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0)
2023(14347)
2022(12059)
2021(11276)
2020(9537)
2019(21474)
2018(21069)
2017(40366)
2016(21307)
2015(23225)
2014(22691)
2013(21999)
2012(19996)
2011(17669)
2010(17266)
2009(15643)
2008(14900)
2007(12540)
2006(10832)
2005(8977)
作者
(59537)
(49832)
(49536)
(47039)
(31417)
(23860)
(22581)
(19531)
(19000)
(17463)
(16842)
(16572)
(15649)
(15495)
(15458)
(15340)
(14960)
(14797)
(14389)
(14217)
(12367)
(12089)
(11882)
(11388)
(11284)
(11069)
(10821)
(10761)
(9853)
(9822)
学科
(83502)
经济(83409)
管理(63676)
(61111)
(48148)
企业(48148)
方法(41446)
数学(37838)
数学方法(37371)
(24945)
(24097)
中国(21256)
(17882)
贸易(17877)
业经(17840)
(17473)
农业(17035)
地方(15257)
(15255)
(15107)
财务(15058)
财务管理(15028)
(14724)
企业财务(14251)
技术(13281)
环境(13159)
(12453)
(12370)
银行(12330)
(11673)
机构
学院(290295)
大学(288040)
(123333)
经济(121205)
管理(116666)
理学(102250)
理学院(101264)
管理学(99442)
管理学院(98932)
研究(94384)
中国(71461)
科学(57973)
(57820)
(56425)
(53496)
业大(46928)
(45804)
财经(45482)
中心(45245)
农业(42394)
研究所(42040)
(41759)
(41505)
经济学(38189)
北京(34975)
经济学院(34842)
(34623)
(34366)
财经大学(34154)
师范(33793)
基金
项目(208919)
科学(165436)
基金(154750)
研究(146984)
(137245)
国家(136150)
科学基金(117515)
社会(95846)
社会科(91239)
社会科学(91220)
基金项目(81959)
(80834)
自然(78492)
自然科(76617)
自然科学(76590)
自然科学基金(75268)
(68547)
教育(67951)
资助(63109)
编号(56758)
重点(47061)
(46651)
(44257)
(44015)
成果(43417)
创新(41267)
科研(41084)
国家社会(40869)
教育部(40024)
大学(39188)
期刊
(123292)
经济(123292)
研究(78708)
中国(49681)
学报(48068)
(46910)
(43406)
科学(43018)
管理(42985)
大学(36633)
学学(35107)
农业(32234)
技术(26325)
(24944)
金融(24944)
教育(23637)
业经(21658)
经济研究(21623)
财经(21528)
(18519)
(17343)
问题(16427)
(14324)
统计(14283)
技术经济(13900)
(13702)
商业(13601)
科技(13485)
(13475)
理论(12926)
共检索到408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珊   于法稳   代明慧  
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4—2021年的面板数据,将2015年化肥“零增长”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回归实证检验化肥“零增长”政策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水平的影响,进而分析此政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断点回归结果表明:化肥“零增长”政策可显著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同时对粮食产量和3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化肥“零增长”政策对粮食产量的促进效应源于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粮食主产区内高度集中且呈规模化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能够催生粮食增产的规模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化肥“零增长”政策冲击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和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均显著提升,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化肥施用强度显著降低。粮食主产区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同时,确保了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甚至提高,进而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由此表明,进一步实施化肥“零增长”政策,可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赢”,更好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华臣  孙瑞琪  张继武  
结合我国财政支农机制创新实践,深入分析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背景和理论逻辑,并借助这一准自然实验,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视角,评估财政支农机制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改善要素投入等方式实现,增产效果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设立分支机构能够有效提升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效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少安   唐琦  
本文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首先基于特征事实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且存在区域异质性。然后基于2013—2019年山东省县域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试点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而且进一步识别和验证试点政策在提高粮食产量时,通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发挥了中介效应,通过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发挥了调节效应。本文认为应继续提高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加快农业保险向收入险转变。同时,要持续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培养农民保险意识,发挥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曾靖  常春华  王雅鹏  
现时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在未来10~30年的时间里,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粮食需求量将大增。在我国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存在500亿公斤的缺口,由此形成粮食安全风险。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消除粮食安全风险的途径之一是增加粮食生产的化肥投入,而化肥投入有利有弊,如何趋利避害,使化肥投入能够持续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确保粮食安全是本文的研究要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君英  贺亚亚  
基于我国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变动趋势的分析,运用2006年~2017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化肥价格变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价格变动对粮食价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化肥价格影响下,农业生产服务、种子等农资价格对粮食价格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械化农具和农药价格对粮食价格不显著,"价补分离"政策对粮食价格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在化肥减量行动背景下,适度调控化肥价格,避免化肥价格上升挤占粮农利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种子业,继续实行"价补分离"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减少农民投入成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志海  王雅鹏  
