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80)
2023(6766)
2022(5036)
2021(4269)
2020(3266)
2019(7246)
2018(7371)
2017(13709)
2016(8158)
2015(8986)
2014(9323)
2013(8987)
2012(8240)
2011(7610)
2010(7626)
2009(6404)
2008(6135)
2007(5587)
2006(5107)
2005(4818)
作者
(27165)
(23157)
(22985)
(21716)
(14370)
(11235)
(10106)
(9021)
(8712)
(8281)
(8156)
(7623)
(7556)
(7484)
(7436)
(6972)
(6961)
(6874)
(6799)
(6632)
(5902)
(5868)
(5789)
(5198)
(5128)
(5115)
(5038)
(5027)
(4778)
(4709)
学科
(32849)
经济(32820)
管理(19917)
(16452)
(12139)
(11331)
环境(11192)
(11049)
企业(11049)
中国(10691)
地方(9982)
方法(8951)
业经(8205)
农业(8036)
数学(7801)
数学方法(7697)
(6667)
(5907)
(5870)
(5756)
生态(5530)
(5390)
资源(5356)
发展(5223)
(5217)
(4958)
金融(4957)
产业(4923)
地方经济(4902)
(4892)
机构
大学(115943)
学院(115553)
研究(50072)
(43202)
经济(42283)
管理(36287)
科学(35755)
中国(35726)
(30630)
理学(30623)
理学院(30126)
管理学(29245)
管理学院(29057)
(28440)
(27148)
研究所(26495)
业大(24497)
农业(23826)
中心(21526)
(18950)
(18664)
(17774)
(17713)
北京(17439)
科学院(16882)
(16556)
师范(16349)
农业大学(15435)
(15039)
研究院(14813)
基金
项目(84481)
科学(63764)
基金(59484)
(56747)
国家(56373)
研究(55407)
科学基金(44613)
社会(32989)
(32984)
基金项目(31367)
社会科(31124)
社会科学(31115)
自然(30936)
自然科(30097)
自然科学(30087)
自然科学基金(29496)
(29191)
教育(23661)
资助(23480)
编号(20918)
重点(20750)
(20129)
计划(18624)
科技(17874)
科研(16964)
(16729)
成果(16489)
(16154)
课题(15732)
创新(15413)
期刊
(50632)
经济(50632)
研究(31402)
学报(29959)
(29050)
科学(25020)
中国(23975)
大学(21203)
学学(20299)
农业(19332)
(12807)
管理(12517)
(11079)
教育(10934)
林业(10904)
(10027)
金融(10027)
业经(8923)
业大(8916)
资源(8453)
技术(8149)
(7620)
问题(7419)
经济研究(7405)
科技(7207)
农业大学(6519)
财经(6473)
图书(5753)
自然(5711)
(5700)
共检索到178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彩芳  李正才  周君刚  吴亚丛  赵志霞  孙娇娇  
以我国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11 a后形成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保留的退化灌木林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0 5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退化灌木林分别增加了52.33%96.13%和77.93%119.85%,土壤易氧化碳增加了57.89%100.90%和21.44%46.85%,土壤轻组有机质增加了74.50%93.75%和27.24%96.09%,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变化不明显。不同树种组成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大小顺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为退化灌木林>木荷-青...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沈泉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 (0~ 2 0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 (0 6 2 3g kg)、水溶性有机碳 (0 189g 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分别为 3 94 %和 2 2 7% )显著高于 (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崇华  樊伟  崔珺  李婧  朱永一  徐小牛  
【目的】灌木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北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生长模型,为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储量估算奠定基础。【方法】在安徽南部查湾自然保护区,选取4种常见林下灌木树种(老鼠矢、乌药、朱砂根和香桂),通过野外实测获得地径(D)、树高(H)、地径平方乘树高(D2 H)、冠径树高乘积(CH)、植冠面积(AC)和植冠体积(VC)等模型参数,拟合生物量模型,基于独立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获得生物量最优模型。【结果】各灌木树种单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模型以D2 H和CH为自变量都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0.81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宝  王民煌  余再鹏  林思祖  林开敏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巧巧   赵筱青   黄佩   普军伟   周世杰   冯严   顾泽贤   石小倩   储博程  
[目的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Duncan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3种林地类型在0~20 cm、20~40 cm及40~60 cm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碳氮比(C/N)水平及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0~60 cm土层,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为14.89~22.05 g·kg~(-1),高于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水平,以常绿阔叶林最高(22.05g·kg~(-1));有机碳密度处于3.42~4.12kg·m~(-2)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4.12kg·m~(-2));土壤C/N在12.99~13.82之间,以桉树人工林最高(13.82);(2)随着土层加深,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C/N均呈下降趋势,以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3)3种林地类型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受土壤密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影响,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土壤C/N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质、p H和坡向,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较小。[结论 ]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在碳汇方面具有优势,而思茅松纯林碳汇功能较弱。土壤碳含量变化受土壤理化指标影响较大,而受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戴玉成  徐梅卿  吴兴亮  
报道了我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树上一种新立木白色腐朽病 ,其病原菌为平丝硬孔菌Rigido poruslineatus ,根据中国标本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菌主要危害洋槐、泡桐及其它阔叶树种。对病害的症状 ,造成的危害及该病的分布进行了讨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樊纲惟  项文化  雷丕峰  邹丽梅  
