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8)
2023(9017)
2022(7882)
2021(7221)
2020(6503)
2019(15037)
2018(14681)
2017(28549)
2016(16000)
2015(18138)
2014(18223)
2013(18366)
2012(17553)
2011(15960)
2010(16183)
2009(15175)
2008(15152)
2007(13875)
2006(12174)
2005(10930)
作者
(51579)
(43170)
(42936)
(41079)
(27308)
(20984)
(19562)
(17157)
(16518)
(15479)
(14855)
(14543)
(13996)
(13782)
(13768)
(13719)
(13400)
(12774)
(12592)
(12513)
(11048)
(10782)
(10641)
(9945)
(9887)
(9536)
(9514)
(9483)
(8881)
(8790)
学科
(70289)
经济(70224)
管理(39454)
(37735)
方法(31863)
(28757)
企业(28757)
数学(28467)
数学方法(28174)
中国(20121)
(18824)
地方(18581)
(18156)
(16246)
(12592)
(12488)
贸易(12483)
业经(12410)
农业(12395)
(12004)
环境(10395)
(10021)
(9644)
金融(9641)
(9462)
财务(9446)
财务管理(9416)
(9316)
银行(9263)
理论(9106)
机构
大学(237592)
学院(234252)
(95147)
经济(92919)
研究(89706)
管理(84473)
理学(72118)
理学院(71101)
管理学(69619)
管理学院(69184)
中国(65539)
科学(60011)
(55800)
(50898)
(48501)
研究所(44519)
业大(42709)
(41483)
中心(40620)
农业(40007)
(36970)
北京(36217)
(33444)
财经(32885)
(31468)
师范(31045)
(29782)
经济学(29766)
(29521)
(28827)
基金
项目(160689)
科学(123681)
基金(115438)
研究(108545)
(105000)
国家(104180)
科学基金(85828)
社会(66969)
社会科(63322)
社会科学(63297)
(62185)
基金项目(61607)
自然(58740)
自然科(57237)
自然科学(57210)
自然科学基金(56133)
(54502)
教育(48967)
资助(48583)
编号(42131)
重点(37556)
(35617)
(34761)
成果(33858)
计划(32838)
科研(31888)
(31807)
课题(30676)
创新(30022)
科技(29770)
期刊
(104518)
经济(104518)
研究(68757)
学报(47597)
中国(45315)
(43807)
科学(41984)
大学(34641)
学学(32923)
(31897)
农业(28691)
管理(27905)
教育(20810)
(19685)
金融(19685)
技术(18346)
业经(16705)
经济研究(16547)
问题(16435)
财经(16190)
(16023)
林业(14495)
(14013)
(12944)
业大(12656)
资源(12145)
统计(11695)
技术经济(11644)
科技(11566)
(10828)
共检索到351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秀萍  
目前,城市化的加快直接导致生态建设用地不足,而城市森林建设主要致力于解决城市绿化质量差、生态环境效能低以及维护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从林木树冠覆盖和空间三维绿量角度开展城市森林结构优化、生态空间扩展以及森林质量提升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以北京城区居住区和机关单位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城区2013年7-9月份经过几何校正和正射校正的分辨率为0.5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和2013年目视解译的北京城区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分别在整体水平上、不同环路、不同行政区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婷  马杰  刘佳  贾宝全  姜莎莎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真正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方法】本论文以2013年北京城区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卫星影像以及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六环内984所学校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率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取了126所学校,对其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记录调查样地内乔灌木植物种类、胸径(乔木)或地径(灌木)、树高、冠幅指标,据此进行校园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大学、中学、小学树冠覆盖率分别为31.91%、16.52%、17.08%,潜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4.81%、0.62%、0.42%。学校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别为6.30、1.55、0.91,大学新校区物种多样性低于老校区。校园内树木平均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别为23.93 cm、6.02 m和7.80 m。【结论】北京市校园森林群落林木树冠覆盖低于北京市整体林木树冠覆盖水平,且潜在绿化空间不足。大学物种丰富度高于中小学,同类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差异也较大,校园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胸径在10~20 cm,冠幅在4~6 m以及树高在5~10 m等级的青、壮年树木在学校城市森林中的数量占比最多,树冠自然扩展的潜力较强,是今后提高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的后备力量。校园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率,树冠覆盖斑块大小,树木胸径平均值均与校园面积显著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美蓉  贾宝全  王成  孙朝晖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树冠覆盖类型与城市相对亮温、绝对温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对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结果表明:1)厦门本岛热岛效应显著,热场类型以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为主,集中连片分布在本岛中心正北-西北区域的城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2)1993—2009年间,厦门本岛热场强度普遍提高,热岛效应不断增强,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从1993年的散点状分布发展到200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成军锋  贾宝全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 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新献  古润泽  陈自新  李延明  韩丽莉  李辉  
