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10)
2023(15520)
2022(13518)
2021(12752)
2020(10641)
2019(24671)
2018(24360)
2017(47375)
2016(25660)
2015(28637)
2014(28408)
2013(27532)
2012(25249)
2011(22384)
2010(22152)
2009(19838)
2008(18987)
2007(16146)
2006(13829)
2005(11634)
作者
(72177)
(60116)
(59344)
(56768)
(37976)
(28618)
(27206)
(23733)
(22874)
(21004)
(20513)
(20084)
(18967)
(18747)
(18723)
(18288)
(17934)
(17919)
(17093)
(16972)
(14792)
(14564)
(14461)
(13721)
(13426)
(13090)
(13087)
(13084)
(12031)
(11804)
学科
(97948)
经济(97835)
管理(71612)
(65906)
(55168)
企业(55168)
方法(46931)
数学(41117)
数学方法(40514)
(25838)
(25611)
中国(25341)
(23270)
业经(21220)
地方(20569)
(18742)
理论(17043)
农业(16934)
(16454)
财务(16373)
财务管理(16337)
(16092)
贸易(16085)
(15542)
企业财务(15497)
(15461)
环境(15232)
技术(15045)
(14384)
(13996)
机构
大学(350529)
学院(348359)
管理(138769)
(133800)
经济(130776)
理学(121327)
理学院(119895)
管理学(117502)
管理学院(116875)
研究(115674)
中国(83901)
(76667)
科学(74334)
(60455)
(57670)
(56898)
业大(55135)
中心(52655)
研究所(52421)
(49350)
财经(49267)
北京(47955)
(46897)
师范(46358)
农业(45357)
(45027)
(43521)
经济学(39803)
(39619)
技术(38090)
基金
项目(250991)
科学(197662)
基金(182441)
研究(180946)
(159920)
国家(158644)
科学基金(136835)
社会(112783)
社会科(106863)
社会科学(106837)
(97812)
基金项目(97534)
自然(91125)
自然科(89017)
自然科学(88996)
自然科学基金(87362)
教育(83827)
(83318)
资助(74788)
编号(73490)
成果(58374)
重点(56339)
(54802)
(52753)
(51934)
课题(50681)
科研(48538)
创新(48493)
教育部(46840)
大学(46649)
期刊
(139191)
经济(139191)
研究(98624)
中国(63831)
学报(58850)
科学(53029)
(50881)
管理(49620)
(46055)
大学(44705)
学学(41992)
教育(40173)
农业(35306)
技术(31234)
(24676)
金融(24676)
业经(23480)
财经(23124)
经济研究(22421)
(19722)
图书(18690)
问题(18604)
(17793)
科技(17313)
(16950)
理论(16082)
技术经济(15909)
资源(15654)
业大(15416)
现代(15162)
共检索到491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广辉  付晶  谭雪晶  宫攀  张瑞娟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石培基  郭晓东  
以关天经济区中的天水市为实例,基于全国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对天水市的空间定位,利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以乡镇为单元,将天水市国土空间划分为河谷川道城镇和工业园区、渭河南北黄土丘陵农业生产区和西秦岭与关山山地重点生态保育区,提出了三类分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国土空间功能区划的大框架下,根据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向和地域功能分区,提出未来"‘十’字型布局,组团式发展;建产业高地,兴文化名城;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了天水市未来城镇体系和核心城区组团发展格局,提出绿色高效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及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未来产业体系培育与空间发展途径,力求对天水未来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通过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经济效率来缩短发展时间,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空间结构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不可逆性。因此,如何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亚飞  陈佩佩  陈东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国家、大区域和省级等不同层级分别测度了地域功能空间梯度结构、地域功能点—轴结构、地域功能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功能区近远程耦合和相互作用、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响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析。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靠近轴线与远离轴线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促使人口进一步从中西部向东部、远离轴线向靠近轴线区域、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农业和生态地区向城市化区域进一步集聚,人口的集聚程度要高于经济集聚程度,人口与经济呈现均衡的趋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的差距导致的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流域、湾区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功能服务过程以及人类需求多样化下社会系统中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促使区域间产生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近远程耦合效应,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以往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向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域功能完整性拓展的区域一体化区域政策,以及注重政策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政府调控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宾哲   段敏   谭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共同体建构体现了对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追求,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当前,城乡中心-边缘结构与要素非等值交换阻碍了城乡共同体建构。为此,结合共生理论内涵,基于空间-秩序分析框架,通过聚类算法与指标评估方法,对不同区域城乡共同体的空间结构与生产秩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匀质、中心-边缘、互嵌三种空间结构和抗衡、虹吸、同化、融合四种生产秩序。其中,去中心化结构与融合发展秩序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建构城乡共同体应摒弃城市中心主义思想,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宾哲   段敏   谭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共同体建构体现了对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追求,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当前,城乡中心-边缘结构与要素非等值交换阻碍了城乡共同体建构。为此,结合共生理论内涵,基于空间-秩序分析框架,通过聚类算法与指标评估方法,对不同区域城乡共同体的空间结构与生产秩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匀质、中心-边缘、互嵌三种空间结构和抗衡、虹吸、同化、融合四种生产秩序。其中,去中心化结构与融合发展秩序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建构城乡共同体应摒弃城市中心主义思想,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秩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雪晶  姜广辉  付晶  霍荟阁  张凤荣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华  
