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67)
- 2023(3760)
- 2022(3049)
- 2021(2679)
- 2020(2193)
- 2019(4970)
- 2018(4924)
- 2017(9125)
- 2016(5182)
- 2015(5811)
- 2014(5996)
- 2013(6045)
- 2012(5756)
- 2011(5420)
- 2010(5196)
- 2009(4422)
- 2008(4177)
- 2007(3823)
- 2006(3355)
- 2005(3168)
- 学科
- 济(19966)
- 经济(19916)
- 管理(18744)
- 业(11800)
- 环境(10137)
- 企(9560)
- 企业(9560)
- 方法(8611)
- 数学(7710)
- 数学方法(7594)
- 学(7546)
- 财(5620)
- 制(5432)
- 和(5283)
- 划(5156)
- 中国(5073)
- 农(5008)
- 资源(4430)
- 规划(4019)
- 环境规划(3961)
- 生态(3810)
- 经济学(3798)
- 体(3686)
- 银(3345)
- 融(3344)
- 金融(3343)
- 银行(3324)
- 业经(3298)
- 行(3201)
- 农业(3141)
- 机构
- 大学(77502)
- 学院(74662)
- 济(30915)
- 经济(30323)
- 研究(28673)
- 管理(27428)
- 理学(23504)
- 理学院(23230)
- 管理学(22629)
- 管理学院(22492)
- 中国(21682)
- 科学(18315)
- 京(16795)
- 财(15192)
- 所(14788)
- 农(14121)
- 研究所(13475)
- 中心(13242)
- 业大(12642)
- 财经(11791)
- 农业(11050)
- 院(10982)
- 江(10979)
- 北京(10814)
- 经(10670)
- 经济学(9972)
- 范(9545)
- 师范(9417)
- 经济学院(8960)
- 省(8740)
- 基金
- 项目(53089)
- 科学(41204)
- 基金(39466)
- 研究(36562)
- 家(36023)
- 国家(35802)
- 科学基金(29581)
- 社会(23295)
- 社会科(22059)
- 社会科学(22055)
- 基金项目(20576)
- 自然(19801)
- 省(19482)
- 自然科(19266)
- 自然科学(19262)
- 自然科学基金(18893)
- 划(17666)
- 资助(15997)
- 教育(15720)
- 编号(13414)
- 重点(12486)
- 部(11895)
- 发(11583)
- 成果(10898)
- 科研(10874)
- 计划(10845)
- 制(10677)
- 创(10457)
- 国家社会(10243)
- 创新(10024)
共检索到113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敏晓
论文构建了化石能源减量对减污降碳贡献度的定量评估模型,根据2012年和2019年各行业煤炭和成品油消费以及大气排放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比2012年,2019年煤炭与交通用油用量的减少对SO_2、NO_x、颗粒物和CO_2的减排贡献分别约为54%、40%、16%和96%,表明化石能源减量在减污降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效存在继续下降空间、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空间收窄、CO_2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决定了化石能源减量为代表的源头治理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NO_x和颗粒物的源头治理(包括能源与非能源领域)存在较大政策施展空间。研究同时认为,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不同空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治理措施在不同用能领域应更加精准,并且建议制定减排措施时,要兼顾经济、社会方面的代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敏晓
论文构建了化石能源减量对减污降碳贡献度的定量评估模型,根据2012年和2019年各行业煤炭和成品油消费以及大气排放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比2012年,2019年煤炭与交通用油用量的减少对SO_2、NO_x、颗粒物和CO_2的减排贡献分别约为54%、40%、16%和96%,表明化石能源减量在减污降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效存在继续下降空间、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空间收窄、CO_2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决定了化石能源减量为代表的源头治理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NO_x和颗粒物的源头治理(包括能源与非能源领域)存在较大政策施展空间。研究同时认为,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不同空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治理措施在不同用能领域应更加精准,并且建议制定减排措施时,要兼顾经济、社会方面的代价。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戈 张月池 苗壮
精准推进绿色偏向技术进步,是聚焦节能降碳减污目标、实现我国工业部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能源与CO_2、VOC_S、NO_X要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结合非角度、非径向的BAM-DEA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解模型,科学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际工业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要素贡献,识别绿色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进一步探究环境要素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绿色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但促进作用力正渐趋弱化,其中劳动、能源与环境要素对工业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贡献显著。从偏向类型上看,投入要素和环境要素在技术进步中分别属于资本与劳动节约型、NO_X与CO_2减排型偏向技术进步。此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资本深化与能源结构优化对我国工业环境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促增效应显著。本文为精准测度不同能源与环境要素的绿色偏向技术进步水平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为寻求我国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舒翔 黄章树
能源对于GDP贡献度测算问题,是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这一焦点的微观反映,同时也是绿色经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经典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引入能源变量,扩展C-D函数,采用Solow生产函数法对改进后的C-D函数进行分解,并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是有效的。
关键词:
改进C-D函数 贡献度 绿色经济 能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乔列成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受范围经济的启发,本文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造一种新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2006—2018年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年均增长2.6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更加明显,2012—2018年间,年均增长4.41%。在生态优先、降碳优先和能源革命3种情形下,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提升空间可达到29%~43%。本文为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田震
【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1)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22.35%。(2)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巴山
