间差异明显及空间自相关性高等特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区位条件、交通便利度、周围环境、基础设施、物业等级等。基于住宅价格得出北京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为:1已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格局。除市中心外,还有亚奥地区、万柳—香山地区、中关村地区、复兴门地区、CBD等次中心,空间扩张仍呈现"摊大饼"的发展模式;2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有所缓解,但仍存在明显的居住隔离。金融街、月坛等街道是房价高值集聚区,易形成"富人区",而南六环尤其是房山则易形成"穷人区";3交通条件和周围硬件环境等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结构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但调整的效果并不理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磊  张景秋  
对城市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助于认知集聚区的现状特点和作用,并为集聚区发展提供指导;二是为后续的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对适合城市办公活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哈夫引力模型的修正,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北京城市内部具有代表性的4个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表明,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随距离衰减特征;同时,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方向性明显,总体来看,表现为由外城区向核心区流动的特征,而中关村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在4个代表性办公集聚区中表现最为活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丹  张景秋  孙蕊  
城市交通条件是城市运营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决定着城市的运行效率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抽样数据,以北京城区10个办公集聚区为研究区,运用多维标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通达性的被调查人主观感知进行分析评价,结合主观感知与实际测算客观数据的对比,比较城市内部不同办公集聚区之间通达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以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是北京城市居民选择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近50%的人更倾向于选择5~10 min的步行时间达到公共交通站点和休闲娱乐设施场所;2城市内部不同办公集聚区的从业人员通达性感知情况与客观实际分析存在显著差异性;3办公集聚区通达性主客观等级的差异,反映了交通通达性的测度不仅要关注站点距离,更应该关注出行者心理感知和出行换乘的便利程度,特别是交通站点到工作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联通问题;45~10 min的步行圈是城市活动的基本单元,它不仅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单元,而且应将其作为推动北京城市改善和提高空间通达性的重要手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刘沁  韩雪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属于城市空间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因此,城市人口空间的分布状态是否合理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年来,北京市在注重人口规模调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文章应用北京市第三、四、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通过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转换与处理,模拟结果显示,从1982年至2010年间,北京城市核心区人口分布趋于疏散和合理,城市功能拓展区变化趋于集中和不均衡。这样的趋势必将引起城市功能拓展区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影响北京的和谐发展与世界城市建设。优化北京人口空间分布需要综合措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商成果  
文章利用2012年对北京市城乡家庭孩子养育成本的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从家庭的消费行为、教育投入、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养育观念与家庭关系特点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特大城市家庭的孩子养育模式及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细致的分析。指出:子女养育对家庭的消费结构与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父母为孩子付出心血并承受着生活品质的"损失";孩子养育成为家庭代际和亲子关系更加紧密的重要纽带,是父母社会责任的体现;择园、择校、择居成为孩子养育中的标志性行为;父母养育行为表现和观念的某种"趋同"潜在弱化了父母一代既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异在子代身上的体现,有利于下一代更公平地参与社会,也对社会如何引导家庭理性地抚养、教育孩子提出了更高要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袁熹  
人口变化是北京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 ,指出北京近代人口变化的几个显著特征。第一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明显 ,外来人口比重大于本市人口 ,性别比高 ,青壮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一半以上 ,等 ;第三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呈多方向变化 ,家庭人口趋于缩小 ,从旗人为主到汉人为主的变化 ,教育程度两极分化 ,职业结构的近代色彩 ,等 ;第四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后 ,本文指出 ,这些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体现了北京城市转型期的特点 ,而这些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 ,也将成为衡量北京近代化水平的尺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新献  古润泽  陈自新  李延明  韩丽莉  李辉  
该文比较分析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的滞尘效益,并且定量估算北京城近郊8区居住区绿地滞尘量.同时认为由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最大可能地提高绿地上的绿量,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