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1)
- 2023(8782)
- 2022(7738)
- 2021(7248)
- 2020(6347)
- 2019(14731)
- 2018(14443)
- 2017(28500)
- 2016(15868)
- 2015(17763)
- 2014(18020)
- 2013(17913)
- 2012(17005)
- 2011(15289)
- 2010(15687)
- 2009(14479)
- 2008(14854)
- 2007(13601)
- 2006(11742)
- 2005(10880)
- 学科
- 济(65597)
- 经济(65526)
- 管理(41350)
- 业(41295)
- 企(32275)
- 企业(32275)
- 方法(30936)
- 数学(27471)
- 数学方法(27120)
- 农(18544)
- 财(18192)
- 中国(17343)
- 学(16337)
- 地方(14421)
- 制(13371)
- 业经(12391)
- 贸(12238)
- 贸易(12235)
- 农业(12117)
- 易(11772)
- 务(11345)
- 财务(11314)
- 财务管理(11281)
- 银(10921)
- 银行(10892)
- 企业财务(10687)
- 行(10322)
- 融(10012)
- 金融(10010)
- 和(9766)
- 机构
- 大学(232487)
- 学院(230265)
- 济(92539)
- 经济(90327)
- 管理(83748)
- 研究(82612)
- 理学(71508)
- 理学院(70508)
- 管理学(69005)
- 管理学院(68571)
- 中国(62769)
- 科学(53723)
- 京(52779)
- 农(44596)
- 财(44379)
- 所(44209)
- 研究所(40116)
- 中心(38477)
- 业大(37289)
- 江(35710)
- 农业(35239)
- 财经(34927)
- 北京(33929)
- 范(31728)
- 经(31579)
- 师范(31406)
- 院(29558)
- 经济学(28587)
- 州(28449)
- 经济学院(25992)
- 基金
- 项目(151502)
- 科学(118426)
- 基金(110390)
- 研究(105742)
- 家(97971)
- 国家(97214)
- 科学基金(81766)
- 社会(65877)
- 社会科(62448)
- 社会科学(62429)
- 基金项目(59141)
- 省(58326)
- 自然(54911)
- 自然科(53621)
- 自然科学(53602)
- 自然科学基金(52640)
- 划(50805)
- 教育(48546)
- 资助(45573)
- 编号(42014)
- 成果(35064)
- 重点(35063)
- 部(33518)
- 发(32655)
- 创(30452)
- 科研(29910)
- 课题(29741)
- 计划(29241)
- 创新(28597)
- 性(28125)
- 期刊
- 济(102020)
- 经济(102020)
- 研究(68493)
- 中国(43441)
- 学报(41136)
- 农(39502)
- 科学(36643)
- 财(35299)
- 大学(30008)
- 学学(28213)
- 管理(28055)
- 农业(26129)
- 教育(22341)
- 融(21680)
- 金融(21680)
- 技术(18289)
- 财经(17400)
- 经济研究(16117)
- 业经(16069)
- 经(14869)
- 问题(14706)
- 业(14158)
- 版(11999)
- 贸(11396)
- 统计(11393)
- 技术经济(11386)
- 资源(11251)
- 理论(11169)
- 图书(10502)
- 商业(10095)
共检索到343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德利 杨青山
城市交通条件是反映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建设"宜居北京"的重中之重。在界定研究区域,建立城市交通便捷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部分区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北京市交通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交通出行结构、出行满意度等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客观交通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分析研究区范围内交通便捷性。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协调;道路网络规划不尽合理;"职住分离"导致交通问题的加剧;公共客运交通难以应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强劲挑战;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缺乏有效整合。
关键词:
交通便捷性 分异特征 存在问题 北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静 张景秋
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效率,它不仅是决定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北京城区除4号线以外的现有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客观对比研究的方式,分析和评价北京城区轨道交通换乘便捷度水平,研究各换乘站点便捷度的强弱及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目前北京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分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陈 石楠
从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不同时期影响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空间分化以身份、地位为基础,同时受制度与宗教的制约,形成皇族、贵族集聚于中心地带,底层阶级集中于城墙附近与外城(南城)的格局;近代北京城市在半殖民地化的社会过程中,经济地位成为空间分化过程的主导因子,城市空间呈现"中上层居住在中心,贫民迁居在外围"的圈层结构;现代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等多因子交互作用,城市空间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质化发展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空间贫富分异态势演化。
关键词:
北京市 贫困空间 时空演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卓 张景秋
以北京城区展览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切入点,将展览馆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分为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1970年至1990年和1990年至今三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认为北京城区展览馆空间分布呈现"总体集中和局部分散"的特征,并分别从城区之间的差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为界的南北差异以及交通环线的角度,指出北京展览馆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北京展览馆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城区 展览馆 空间分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珣 钟耳顺 张小虎 王少华
本文以北京城区内的8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作为具体的商业类别,利用北京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核密度(Kernel)、标准差椭圆、Ripley'sK(r)函数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商业网点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商业网点呈现相对集中分布态势,具有向心性并形成明显的集聚区,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五环内,且在两次普查期间有所改变,商业网点空间偏向性差异明显;②以CBD、金融街、王府井、中关村、亚运村和奥运村等为代表的典型商圈对北京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十分显著,商业网点在典型商圈周围分布密度较高,呈现集聚中心状态;③北京商业网点Ripley's K(r)曲线随距离的变化总体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其中受居民小区影响较大的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网点两次普查期间变化剧烈,反映了居民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
