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92)
- 2023(17274)
- 2022(14420)
- 2021(13427)
- 2020(11385)
- 2019(26032)
- 2018(25585)
- 2017(50280)
- 2016(27279)
- 2015(30529)
- 2014(30607)
- 2013(30253)
- 2012(27921)
- 2011(24888)
- 2010(25058)
- 2009(23529)
- 2008(23643)
- 2007(21548)
- 2006(18851)
- 2005(17243)
- 学科
- 济(123164)
- 经济(123039)
- 业(101736)
- 管理(91128)
- 企(88616)
- 企业(88616)
- 方法(55004)
- 数学(45627)
- 数学方法(45108)
- 农(37725)
- 财(35757)
- 业经(33802)
- 中国(30671)
- 农业(26064)
- 地方(25135)
- 务(25086)
- 财务(25030)
- 财务管理(24992)
- 制(24133)
- 企业财务(23708)
- 贸(22346)
- 贸易(22336)
- 易(21652)
- 技术(20989)
- 策(20242)
- 和(20026)
- 理论(19587)
- 学(18905)
- 划(18705)
- 银(17987)
- 机构
- 学院(394779)
- 大学(387934)
- 济(170657)
- 经济(167337)
- 管理(159727)
- 理学(136675)
- 理学院(135306)
- 管理学(133262)
- 管理学院(132514)
- 研究(127414)
- 中国(101236)
- 京(80851)
- 财(79840)
- 科学(74141)
- 农(63598)
- 所(63523)
- 财经(63183)
- 江(61450)
- 中心(60614)
- 经(57289)
- 研究所(56846)
- 业大(54940)
- 经济学(51697)
- 北京(50602)
- 农业(49729)
- 州(48279)
- 范(47831)
- 师范(47414)
- 经济学院(46722)
- 财经大学(46525)
- 基金
- 项目(256168)
- 科学(204676)
- 研究(189466)
- 基金(187834)
- 家(161250)
- 国家(159835)
- 科学基金(140141)
- 社会(121893)
- 社会科(115699)
- 社会科学(115669)
- 省(100591)
- 基金项目(99039)
- 自然(90488)
- 自然科(88454)
- 自然科学(88428)
- 教育(87303)
- 自然科学基金(86907)
- 划(83845)
- 资助(77370)
- 编号(77234)
- 成果(61432)
- 部(57368)
- 重点(57107)
- 发(55759)
- 创(55232)
- 课题(52672)
- 创新(51056)
- 国家社会(50061)
- 教育部(49660)
- 人文(49082)
- 期刊
- 济(192813)
- 经济(192813)
- 研究(114335)
- 中国(75845)
- 财(65421)
- 管理(62872)
- 农(58122)
- 科学(52273)
- 学报(52070)
- 融(40934)
- 金融(40934)
- 大学(40718)
- 农业(39390)
- 学学(38757)
- 技术(37523)
- 教育(36017)
- 业经(32796)
- 财经(32107)
- 经济研究(29834)
- 经(27694)
- 问题(25405)
- 业(23093)
- 技术经济(22266)
- 贸(20795)
- 统计(19905)
- 现代(19094)
- 商业(19088)
- 策(18815)
- 理论(18600)
- 世界(18414)
共检索到594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育平
企业"招工难"现象的出现,表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刘易斯转折点的呈现,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资源"有限供给"的大背景下,区域产业发展既有产业政策和布局的选择问题,也需要考虑劳动力资源供给变化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区域就业政策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区域内产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水平和成长质量。南昌市作为带动江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只有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有序、便捷、高效"四位一体"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上下工夫,才能有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
企业用工 人力资源 就业趋势 政策选择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丽清 陈东有 周小刚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农民工"就业难"表现为"失业中年化"和"不稳定性就业"特点,企业"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必须努力提高议价工资水平和改善用工环境,建立教育—市场需求—培训—就业体系,关心和帮扶老一代农民工就业,加强招用工基础平台建设。
关键词:
招工难 就业难 农民工 劳动力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雅婷
论文选取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为调查地,运用日工折算法等方法,计算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结果表明,被调查地区已经发展到刘易斯转折点后。文章同时运用刘易斯二元理论和劳动力供需模型分析该地区"招工难"的成因,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毕芬 阙春萍
近年来,我国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并存显得较为突出,这是多对矛盾综合的结果,包括农民工进城就业成本与收益矛盾、农民工素质与企业需求矛盾、就业年龄门槛与农民工年龄结构矛盾、企业用工苛刻与新生代农民工逸乐享受矛盾。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各方都应有所作为,本文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促进就业的角度,从户籍制度改革、禁止用工年龄歧视、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荣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的严格自利假设将个体偏好固化在经济层面,这一分析范式无法解释诸多劳动供给现象,有必要对研究假设进行修正。在行为劳动经济学家的努力之下,社会性偏好等应运而生。偏好的多元化正在逐渐改变着个体劳动供给行为。简要分析新旧假设条件下的效用函数及劳动供给决策变化,在此基础上可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招工难"现象,劳动供给主体的结构变化可能加剧多元化偏好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消除异常的选择性劳动供给行为,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平衡各行业、岗位的综合效用水平,确保劳动力市场平稳运行。
关键词:
效用 偏好 劳动供给 招工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青 陈少华
文章以福建D企业为例,首先剖析了"招工难"企业员工现状及基本特点,然后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企业"招工难"问题的成因,总结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食、住、行"缺乏配套保障,人口红利减小,政府监管、规划职能缺位四大成因。继而针对问题提出调整工资结构、改善劳动环境,招聘残疾员工,员工内部推荐,增设"计件"临时工种,机器替代人工,政府配套扶持措施六大对策。
关键词:
招工难 工资结构 残疾员工 机器替代人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锋
企业"招工难"的客观现实,给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劳动力供求关系。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自身因素的分析,揭示企业"招工难"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提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改进招工工作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有效地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为构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服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达
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需要全社会多方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了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关键词:
就业市场 劳动力 影响调查 对策研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鞠志萍
从2004年以来,“民工潮”出现了回流现象,城市中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普遍遭遇到招工难的问题。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民工荒”。运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论证表明,农民工返回家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它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智勇
中国城镇每年需要为多少人解决就业?这是一个一直都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估算方法并给出了估算结果。分析表明,2007年城镇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为2100—2600万人。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将趋于减缓,每年新增劳动力趋于下降,因此就业压力也将趋于缓和。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促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表明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的稳步成长是未来中国就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曾湘泉 刘彩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群 卢锐 王茂祥 王一晖
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关键在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提炼编码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位招聘信息,分析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需求情况;基于Fugate(2004)提出的就业能力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已实现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供给情况,并指出当就业能力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时,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基于上述结果,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能力 供给与需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勇安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发展的结果,是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人力资本正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周施恩 付鹏
我国并不缺乏劳动力,而是年轻人不愿成为辛苦、廉价又看不到前途的大规模流水线上的附属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但同时也希望得到薪资之外的更多无形回报。近年来,"招工难"成了困扰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痼疾。根据央视财经频道今年4月的一则报道,很多企业即便工资增加20%也依然难以招到足够的人手。然而,国家统计局4月16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高达13.6%;同期所做的一项样本量超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广泛调查表明,全国约有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比例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年轻人调查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却普遍面临"用工荒"难题。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又该如何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