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1)
- 2023(10113)
- 2022(9144)
- 2021(8631)
- 2020(7300)
- 2019(17140)
- 2018(17127)
- 2017(33186)
- 2016(18182)
- 2015(20345)
- 2014(20269)
- 2013(20066)
- 2012(18335)
- 2011(16403)
- 2010(16340)
- 2009(14870)
- 2008(14134)
- 2007(12224)
- 2006(10685)
- 2005(9038)
- 学科
- 济(70561)
- 经济(70491)
- 管理(49865)
- 业(47109)
- 企(38471)
- 企业(38471)
- 方法(34112)
- 数学(28772)
- 数学方法(28432)
- 农(18652)
- 中国(17579)
- 财(16712)
- 学(15872)
- 地方(15855)
- 业经(15528)
- 农业(13149)
- 理论(12764)
- 贸(11903)
- 贸易(11896)
- 和(11593)
- 易(11474)
- 环境(11114)
- 制(10950)
- 技术(10687)
- 务(10196)
- 财务(10136)
- 财务管理(10121)
- 划(9758)
- 教育(9727)
- 企业财务(9505)
- 机构
- 大学(253651)
- 学院(251717)
- 管理(102986)
- 济(93793)
- 经济(91638)
- 理学(89750)
- 理学院(88696)
- 管理学(87116)
- 管理学院(86658)
- 研究(81986)
- 中国(59315)
- 京(56991)
- 科学(53500)
- 财(41961)
- 所(40681)
- 业大(38584)
- 农(38356)
- 研究所(37327)
- 北京(36670)
- 中心(36571)
- 范(34984)
- 江(34916)
- 师范(34684)
- 财经(34343)
- 经(31199)
- 院(30260)
- 农业(30110)
- 州(28864)
- 师范大学(28323)
- 经济学(26791)
- 基金
- 项目(178423)
- 科学(139806)
- 研究(129686)
- 基金(129086)
- 家(112256)
- 国家(111333)
- 科学基金(95936)
- 社会(80153)
- 社会科(75912)
- 社会科学(75893)
- 基金项目(70214)
- 省(69317)
- 自然(63910)
- 自然科(62371)
- 自然科学(62360)
- 自然科学基金(61190)
- 划(58834)
- 教育(58705)
- 资助(53483)
- 编号(53176)
- 成果(42484)
- 重点(39253)
- 部(38459)
- 发(37856)
- 创(36485)
- 课题(36092)
- 科研(34087)
- 创新(33945)
- 大学(33021)
- 教育部(32851)
- 期刊
- 济(101534)
- 经济(101534)
- 研究(71895)
- 中国(43123)
- 学报(40612)
- 科学(37930)
- 管理(36030)
- 农(34462)
- 大学(30602)
- 财(29683)
- 学学(28465)
- 教育(27695)
- 农业(24627)
- 技术(20736)
- 业经(17506)
- 融(17465)
- 金融(17465)
- 财经(15583)
- 经济研究(15422)
- 图书(14827)
- 问题(13485)
- 经(13126)
- 理论(13078)
- 科技(12815)
- 实践(12302)
- 践(12302)
- 资源(12025)
- 业(12024)
- 技术经济(11605)
- 现代(11347)
共检索到354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佑印 马耀峰 马红丽 顾静
以北京为集聚扩散点,借助杠杆原理,本文分析了1996~2006年北京与我国15个热点旅游省市双向入境旅游流平衡点动态转移规律。结果表明,15条旅游流中流动强度最大的是北京←→上海、北京←→广东两条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流平衡点的总体转移规律呈现出逐年向北京趋近的态势;从转移幅度来看,近距离和远距离对流省市与北京之间的平衡点向北京转移的幅度大于中距离对流省市,总体呈现出"U"形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宏盈
广东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领头羊",每天由广东入境中转前往我国西部省区的入境旅游者不计其数,这种扩散流动形成了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梯度转移。文章计算分析了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转移态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软件测算中转地与目的地间的空间距离,对比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发现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以1 300km为界,可分为随距离递增和随距离递减两大圈层。
关键词:
入境旅游流 西向扩散 距离衰减 广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永明 马耀峰 王美霞
选取典型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北京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获取分析数据,构建旅游流扩散指数,并结合利用GIS技术、位序—规模法则、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中国其他城市空间扩散的特征及扩散路径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全国其它城市间分布不均衡,向传统旅游城市或省会中心城市扩散强度较高;空间扩散态势呈集中型扩散,空间扩散格局还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入境旅游流流出北京后首次扩散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向和西南向,整个扩散路径上的旅游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东→西南、西南→东北等三个方向,旅游流扩散路径比较集中,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城市经济联系等要素驱动明显。
关键词:
旅游流 扩散 路径 北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红丽 马耀峰 李君轶 张佑印
文章以我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渤海旅游区的西向旅游流(成渝、云贵、泛西安)流量、标准差变异系数、转移态、转移密度等指标的分析,总结出环渤海入境旅游客流流向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发现:由环渤海旅游区入境的客流向西部三大典型区转移客流累计量最大的为泛西安,其次为成渝和云贵旅游区,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由环渤海扩散的入境游客比较偏爱以泛西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类旅游产品,具有趋同性的特点;环渤海入境旅游流向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转移态存在明显差异,泛西安旅游区对环渤海旅游区依赖程度最大,其次为成渝和云贵旅游区。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耀峰 孙学强 李君轶
广东省是旅游大省,是接待入境旅游重要的口岸之一。广东省每年接待的入境游客有不计其数的向西部12省区转移,这种转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和特征。运用转移态指数、亲景度、转移密度指数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入境旅游流以广州作为中转站向西部各省区转移的特征,从而为西部各省区的入境旅游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
