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
2023(1342)
2022(1216)
2021(1087)
2020(927)
2019(2274)
2018(2221)
2017(4145)
2016(2327)
2015(2576)
2014(2451)
2013(2417)
2012(2283)
2011(1955)
2010(2094)
2009(1897)
2008(1834)
2007(1596)
2006(1432)
2005(1239)
作者
(7265)
(6175)
(5971)
(5651)
(3837)
(3000)
(2770)
(2511)
(2369)
(2189)
(2058)
(2054)
(1923)
(1914)
(1888)
(1872)
(1871)
(1798)
(1709)
(1688)
(1598)
(1522)
(1518)
(1405)
(1400)
(1281)
(1281)
(1256)
(1241)
(1224)
学科
(8053)
经济(8040)
管理(4515)
人口(4371)
(4320)
中国(4165)
地方(3240)
(2976)
(2858)
企业(2858)
方法(2782)
(2520)
数学(2493)
数学方法(2448)
国人(2007)
中国人(1955)
(1954)
农业(1735)
地方经济(1706)
(1706)
环境(1571)
问题(1341)
城市(1336)
(1244)
制度(1238)
研究(1233)
业经(1214)
生态(1166)
(1106)
资源(1103)
机构
大学(31279)
学院(29995)
研究(14841)
(11728)
中国(11597)
(11194)
经济(10939)
科学(10314)
管理(9800)
(8810)
北京(8382)
理学(8372)
研究所(8142)
理学院(8123)
管理学(7893)
管理学院(7826)
(6659)
中心(6611)
业大(6065)
(5303)
农业(5300)
科学院(5202)
(4641)
师范(4604)
(4544)
(4481)
(4225)
资源(4190)
师范大学(3994)
(3959)
基金
项目(22771)
科学(17714)
基金(16755)
(15664)
国家(15547)
研究(14409)
科学基金(12927)
自然(9451)
基金项目(9215)
自然科(9210)
自然科学(9208)
自然科学基金(9029)
社会(8853)
社会科(8236)
社会科学(8232)
(7772)
(7112)
资助(6673)
教育(5792)
重点(5513)
编号(5404)
(5160)
计划(5099)
(4516)
科技(4494)
科研(4349)
(4269)
创新(4066)
中国(4047)
课题(4001)
期刊
(12052)
经济(12052)
研究(10242)
中国(7695)
科学(7390)
学报(7164)
(5475)
大学(5240)
学学(4842)
资源(3777)
农业(3725)
人口(3383)
(3203)
管理(3183)
(2518)
金融(2518)
教育(2440)
(2162)
业大(2115)
林业(1975)
经济研究(1962)
人口研究(1863)
城市(1799)
中国人(1785)
国人(1785)
(1765)
(1724)
技术(1695)
问题(1671)
财经(1624)
共检索到47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兆量  福琴  
北京人口的圈层变化胡兆量,福琴(PeterFoggin)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的圈层分布出现了新的动向。在四个城区和四个近郊区1370平方公里范围内,大体有五层三圈。三圈的变化动向是:(1)内圈人口数量绝对减少,迁出减少高于人口自然增长;(2)中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赵作权  
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同时测算了多区域空间分布模式下北京市17类产业的中心性和聚集性特征,定量化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空间表现为多功能单中心聚集的结构,具备多维向心性的空间圈层分化特征,共包括7个圈层,其中,金融业高度聚集在核心圈层,并且聚集程度持续提升;科技、信息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圈层;居民服务等主要生活性服务业处在产业空间的中间圈层,并且逐步表现为空间均衡化发展;第二产业分布在产业空间的外围圈层,特别是制造业处在最外围圈层且持续郊区化分散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表现为空间离散化聚集发展,第三产业基本表现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的高度聚集持续发展可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逐渐向外围圈层甚至跨区域扩散。中间圈层既是现代工业经济以及由中心圈层向外扩散的传统工业等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北京市主要的消费和生产服务业集中区域,这将导致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的高度集中,因而应加快中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疏解以及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布局主要是东北—西南方向,北部地区布局规模较大,从京津冀区域格局出发引导制造业向东南方向集中应是未来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向。此外,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共聚集性和空间依赖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赵作权  
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同时测算了多区域空间分布模式下北京市17类产业的中心性和聚集性特征,定量化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空间表现为多功能单中心聚集的结构,具备多维向心性的空间圈层分化特征,共包括7个圈层,其中,金融业高度聚集在核心圈层,并且聚集程度持续提升;科技、信息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圈层;居民服务等主要生活性服务业处在产业空间的中间圈层,并且逐步表现为空间均衡化发展;第二产业分布在产业空间的外围圈层,特别是制造业处在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臧萝茜  
目前,北京的人口生育正处于新的高峰之中,因此,为缓解生育高峰,同时使人口向更合理化发展,有必要对生育高峰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几点规定 人口生育高峰一词表示的意义是相对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波  
人口分布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地关系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北京的人口概况、主要特征、主要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梳理,认为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调控手段是北京人口调控体系的行使主要方式,提出完善城市人口政策、发挥经济调控手段作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提高周边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动态评估人口容量等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真理  罗瑞芳  
