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59)
2023(7386)
2022(6143)
2021(5593)
2020(4592)
2019(10224)
2018(9777)
2017(18169)
2016(10084)
2015(10628)
2014(9922)
2013(9581)
2012(8797)
2011(7809)
2010(7596)
2009(6680)
2008(6351)
2007(5228)
2006(4478)
2005(3680)
作者
(31451)
(26682)
(26443)
(24860)
(16499)
(13119)
(11699)
(10671)
(10033)
(9233)
(9037)
(8871)
(8568)
(8358)
(8131)
(8131)
(8122)
(7889)
(7653)
(7457)
(7045)
(6384)
(6271)
(6042)
(5966)
(5793)
(5691)
(5596)
(5524)
(5341)
学科
(37119)
经济(37082)
管理(23989)
(23160)
方法(16901)
(16659)
企业(16659)
数学(15498)
数学方法(15368)
(10886)
(10794)
中国(9869)
(8990)
地方(8559)
(8259)
贸易(8256)
(7963)
农业(7724)
业经(7516)
环境(7406)
技术(5856)
(5491)
土地(5372)
(5084)
财务(5082)
财务管理(5074)
(5030)
产业(4971)
(4812)
企业财务(4801)
机构
大学(136754)
学院(135214)
(52886)
研究(52503)
经济(51961)
管理(49181)
理学(43749)
理学院(43024)
管理学(42111)
管理学院(41884)
科学(38430)
中国(37585)
(35626)
(33184)
业大(30108)
农业(28646)
(28433)
研究所(26904)
中心(22882)
(20929)
北京(20812)
(19986)
农业大学(19588)
(18787)
科学院(17626)
(17502)
财经(17445)
(17261)
师范(17176)
(16910)
基金
项目(107214)
科学(83611)
基金(80286)
(75764)
国家(75247)
研究(66002)
科学基金(62739)
自然(45115)
基金项目(44421)
自然科(44099)
自然科学(44082)
社会(43419)
自然科学基金(43297)
社会科(41329)
社会科学(41319)
(40418)
(36382)
资助(30870)
教育(28354)
重点(24999)
计划(23980)
编号(23087)
(23031)
(22383)
(22311)
科研(21870)
科技(21860)
创新(21124)
国家社会(19008)
(18926)
期刊
(50463)
经济(50463)
学报(34664)
研究(33371)
(30133)
科学(29665)
中国(24631)
大学(24601)
学学(23741)
农业(20175)
管理(15012)
(14679)
(11425)
业大(10554)
资源(9880)
林业(9172)
经济研究(9052)
业经(8629)
(8508)
(8455)
金融(8455)
科技(8382)
农业大学(8206)
财经(7982)
技术(7586)
问题(7467)
教育(6933)
(6886)
自然(6631)
中国农业(6307)
共检索到184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郄光发  杨颖  王成  牟少华  
在油松开花初期、白皮松开花末期、臭椿开花盛期,分别测定硬质地面条件下不同树种在距树10m、高度1.5m处花粉浓度和小气候因子的变化,分析树木花粉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小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树种花粉浓度日变化呈现一致的"双峰型"变化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和20:00;花粉浓度日变化的规律性特征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面温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密切相关;地面温度与花粉浓度第2高峰的发生时间相关性较大,硬质地面晚间积蓄地温形成的空气对流可能是导致20:00花粉浓度高峰的主要原因。硬质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剧致敏花粉的危害程度。提出花粉污染防控和降低致敏风险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М.А.卡岡諾夫  С.Б.赫沃列斯  А.Ф.楚特諾夫斯基  范治源  
本文叙述1951年作者们——农业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田间考察的结果。农业物理研究所这次考察的目的在于查明灌溉对小气候诸要素的影响,找出这些影响的数量上的指标,并在分析灌溉地上、不灌溉地上及二者对此的土壤热力平衡的基础上对这些影响作出物理上的解释。除此之外,附带的一个任务就是根据灌溉地和不灌溉地的热力平衡,计算出蒸发量,比较其大小,并阐明决定蒸发作用的各个过程。在参考文献中有—些关于伏尔加河沿岸地方灌溉对小气候影响的材料(格鲁别娃的著作、舍连柯夫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海轩  卢泽洋  金桂香  孙广鹏  吴鞠  许丽娟  徐程扬  
通过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空气温湿度、风速的作用规律分析冠层结构对林内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冠高比(RCT)、冠层通透度(PC)与林内舒适度显著相关; LAI对空气温度(T)有显著影响,RCT和PC对空气温度(T)有极显著影响,LAI和RCT、PC和RCT对T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T随LAI的增加而降低,随RCT和PC的增加而升高; LAI和RCT对空气相对湿度(RH)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RH随着LAI的增大而增加,随RCT的增加而降低; LAI和RCT对林内风速(v)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v随着LAI和RCT的增加而降低.冠层结构对森林舒适度的影响主要来自林分的降温效应,而降温效应受LAI、RCT和PC的影响;冠层结构调节舒适度的湿度效应来自LAI和RCT;冠层结构调节舒适度的风速效应受LAI和RCT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鑫  段佳佳  
选取北京城区典型临街空间作为实测对象,在夏季6-7月份,利用HOBO便携式气象站对临街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力和太阳辐射等小气候指标进行了测量记录。通过分析对比不同临街空间模式(建筑高度、绿地形态与面积、断面构成等不同要素)对小气候的影响和调节作用,揭示了小气候环境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提出了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淼  陈颖  丁康  马嘉  李运远  
【目的】开展气传花粉浓度与植被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归纳总结不同花粉浓度阈值下植被空间结构,将其应用于植物群落设计及提升过程中,为北京市城市绿地设计、建造及改造提供数据支撑,对城市绿地空间环境的营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方法】研究应用Durham花粉采集器于2021年04月03日-04月09日对北京市内92个采样点的气传花粉浓度进行监测,通过CART决策树算法对不同花粉浓度的植被空间进行分类,最终归纳总结出高、中、低3个花粉浓度阈值所对应的植被空间结构模式图。【结果】(1)乔木盖度是区别不同植被空间花粉浓度的主要控制指标,其与花粉浓度的关系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一定波动性。当0.6980.777时,花粉浓度最大,预测值为285粒/(10~3_ mm~2);当0.6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小岗  宋金平  杨鸿雁  赵倩  