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用等距离布点法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0-30 cm)、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的磷素(P)含量,研究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全P和有效P与海拔、凹凸度、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和腐殖质层全P含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全P和有效P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土壤(0-30 cm)全P含量范围为0.200-0.402 g/kg,有效P含量为2.2-6.7 mg/kg。林地土壤全P含量呈条带状的梯度变化,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沟谷洼地,低值出现在山脊地带;有效P含量则呈斑块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进行调查 ,分析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重要值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小 ,将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树种划分为 7种类型 :(1)只出现于林隙中 ;(2 )只出现于非林隙林分中 ;(3)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 ;(4 )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 ;(5 )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 ;(6 )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 ;(7)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不同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不同 ,山矾在林隙面积为 10 0m2 左右时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 ,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储炳银  李培玺  孙孟瑶  王晶晶  滕臻  徐小牛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之上选取6个标准样地,设置对照(CK,不添加氮和磷)、氮加磷(N+P,添加N 100 kg·hm~(-2)a~(-1)+P 50 kg·hm~(-2)a~(-1))和氮(N,添加100 kg·hm~(-2)a~(-1))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和不同土层下SOC、TN和土壤δ~(13)C、δ~(15)N之间的差异。【结果】1)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和土壤碳氮比(C/N)无显著影响(P>0.05),SOC、TN大小依次为CK>N处理>N+P处理,土壤C/N大小为N处理>CK>N+P处理,均是N+P处理最小;2)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δ~(13)C、δ~(15)N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δ~(13)C、δ~(15)N丰度值大小均表现为N+P处理>N处理>CK;3)SOC、TN和土壤C/N比在不同处理下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余鑫  许崇华  朱永一  徐小牛  
凋落物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凋落物生产特点及其与林分结构的关系,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在安徽省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种不同林分分别设立3个固定样地,共6个,进行林分结构调查并对凋落物生产量进行为期1 a(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凋落物生产量为5.95~9.70 t·hm-2·a-1,除落果外,不同林分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林分因子与凋落物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总量、落叶与林分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落果量与优势树种的平均胸径及其胸高断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多样性指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志霞  李正才  周君刚  程彩芳  赵睿宇  孙娇娇  
林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通过直接燃烧损失、有机质高温变性、继发性侵蚀作用,以及改变碳的输入、输出过程而改变土壤碳库[1],进而影响和改变整个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分布格局[2]。据统计,森林火灾每年向大气中释放的碳量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的70%[3]。林火对土壤的影响与土壤自身特性、林火的严重程度、可燃物类型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学者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天然林结构、辅助天然林相关测树因子的调查和指导天然林经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5块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S-W检验)对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直径分布图形特征,利用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林层直径分布进行拟合,根据卡方检验结果选择拟合效果较好的函数拟合各林层直径分布,分析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玉清  余新晓  岳永杰  李金海  张国桢  刘松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滕金倩   肖指柔   明安刚   朱豪   席守鸿   何江   朱茂锋   陶怡   覃林  
[目的]探究针叶林转换成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林及乡土阔叶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为对象,将收集于2017年2月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的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基于该数据分析将马尾松林转换成乡土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分类与系统发育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马尾松林改造成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后,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细菌群落分类与系统发育多样性,这主要由土壤含水量(SWC)所致。(2)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取代马尾松林后,表层土壤细菌群落分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中层只有红锥林有显著改变,受限于土壤SWC、总磷(TP)、总氮(TN)和碳氮比(C/N)。(3)马尾松林改建为乡土阔叶林后,不同土层的细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仍为聚集,环境过滤始终是调控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4)在土壤表层和中层,马尾松林转换为红锥林的分类及系统发育转换率高于转换为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表明红锥林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较差。[结论]综上,考虑土壤细菌群落分类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及转换率,该地将马尾松林改建成米老排林或火力楠林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高于改建成红锥林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包维楷  刘照光  刘朝禄  袁亚夫  刘仁东  
在瓦屋山定位研究了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次生群落 1 5a来各乔木种群组成及其重要值、密度、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材积生产力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自然恢复过程中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物种组成变化明显 ,有 1 1种从群落乔木层消失 ,也有 1 0种出现 ,乔木层树种多样性 (丰富度 )基本保持动态平衡和发展 ;优势种地位保持不变 ,但次优势种地位得以加强 ;群落结构变化较大 ,突出表现为种群密度、胸径和树高分布格局的变化和立体空间的分化 ,群落由单优或双优种向双优或多优势种发展 ,由单一乔木层向多层次立体结构发展 ,空间加厚 ,群落更复杂、稳定性增强。乔木种群平均高生长速度在 2 4~ 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