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3)
2023(11225)
2022(9685)
2021(9145)
2020(7643)
2019(17920)
2018(17121)
2017(31477)
2016(16920)
2015(18954)
2014(18607)
2013(17790)
2012(16110)
2011(14376)
2010(13810)
2009(12307)
2008(11534)
2007(9365)
2006(7750)
2005(6650)
作者
(44634)
(37801)
(37246)
(35711)
(23581)
(17971)
(17212)
(14930)
(14502)
(13000)
(12981)
(12672)
(11706)
(11634)
(11581)
(11263)
(11218)
(11198)
(10722)
(10670)
(9104)
(8900)
(8861)
(8688)
(8443)
(8405)
(8087)
(7944)
(7514)
(7459)
学科
(71499)
经济(71446)
管理(45720)
(41730)
(34268)
企业(34268)
方法(34148)
数学(30829)
数学方法(30376)
中国(18756)
地方(18594)
(17278)
(16470)
业经(14740)
(12445)
(11886)
贸易(11878)
农业(11847)
(11484)
环境(10910)
理论(10820)
(10701)
技术(10266)
地方经济(10215)
(10036)
财务(10000)
财务管理(9974)
(9842)
企业财务(9484)
(9165)
机构
大学(220371)
学院(219823)
(91478)
管理(90227)
经济(89776)
理学(79016)
理学院(78119)
管理学(76625)
管理学院(76195)
研究(73475)
中国(55675)
(48868)
科学(45709)
(38919)
中心(35760)
(34670)
(33492)
业大(33421)
研究所(31977)
财经(31369)
(31033)
北京(30384)
(29269)
师范(28986)
(28979)
(28031)
经济学(27834)
农业(26013)
经济学院(25191)
(24143)
基金
项目(164603)
科学(131831)
基金(120976)
研究(119490)
(106021)
国家(105205)
科学基金(92021)
社会(77144)
社会科(73389)
社会科学(73371)
基金项目(64650)
(63873)
自然(60019)
自然科(58681)
自然科学(58669)
自然科学基金(57540)
教育(55244)
(54725)
资助(48514)
编号(47812)
重点(37715)
成果(36384)
(36185)
(35923)
(34996)
国家社会(32838)
创新(32713)
课题(32339)
科研(32096)
教育部(31238)
期刊
(90423)
经济(90423)
研究(60015)
中国(44290)
学报(33392)
管理(32159)
科学(31721)
(30315)
(27650)
大学(26342)
教育(24675)
学学(24437)
技术(22712)
农业(19520)
(16411)
金融(16411)
经济研究(14772)
业经(14504)
财经(14460)
资源(13010)
(12549)
统计(12241)
图书(12151)
问题(11945)
(11717)
(11306)
技术经济(11298)
科技(10797)
理论(10595)
决策(10021)
共检索到318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贝妮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人才聚集力应居全国前列,但是北京市所属的区县由于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人才工作的状况不同等原因,人才聚集力是否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这种差异如何测量?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区域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评估北京区域人才集聚力的现状和流变过程。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区域人才集聚力呈下降趋势,应对人才进行合理分流,防止低效集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淑云  杨建坤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通过区分一般人口集聚和人才集聚两个指标,研究了人口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两者关系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人口集聚和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呈"正U型关系",同时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在不同区域层面,一般人口集聚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正U型"关系,且对于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大,但在中部地区,两者关系并未呈现"U型"关系,而是呈持续负向影响。此外,相比东部地区,人才集聚对于中部和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阳长征  
为了探索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寻找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驱动的主要因素,使用2005-2018年我国区域面板数据,采用VAR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对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力呈倒U形曲线,而信息扩散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力呈递增趋势,信息扩散对产业集聚的边际影响力呈线性增长态势,而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边际影响力呈倒U形曲线;(2)不同地区信息扩散与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信息扩散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产业集聚的影响,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信息扩散的影响;(3)不同地区信息扩散与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信息扩散的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信息扩散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金林  冉茂盛  
本文在采用数理方法分析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基础上,选取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探讨了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我国工业企业中17个行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高污染行业与部分中等污染行业的区域产业集聚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低污染行业的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行业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各行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西部地区各行业的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振威  王平  
在我国技术创新大背景下,围绕海南省发展战略,基于2009—2014年海南18个市县面板数据,运用SPSS19.0和GeoDa软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Moran's Ⅰ指数分析研究海南省各市县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差异性、相关性。得出海南各市县技术创新能力有聚集特征,呈极化趋势,与海南省经济发展格局不同,表现出西部高于东部高于中部的特征。海南各市县技术创新能力呈现综合型、服务型、传统型和生态型创新城市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南要实现绿色、开放、创新发展之路的相关任务和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薛桥  董茂峰  
本文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科技转化阶段和效益转化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部六省2007-2014年区域创新现况。结果表明:与全国相比,中部六省创新活动处于落后水平,而且创新活动两阶段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薛桥  董茂峰  