关键词:
商业网点 空间分布 空间集聚 北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北京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千钧 柴彦威 彭雪
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观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7—11便利店为例,研究北京城区便利店的空间布局及居民的利用特征。目前北京城区便利店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7—11便利店通常在重点区域集中开店,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布局类型。以7—11东直门店为典型样本,研究发现该店消费者主要是年轻白领和学生,中低收入人群较多。消费者多以步行和公交车作为交通方式,出行时间快捷,具有少量多次的商品购买特征。北京便利店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崔凤垣,程深
本文利用《199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资料北京地区数据,对企业职工需求层次及其实现程度进行测量与分析,以期回答为什么有的企业有很强的凝聚力,有的企业管理涣散;有的企业职工积极肯干,而有的企业则出现怠工等令人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结论和相应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忠臣 陆玉麒
通过采集山东省17个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交通方式承载的客流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与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山东省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格局主要是南北方向,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联系密切;省外交通便捷度而言,济南市拥有最好的对外交通便捷度,缺乏铁路交通的和处在边缘区的莱芜、滨州和东营等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较差。省域城市联系格局整体表现为轴—辐系统,济南、淄博和潍坊三个城市成为省内客流的一级辐射点。城市间发车班次即联系强度主要受行政因素、距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交通便捷度 客流 山东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茂军 苏海威 霍婷婷
通过BR方法和标准方差椭圆的方法,解析了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认知扭曲,着重讨论了系统扭曲和系统扭曲的特点。分析发现:①北京城市空间认知的绝对扭曲结构表现为顺时针向心集聚,呈现出磁石效应,城市中心区明显小于城市郊区的差异可以用报酬假说中的城市中心吸引力较高解释。其中,绘图提示中的天安门发挥着组织北京城市认知空间的核心效能。②北京城市空间的系统扭曲较小,规则的环状路网发挥着城市居民空间认知基准线的作用,导致了高相似拓扑结构,小方向偏转的扭曲效果,折射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鲜明特色。③具体到北京城市内各地点,位置认知差异性显著。集中性方面,郊区小于中心城区,远离环路地点小于环路及其附近地点;主导方向方面,郊区较中心城区明显,提示环路较非环路地点明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魏同洋 靳乐山 靳宗振 黄谦
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意愿调查法(CVM),评估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的延庆县生态保护和建设对改善北京大气质量的价值。调查结果显示,1055份有效问卷中,46.8%的受访者有支付意愿,单边界下居民的支付意愿为404.341元/户/年,双边界下为283.905元/户/年,分别占居民家庭收入的0.27%和0.19%。支付意愿受受访者月收入、是否去过延庆、对植树造林作用的认知、对北京大气质量的主观认识、性别等因素影响。研究同时发现,人们存在对大气保护的认识与行为偏差和对公共物品"搭便车"的可能。双边界二分式评估的结果低于单边界评估结果,双边界95%的置信区间范围显著小于单边界同比例置信区间范围,说明双边界评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景秋 郭捷
以北京城市办公集聚区为调查范围,选取公司周边绿化、交通、商业配套设施状况以及公司所在地整体环境感受4项主观评价指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城市以写字楼为载体的工作场所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城区办公活动空间满意度综合评价良好,其中对商业配套设施最为满意,对绿化状况最为不满。从被调查的6个行政区看,位于前3名的分别是朝阳区、丰台区和东城区,海淀区因交通、商业配套不满意导致其综合评价为合格;从满意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高南低,并向北和东北方向延展,形成岛状和片状高值区,与北京办公集聚区空间分布特点一致。城市工作者需要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北京城市工作场所的满意度研究,将有助于对城市从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今后应注重对办公空间的整体规划,并依据功能定位和作用进行重点建设,从地方文化入手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点的办公空间,以办公空间优化引导北京南北城区之间均衡发展。
关键词:
办公活动 满意度评价 空间分析 北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艳 柴彦威 郭文伯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直接反映其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状况及生活质量,从而得到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转型、快速城市化等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城市社区无论在社会构成还是在建成环境上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基于对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借助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北京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等特征的比较,揭示不同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的社区分异,试图将基于人口属性、设施供给的社区分异研究拓展到基于日常行为的居民对城市空间利用的社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曾曾 赵志龙 于法稳 张贵祥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论文对2010—2020年北京16个区的城市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20年,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的总体水平由较低升至中等。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数的最高值一直在海淀区,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也一直以海淀区为中心,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中心城区是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其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要高于非中心城区,城市扩展情况、建设用地面积、财政支出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道路里程等因素是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2030年,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数的最高值和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延续了自2010年以来形成的“高者恒高”“热点恒热”局面。论文深入探究北京城市韧性的演化特征,对于厘清首都城市韧性发展规律、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DPSIR模型 生态韧性 时空演变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