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28)
2023(4769)
2022(3932)
2021(3946)
2020(3161)
2019(6890)
2018(6796)
2017(13275)
2016(7421)
2015(8242)
2014(8399)
2013(8492)
2012(8026)
2011(7285)
2010(7585)
2009(7181)
2008(7263)
2007(6857)
2006(6443)
2005(5885)
作者
(21331)
(18576)
(17991)
(17337)
(11220)
(8960)
(8009)
(6972)
(6937)
(6492)
(6332)
(6080)
(5734)
(5710)
(5652)
(5407)
(5330)
(5324)
(5117)
(5048)
(4662)
(4590)
(4559)
(4438)
(4233)
(4194)
(4013)
(3906)
(3860)
(3683)
学科
(44261)
(34126)
经济(34080)
(29439)
农业(29393)
管理(14930)
业经(13036)
中国(9943)
农业经济(9890)
(9627)
地方(9279)
(9213)
企业(9213)
(8961)
农村(8955)
(8265)
方法(7692)
土地(7370)
发展(7070)
(7057)
(7019)
劳动(7016)
(6857)
(6754)
数学(6747)
收入(6645)
(6586)
数学方法(6581)
人口(6379)
农业劳动(6299)
机构
学院(109412)
大学(103253)
(47833)
经济(46789)
(41386)
管理(40870)
研究(39686)
理学(34413)
理学院(34081)
中国(33598)
管理学(33549)
管理学院(33366)
农业(31041)
科学(23386)
业大(23261)
(21699)
(21073)
(20548)
中心(19760)
(19179)
农业大学(18552)
研究所(18474)
(15795)
(15075)
(14996)
财经(14974)
师范(14914)
经济管理(14863)
(14703)
(14159)
基金
项目(66905)
研究(53818)
科学(52237)
基金(46770)
(40004)
国家(39482)
社会(34289)
科学基金(33094)
社会科(31860)
社会科学(31851)
(28010)
(25551)
基金项目(24732)
编号(24673)
教育(22745)
(21860)
成果(20112)
自然(18775)
自然科(18263)
自然科学(18261)
自然科学基金(17913)
资助(17768)
(16417)
课题(16178)
(15107)
重点(14799)
(14716)
(14392)
(14071)
发展(13854)
期刊
(66407)
经济(66407)
(48905)
研究(33647)
农业(32927)
中国(27576)
业经(17714)
学报(16636)
科学(16125)
(15927)
金融(15927)
(14608)
(14450)
大学(13651)
农业经济(13521)
农村(13379)
(13379)
学学(13078)
教育(11704)
管理(10868)
问题(10416)
技术(9251)
农村经济(8860)
世界(8367)
经济问题(8164)
(8069)
社会(7288)
财经(6973)
经济研究(6843)
资源(6693)
共检索到182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涛  罗必良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提高农业效率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从农业内部减少农民,这就需要借助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二是从农业外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构建农业的外部支撑系统,这就需要借助于城乡统筹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而两种战略的实施必须以中心城镇为切入点,同时开展新农村运动,最终实现小康农村和“四个文明”的宏伟目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必良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蒙林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之一。辨清"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研究"三农"问题的内部逻辑和外部逻辑出发,揭示了"三农"问题的实质,提出了统筹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给出了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进行制度设计所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征  
以1979年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农业银行为标志,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一枝独秀"(中国农业银行)到"三朵金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再到"百花齐放",金融支持"三农"方式的转变始终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金融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征  
以1979年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农业银行为标志,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一枝独秀"(中国农业银行)到"三朵金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再到"百花齐放",金融支持"三农"方式的转变始终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金融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乃华  
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具有区域差异性、农业贡献递减性和工资性来源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就业选择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分析表明,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收入效应单调递增,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收入效应各异,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收入效应为正。研究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必须放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不能与"农业问题"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增加人力资本,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稳定性;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外部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经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以及新型的社会化合作组织的出现,将逐渐赋予“双层经营”新的内涵。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双层经营”的重要载体。要使农民摆脱贫困,必须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道路。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与劳动力转移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同志不主张把农村所有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而主张通过发展大农业,以及与其相联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地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发展大农业和二三产业,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国新时代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建设农业强国,将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金武  
改革开放40年成就离不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分置",二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直面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土地制度问题,借鉴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梁流涛   段园凯   李春香   王永峰  
本文分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了从管制机构、管制对象、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创新框架问题,并提出了探索规划“留白”机制、构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充分挖掘农村三产融合用地渠道、优化用地审批管制规则、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玲红  张姝  吕开宇  
不同于一般农村,受城市经济辐射、城郊农业等影响,以北京市为例的城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呈现出发生频次高、主体多样化、情况复杂、群体性明显,常与土地征用、占用补偿相伴生,并集中在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快的地区等独有特点。农业政策变化带来的"土地红利"、农村土地被征用带来的高额补偿、基层组织及村干部操作不当、以及包括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履行不诚信等在内的土地流转制度问题是导致城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主要原因,而纠纷解决渠道和机制问题则严重制约了纠纷化解的实效。为此,需通过完善土地有关的政策法律体系,构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渠道、建构多维连贯的纠纷治理机制来有效预防和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林林  靳相木  吴次芳  
研究目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在对中国现行空间性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新法制定的逻辑思考路径以及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按照"立法前需理清的相关理论问题——涉及新法自身的基本功能定位——需整合后纳入新法的现有规定"这一逻辑思考路径,可以发现新法制定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进而得出新法的初步框架。研究结论:(1)从节约立法成本和提高立法效率角度,新法的制定可以借鉴现行多数规划立法采用的以规划编制和实施程序为主线的立法框架;(2)立法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相关实体性规定的完善,包括规划权的性质界定、相关私主体空间权益的确认与保护、规划权力的合理分配等;(3)新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但能为统一的空间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也会对其他相关规划立法的废、改、释提出要求,但新法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有待学界继续探讨和论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继亮  李录堂  
本文沿着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分析前提——根源和症结——化解逻辑与对策这样一个思路,从城中村改造中集体资产功能重新分类和定位的角度,分析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及其根源。认为要解决好城中村改造问题,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关键,社会保障是前提,就业居住是目标。最后提出了化解逻辑和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