本文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科技转化阶段和效益转化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部六省2007-2014年区域创新现况。结果表明:与全国相比,中部六省创新活动处于落后水平,而且创新活动两阶段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婧  
本文采用动态空间面板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考察。主要结论包括:Theil熵值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及其相对增长速度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区域间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专利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区域专利产出与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而合同成交金额与创新投入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R&D经费与人员投入对专利产出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产出均有显著影响,且经费投入的贡献较大;通过动态和静态空间计量模型的比较说明,静态模型中对区域创新投入产出之间空间相关性存在过高估计的偏误,应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上述偏误可得以部分矫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发奇  文茜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金融集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考察金融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建立了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采用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分析金融集聚对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金融集聚和城镇化均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呈增强趋势。金融集聚、金融投资比率、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城镇化都存在着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理距离关联模式下溢出效应更强;而金融发展规模和政府干预程度对城镇化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廷海  王点  宋顺锋  
利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邻近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分析中国应急产业空间集聚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以考察应急产业空间集聚的增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应急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且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集中度较低;省际和分地区检验发现,应急产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呈现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且目前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即促进经济增长阶段,但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资源禀赋、社会性应急需求、政府行为和行业前景等因素对应急产业空间集聚存在促进作用,个人应急需求、区域开放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作用效果不明显;不同地区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皞  
本文首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信度分析和主因子分析,得到驱动因子;接着对19 9 0-2010年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驱动因子和产业集聚度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产业集聚的驱动机制,最后对我国产业集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健  范月娇  
物流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服务业区域集聚是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有利于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章利用2001~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物流服务业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进行估计和检验发现,在考虑相关控制变量基础上,物流服务业集聚水平对我国及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即期效应均为负,而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分别在其集聚水平的1阶、2阶、3阶滞后期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我国不同区域物流服务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不仅具有空间差异,而且存在动态的时间滞后效应,并且随着服务经济的深入以及物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春晖  
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本文从区域异质性视点切入,构建并拓展了一个两区域劳动力知识创造模型,以探讨区域产业特征与开放程度的差异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本文使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相关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专业化产业特征对于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多样化产业特征对于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其次,区域异质性视野下的分样本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开放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其选择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归纳了NEG之产业集聚理论的三个异质性研究视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锦春  王剑  文正再  
文章在共轭理论下分析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不仅创新人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分别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的共轭效应对经济增长同样具有作用,只有当它们相互促进,即二者趋于共轭状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促进的最大效用。研究还通过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上述结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趋于共轭状态,东部地区的共轭状态好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背离共轭状态,西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创新能力,这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进而发挥共轭效应来推动经济更快的增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良举  陈甬军  
使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检验基础设施与集聚经济在中国城市生产率差异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城市非农就业密度超过门槛值时,其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偏效应显著为正;但在忽略基础设施因素的情形下,这一门槛值更高,表明基础设施对集聚经济的实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集聚经济效应在大城市更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