北京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之间的不协调,是市场调节失效与政府调控失败叠加的现实后果。北京人口调控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立权利优先于权力的城市规模调控原则,创造市场更为充分的配置资源的基本条件,减少对市场主体迁移决策的直接干预,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意愿,将聚集的不经济凸显为经济扩散效应,推动北京进入经济核心区要素向边缘区域扩散的新阶段,从而实现北京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的协调与均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兆量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口高速膨胀。三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预期指标,相继早早突破。人口规模指标滞后是整个城市规划滞后的重要原因。全国的城市化过程,全国人口总规模的继续增长,将推动北京人口继续增长。增长大体还要维持40年左右时间。控制北京人口规模首先要深化对北京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北京超强集聚力的认识。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的主要途径是控制城市功能和进入北京的项目,加强区域协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左新文  马友强  张昭  
当前,我国部分商品和服务面临着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扩大的趋势。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2010年~2011年,物价上涨周期中人工成本对物价上涨的贡献率达44%,而在2003年~2005年和2006年~2008年,两个物价上涨周期的贡献率仅为2%和16%。北京市人工成本占总产值的比重,2010年比1992年上升4个百分点,人工成本上涨已成为带动CPI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随着最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炳煊  
“严防控制人口规模”是北京“七五”发展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市人口机械增长年平均水平在5万人以上。近年来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1985年增长6.2万人,比1984年上升44.50%,比1982年上升48.1%,加剧了首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耀军  王粤  孙铁楠  丁凯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对北京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种影响将从申办期间、举办期间延伸到后奥运时期乃至更为长远,将对北京和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北京的人口发展无疑也将受到奥运会的重大影响。奥运会不仅通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等影响北京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再分布,而且人文奥运对北京城市文明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奥运会的全方位影响考察中,奥运会的人口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地讨论;这种探讨既有重要意义,也存在数据和方法上的挑战。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奥运会,同时为了促进奥运会对北京人口发展影响的探讨,本刊这期"人口与发展"论坛特别邀请了几位专家撰文论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张耀军博士梳理了奥运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奥运会对北京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素质各方面的影响,预测了后奥运时期北京人口的可能发展趋势。鉴于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流动人口,同时,流动人口也是奥运会人口影响的主要方面,北京市团市委王粤、孙铁楠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丁凯探讨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问题。他们总结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奥运会影响的背景下,探讨了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对策。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动奥运会人口影响的公众关注和学术讨论,以人文奥运促进和谐人口与和谐社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昊光  汪小勤  
首都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面对人口变动的挑战,需要解决至关重要而又无法依靠外界输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科学发展理念需要切解决水、能源、大气、交通网络与土地开发带来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志军  朱战强  
为揭示京郊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对2000年京郊农业区空间结构进行时空序列分析、产业结构演化分析;并对比了2008年京郊农业区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结果显示,京郊农业区的不同圈层因城乡功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京郊各区县的产业发展及城镇体系也因此而产生了空间分异。通过分析认为,2000—2008年京郊农业区的圈层结构虽然没有改变,但其产业基础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近郊平原农业圈受城市化影响其产业结构的空间变化较大;而远郊平原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农业圈的空间变化相对较小,但其产业结构和农户行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莉  
北京的人口发展按目前的态势增长,会给这个资源稀缺型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文章认为,北京应发展公共交通,把部分职能单一的卧城、大学城、金融城、科技城发展成为在都市圈层次上自立化的新城,在各个区建立多个副中心,利用产业链、交通链、总部经济及辅助措施,使北京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耀军  柴多多  
本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计算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人口与各产业重心的变动,以及2014年人口与各产业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状况;使用人口产业弹性系数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冀各地区的该系数值做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论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的分布状况最为接近,北京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由于京津地区人口产业弹性较河北地区更低,表明产业疏解所带动的人口疏解效果较为有限。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北京市人口调控应将产业疏解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并与其他措施多管齐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