运用来自我国2005~2010年1462个县(市)的面板数据,以反映城镇化本质特征的人口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两个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从全国和三大地带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县域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县域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中部、西部人口城镇化都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东部地区正向不显著;西部地区非农就业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东部、中部地区与其恰恰相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莉  张俊飚  童庆蒙  
“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莉  张俊飚  童庆蒙  
“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祖力  肖海峰  
化肥施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本文分析了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回归模型对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及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化肥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20,贡献率达56.81%,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甘黎黎  张宸宇  
当前,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化肥的施用一方面促进了粮食增产,另一方面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化肥价格、化肥投入量、粮食生产量的比较,发现化肥价格波动对粮食产量有负向影响。实施化肥价格政策,有利于引导企业和消费者通过改变行为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分析粮食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双重目标下实行化肥价格政策的必要性,对当前中国的化肥价格政策进行了述评,探寻了现有化肥价格政策存在的不足,并从政策目标、政策本身、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奇  詹贤达  王会  
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之间的冲突关系是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粮食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生产技术在调控二者关系中的根本性作用。其次,基于1979~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及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定量估计了反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粮食生产函数,发现种植面积、灾害情况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我国2020年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为了保障2020年的粮食安全,在现有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耕地施肥量需要达到407.8kg/hm~2,即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需要施肥346.6kg/hm~2,两者均高于环境安全阈值,即我国202...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骏骞  张星民  
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文章结合理论分析,利用2005-2019年1 482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将2005年实施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空间断点回归设计,识别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从整体上讲,奖励政策对农民增收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粮大县的经济发展并未从该政策中获益,但是该政策可以显著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动态分析显示,奖励政策对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在各年间波动较大。机制分析表明,奖励政策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性公共品供给和教育公共品供给来实现农民增收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有效性检验表明,该政策在整体上未能改善产粮大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文章结论表明,奖励政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但有关部门仍须对该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切实缓解产粮大县的财政收支压力,提高地方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鑫   杨兰品  
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举措,自贸试验区必然成为推动我国高水平开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自贸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DID方法识别了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环境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法检验了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对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且这一结果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自贸试验区对环境质量改善效应存在着“东强西弱中部不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以及随成长周期递增的时间异质性;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高水平贸易、要素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中介效应改善了环境质量。本研究为我国传统开放政策转型和高水平开放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童万民  潘焕学  
本文使用1999年1月至2015年1月的月度价格指数数据,基于VEC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化肥价格波动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化肥价格上涨将助推粮食价格上涨;而在长期内,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用肥需求的增加,化肥价格也将平稳上涨;粮食价格和化肥价格之间存在着循环波动关系。因此,当某一价格指数出现大幅上涨时,政府应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同时对化肥、粮食市场进行综合调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海星  周耀东  
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2004—2018年285个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增长率及分解指标,运用Tobit-DID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评估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对城市GTFP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但考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后,与城市GTFP增长率呈现显著负向关系,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开发区的污染企业数量和规模上升加剧了城市的污染排放,是制约城市GTFP增长提升的主要因素。受持续时间和核准面积的影响,开发区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门限效应。持续时间越长、核准面积越大,区内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越大。因此,应适当提高开发区环境入园门槛,建立污染企业淘汰机制,加快推进开发区绿色改造,以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