该文比较分析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的滞尘效益,并且定量估算北京城近郊8区居住区绿地滞尘量.同时认为由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最大可能地提高绿地上的绿量,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丹  冯仲科  
在2008年奥运会的“绿色奥运”规划中提出2007年前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等系列规划方案.因此,实时、快速地获取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可为北京市规划、建设森林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数据及决策依据.该文以2002年Landsat/E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借助遥感软件PCI Geomatica V8.2,研究了ETM+遥感影像应用于北京地区森林覆盖统计监测的最佳波段组合和融合处理技术,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森林覆盖类型、位置和面积信息,并对分类结果与传统调查方法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分类的精度进行了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遥感监测采用先分类再分区县统计的方法可快速获得令人满意的分类结果;分区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金桂香  刘海轩  卢泽洋  吴鞠  许丽娟  孙广鹏  李苹  李军  徐程扬  
于2013-2016年7-8月,利用小气象站观测北京城市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了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叶面积指数(ILA)(r=-0.314, P=0.002),平均叶倾角(AMT)(r=0.472, 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耀军  王成  贾宝全  粟娟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轩  金桂香  吴鞠  孙鹏  刘畅  徐程扬  
城市化进程加快引发了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是居民夏季户外活动舒适及健康的保障。以北京城市公园内17处片状林为研究对象,以林分面积和林内到林缘的距离(林内不同深度,L)作为林分规模的参数、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表征林分结构的参数,对城市森林面积、L、LAI等参数与城市森林降温、增湿程度及温湿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规模和林分结构对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有显著影响:1)城市森林温湿效应随林分面积增大而增高,61.67%的相对降温程度(d T)、69.44%的相对增湿程度(dRH)、55.63%的相对温湿指数(d THI)变化是由城市森林面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海轩  卢泽洋  金桂香  孙广鹏  吴鞠  许丽娟  徐程扬  
通过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空气温湿度、风速的作用规律分析冠层结构对林内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冠高比(RCT)、冠层通透度(PC)与林内舒适度显著相关; LAI对空气温度(T)有显著影响,RCT和PC对空气温度(T)有极显著影响,LAI和RCT、PC和RCT对T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T随LAI的增加而降低,随RCT和PC的增加而升高; LAI和RCT对空气相对湿度(RH)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RH随着LAI的增大而增加,随RCT的增加而降低; LAI和RCT对林内风速(v)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v随着LAI和RCT的增加而降低.冠层结构对森林舒适度的影响主要来自林分的降温效应,而降温效应受LAI、RCT和PC的影响;冠层结构调节舒适度的湿度效应来自LAI和RCT;冠层结构调节舒适度的风速效应受LAI和RCT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景秋  刘欢  齐英茜  李雪妍  
本文以北京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满意度。研究表明:1北京城市老龄化空间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出由高向低的波状结构,峰值出现在三环及其周边地区;在北京内城及西北和西南近郊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2北京老年样本人群的居住方式以2口之家为主,其次为4口和5口之家,且后者年龄层低于前者,独居和空巢老人样本年龄多集中在70岁以上;现有住户主要通过购买单位房和租用公共房来解决居住问题;3北京城市老年群体对其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总体呈中上水平,从收入、健康、生活状态和开心度4个方面来看,样本人群的开心度要略高于其他三项,对收入的满意度相对要低;4利用二分Logistic模型,从居住方式、邻里关系、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社区环境状况4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型购物设施、社区文体活动、邻里关系、社区认同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度大,而空巢、医疗设施和物业管理水平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璐  史志华  朱惇  蔡崇法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1980、1990、2000年LANDSATMSS/TM/ETM+遥感影像为主信息源,辅以DEM、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图、气象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该区域20年来森林覆盖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林地分布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区1980、1990、2000年林地面积分别为67631、61635、65051 km2,斑块数依次为41790、71276、69632个,平均斑块面积为1.62、0.86、0.93 km2,呈破碎化趋势;林地分布主要由海拔、降雨和坡度等因素决定,而林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