利用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的公园数据,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标,采用整体格局、分区格局和梯度格局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数量与面积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面积增长最快;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在分布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公园的连接度由"中心高外围低"向"中心高外围也不断提高"方向发展;公园的聚集度由城市中心聚集向外围多方位多处聚集发展。②各类城市公园在各扇区和圈层的均衡比指数(ERI)差异较大、均衡比曲线变化幅度复杂,分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明显。③基于45°八方位样带的梯度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不很均衡、梯度变化特征显著,大面积公园主要分布在"正北"和"西北"方向;在"西"、"东"、"西北"、"东北"方向附近的公园面积、数量较多,且数量和面积增长较快。④北京城市重大事件、城市绿化方针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是引起近10年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大因素促成了公园数量和面积等总体格局的大幅增长,也造成了公园在各分区和梯度上的分布不均衡。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城市公园进一步优化布局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德利  杨青山  
城市交通条件是反映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建设"宜居北京"的重中之重。在界定研究区域,建立城市交通便捷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部分区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北京市交通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交通出行结构、出行满意度等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客观交通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分析研究区范围内交通便捷性。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协调;道路网络规划不尽合理;"职住分离"导致交通问题的加剧;公共客运交通难以应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强劲挑战;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缺乏有效整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卓  张景秋  
以北京城区展览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切入点,将展览馆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分为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1970年至1990年和1990年至今三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认为北京城区展览馆空间分布呈现"总体集中和局部分散"的特征,并分别从城区之间的差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为界的南北差异以及交通环线的角度,指出北京展览馆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北京展览馆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珣  钟耳顺  张小虎  王少华  
本文以北京城区内的8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作为具体的商业类别,利用北京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核密度(Kernel)、标准差椭圆、Ripley'sK(r)函数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商业网点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商业网点呈现相对集中分布态势,具有向心性并形成明显的集聚区,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五环内,且在两次普查期间有所改变,商业网点空间偏向性差异明显;②以CBD、金融街、王府井、中关村、亚运村和奥运村等为代表的典型商圈对北京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十分显著,商业网点在典型商圈周围分布密度较高,呈现集聚中心状态;③北京商业网点Ripley's K(r)曲线随距离的变化总体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其中受居民小区影响较大的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网点两次普查期间变化剧烈,反映了居民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倢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内18区县反映城市发展状况指标进行定量综合评估,以明确北京市各区县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确定各区县发展优势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并结合北京市现有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特点,提出在城市服务核心区(主城区)和生态涵养区(山区)之间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内,建立朝阳—通州、丰台、石景山、海淀4个发展区。通过在各发展区内形成人流、物流循环,分担主城区人口、功能过于集中的压力。并通过功能区之间的产业连接,形成环状产业发展轴,构成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发展骨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郄光发  彭镇华  王成  
银杏(Ginkgo biloba Linn.)在北京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1]。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银杏树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之中,银杏已逐渐成为北京城区的主要行道树种,其使用量已占到了城区乔木行道树总量的7%左右[2-3]。银杏行道树的广泛栽植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在遮荫、降噪、吸污和滞尘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城市的异质人工环境也对银杏的健康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北京城区银杏树频频出现叶色焦枯、树势衰落、甚至植株死亡等现象,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秀萍  
目前,城市化的加快直接导致生态建设用地不足,而城市森林建设主要致力于解决城市绿化质量差、生态环境效能低以及维护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从林木树冠覆盖和空间三维绿量角度开展城市森林结构优化、生态空间扩展以及森林质量提升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以北京城区居住区和机关单位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城区2013年7-9月份经过几何校正和正射校正的分辨率为0.5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和2013年目视解译的北京城区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分别在整体水平上、不同环路、不同行政区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娜  肖玉  谢高地  张彪  王硕  章予舒  刘春兰  孙艳芝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2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3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