本文以2005年北京市外商投资联合年检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合理建立统计学模型,尝试选取科学有效的考察指标,衡量不同外商投资结构对本地的贡献优劣。文中通过实例说明直观上有意义的指标,在具体问题中,本质上却不一定具有区分度,并结合案例分析,对投资贡献度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闫坤 唐丹彤 甘天琦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农业源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建一种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对1998-2021年联合减排情况下全国层面、九大农区及省级层面的农业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全国层面,联合减排情况下农业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小于单独减排下的相应成本,存在正向的减污效应与降碳效应,且二者呈现较好的协同趋势。在九大农区,除青藏高原区与黄淮海平原区外,其余农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较好;华南区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相对更低,具备更大的减污降碳潜力。省级层面,各省份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差异明显,减污与降碳效应均随环境规制的加强不断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农业减污降碳效应的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科学评估农业减污降碳潜力和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案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国富 李妍 刘晓丹
基于广义的低碳经济视角,将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筛选高技术制造业的标准之一,在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基础上,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技术对天津市各产业部门在消耗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一次源等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研究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最终需求变动各自的影响,并据此测算了高技术制造业对这些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研究发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仪器仪表制造业对减排的贡献相对较小,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在显著增加,化学产品加工业对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有所增加。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国富 李妍 刘晓丹
基于广义的低碳经济视角,将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筛选高技术制造业的标准之一,在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基础上,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技术对天津市各产业部门在消耗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一次源等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研究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最终需求变动各自的影响,并据此测算了高技术制造业对这些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研究发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仪器仪表制造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高鹏 左鹏飞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共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在既定的碳排放空间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模型,基于泰尔指数,以GDP和人口为权重剖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除贵州碳排放福利绩效总体呈增长趋势外,其余省份都呈下降趋势。总体视角下以GDP和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都呈扩大趋势;三大区域视角下以GDP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以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在中部地区呈缩小趋势。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如何实现中国的碳强度目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2011—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趋势,然后分9个组合情景评估了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主要结论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情景中,如果"大幅调整"能源结构,那么在2020年可使碳强度相对2005年下降19%,该情景中的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最大,将达到42.3%—47.6%;即使保守估计,在经济低速增长情景中,若仅实现了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目标,那么碳强度将下降15.6%,优化能源结构的贡献潜力也会达到34.6%—38.9%。
关键词:
能源结构 碳强度目标 碳排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冉茂盛 唐潇
本文以条件在险价值方法为基础,运用状态变量模拟风险的时变性,运用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银行、保险、证券这三类上市的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整体贡献度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银行类金融机构系统风险贡献度最高,保险机构处于中间水平,证券类机构系统风险程度最低,同时金融危机过后整体系统风险的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银行、保险、证券类金融机构对于状态变量的敏感程度差异较大,其中股票波动率和房地产收益率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为识别系统重要性程度高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汉华 王亚宁
【目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4—2020年2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减污降碳的直接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1)环境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赢,具体而言,该制度使得试点城市污染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样本均值分别降低了25.5%和19.2%。(2)环境信息公开的降碳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强环境规制城市更为明显,且该效应随碳排放的水平提高呈边际递减趋势。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效应对不同城市则显现出相对普遍和稳定的特征。(3)绿色技术创新、政府财政支持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结论】本文准确识别了环境信息公开助力城市减污降碳的关键作用,为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强化协同减排行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深度与广度,设计特色鲜明、精准有效的治理路径,打好减污降碳政策“组合拳”,为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运用泰尔指数法,在八区域分区方式下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总差异进行测度,并比较八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将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城镇人口为权重的两种泰尔指数进行比较,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而以城镇居民收入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更能揭示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以人口为权重则部分掩盖了这种差异;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其贡献率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