广东 转移态 亲景度 转移密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宏盈 马耀峰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我国海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入境中转口岸之一,数以万计的入境游客经北京中转前往国内各旅游目的地。我国西部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向其转移。通过对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部各省区流动的游客转移态和市场竞争态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的梯度转移特征,以期对西部省区制定旅游规划、开展市场营销、发展国际旅游业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转移态 竞争态 入境旅游流 梯度转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宏盈 马耀峰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曦 王兆峰
测度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常规方法需要旅游流流向数据,这类数据获取困难且可信度难以保证,空间数据分析是缓解该难题的可选方法。1999—2011年湖南地级旅游流空间集聚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旅游流在近10年来显著地向长株潭地区集聚并以其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但湘西地区接受扩散效应的能力还比较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空中交通网络对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的贡献度非常大。因此,湖南需要从3个方面着力优化大湘西快速交通网络,充分利用旅游流的空间扩散效应,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大湘西地区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佑印 马耀峰 顾静
通过对旅游流研究进展分析,引入物理学理论方法,文章提出了旅游流流势概念,依据权威部门多年统计数据分析了1999~2007年间北京15条入境聚集旅游流流势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北京聚集流流势在时空演化规律方面存在明显的经济导向性和区位导向性。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北京15条聚集流可总体分为4大股聚集流,分别是以环渤海典型旅游区、长三角典型旅游区、珠三角典型旅游区为核心的三大股聚集流和福建贵州自成一组的聚集流。
关键词:
北京 入境聚集旅游流 流势 时空演化规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世峰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重点从人口和工业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集聚扩散规律,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边缘区 集聚 扩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宏盈
长三角地区是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重要的"二手"客源地之一,2007年陕西接待的入境游客中有32.63%是从长三角地区扩散转移而来。通过分析长三角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对陕西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两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滞后影响效应,认为入境旅游流的扩散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两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是持续的,对滞后1期和2期仍产生影响,但效应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磊 王雅莉 张明斗
集聚与扩散是旅游产业空间均衡的主要动力轨迹。本文以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为变量,构建13个指标,使用SPSS20.0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空间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辽宁省旅游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市场因子、产业因子和空间结构因子,其空间发展路径为多核式集聚——蔓生接触式扩散——差异多样化生长点——跳跃边缘式扩散。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化竞争机制的效率政策、夯实产业基础的发展政策、强调特色开发的市场政策和发挥创新的供给政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魏颖 马耀峰 李创新
本研究以东部典型入境口岸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从节点、方向及路径三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的路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作为入境口岸的入境旅游流扩散人次排前十的节点城市依次为:北京、西安、杭州、成都、南京、桂林、广州、昆明、苏州、深圳;按照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将入境旅游流扩散方向分为四类:北向、南向、西北向和西南向,并在每个方向上分别归纳出4条扩散路径,其中上海→北京→西安这一路径人数比例最高,上海→成都→西安→北京次之,上海→西安→北京处于第三位;同时研究显示,入境旅游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里 刘岚 陈军
本文从旅游需求市场的区位特征与旅游产业集聚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用于解释入境旅游产业集聚原因及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宏观角度构建入境客流整体网模型,揭示入境客流空间分布整体情况;从中观视角将整体网划分为四个局域网,分析入境客流境内扩散的区域偏好。最后从微观视角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门槛模型,解释需求区位变化驱动入境旅游产业聚集和扩散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入境客流网络结构差异是驱动我国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或扩散的重要力量,即入境旅客流动扩散的区域化差异导致入境客流网络结构发生改变,入境客流网络结构变化反映入境旅游需求市场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入境旅游产业在区域间聚集或扩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祖涛 周玉翠 梁滨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扩散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视角构建旅游流动力模型、旅游流强度模型和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模型。研究发现:①武汉城市圈内单向旅游流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向旅游流强度值不等。②武汉是最大的集聚地和扩散地,黄冈是圈内重要的集聚地和扩散地。③通过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构成的二维空间分析,武汉和黄冈属于高集聚高扩散类,鄂州和孝感属于低集聚高扩散类,黄石、仙桃、潜江和天门属于低集聚低扩散类,咸宁属于高集聚低扩散类。④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武汉—孝感、鄂州—黄冈是圈内实力最强劲的旅游流发展路径,也是未来旅游流空间结构重点要发展的两条路径。
关键词:
旅游流 集聚与扩散 路径 武汉城市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