随着城镇体系转型重构加速,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群组织形态在空间尺度上产生了分野的趋势:一是单个城市群走向成熟以后发生裂变孕育若干次域城市群;二是多个城市群会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走向聚合,培育更大范围和更大能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更加凸显"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结构框架并形成多尺度重叠的"簇群化"发展格局。文章提出,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演进机理:城市群发展方向由数量扩张向城市群结构优化转变;城市群发展动力由集聚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向;城市群发展模式由行政区经济模式向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刘芮琳  
从界定国土空间尺度的内涵与作用入手,基于国土空间的“要素”、“区域”内涵与行政指向三重属性,针对国土空间的最小可以分辨单元,即基本空间单元,提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依托于行政管理体系的规划层级以及基于空间的资源要素、地域空间属性划分的多重基本空间单元。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存在分析尺度偏大,类型多样而缺乏凝聚空间治理共识的基点,大尺度空间单元上的空间治理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与干扰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场,我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与技术方法发生重大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凸显,基于空间尺度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相匹配性,加强对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分析,加强基本空间单元标准研究是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选择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芳  高晓路  颜秉秋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重点之一。近年来,城市住宅价格快速增长,一方面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另一方面住宅价格也可敏锐地反映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因此,本文从住宅价格的角度对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利用北京市2005年和2012年二手房市场住宅的空间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Hedon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住宅价格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住宅价格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问题。北京市住宅价格存在蔓延式增长、空间差异明显及空间自相关性高等特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区位条件、交通便利度、周围环境、基础设施、物业等级等。基于住宅价格得出北京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为:1已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格局。除市中心外,还有亚奥地区、万柳—香山地区、中关村地区、复兴门地区、CBD等次中心,空间扩张仍呈现"摊大饼"的发展模式;2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有所缓解,但仍存在明显的居住隔离。金融街、月坛等街道是房价高值集聚区,易形成"富人区",而南六环尤其是房山则易形成"穷人区";3交通条件和周围硬件环境等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结构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但调整的效果并不理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文  王筱春  李勤  
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空间结构调整和协调空间开发秩序是政府区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央已要求地方政府将其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本文在阐明空间结构、空间开发秩序基本涵义的基础上,从理论思想和基本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空间结构调整和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理论依据,并从国际、国内和省内的不同视角分析了云南空间结构调整和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现实背景。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科学、全面地说明云南空间结构调整和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婷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市县层面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人口再分布密切相关。行政区划调整适应了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为加快城镇发展,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撤县设区释放了一批中心城市的增长潜力,对城市群核心载体的培育,城市集聚效应的外溢发挥着重要作用。撤县设市脚步的放慢,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不利于新时期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完善。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对未来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判断,提出了推进县改市进程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建议,并在GIS平台上识别了我国未来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婷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市县层面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人口再分布密切相关。行政区划调整适应了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为加快城镇发展,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撤县设区释放了一批中心城市的增长潜力,对城市群核心载体的培育,城市集聚效应的外溢发挥着重要作用。撤县设市脚步的放慢,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不利于新时期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完善。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对未来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判断,提出了推进县改市进程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建议,并在GIS平台上识别了我国未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区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章平  曾华翔  
运用位点简化表征城市功能空间,文章考察在通勤距离和开发成本约束下微观经济主体选址决策调整过程,发现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变迁,根本上是通过众多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投资选址和消费选择等活动逐渐积累形成。以深圳30年城市发展经验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功能位点在深圳市整体区域结构中的变迁,据此得到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并分析后续的发展走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阿琳  
经济是塑造城镇体系秩序的最主要力量。随着经济从区域向全球化发展,各国的城镇体系已经从基于大小规模的等级秩序向网络化转变。但中国的城镇体系依旧体现出行政等级的逻辑。以白沟镇为例,它在"保东次中心"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城镇体系的行政等级秩序受到直接颠覆。这主要源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由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并表现为城市的扩张。在"地盘"逻辑之下,空间规划控制不仅失效,反而助推了地方自下而上的过度开发。对此,借鉴国外城市管治与强调行动、沟通协作的规划理论,指出城市规划应放弃绝对性的自上而下的空间蓝图规划,在规划的角色、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上进行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