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96)
- 2023(8996)
- 2022(7036)
- 2021(6210)
- 2020(5080)
- 2019(10974)
- 2018(10788)
- 2017(20147)
- 2016(11407)
- 2015(12270)
- 2014(12123)
- 2013(11530)
- 2012(10163)
- 2011(8842)
- 2010(8662)
- 2009(7785)
- 2008(7956)
- 2007(6966)
- 2006(5967)
- 2005(5334)
- 学科
- 济(41491)
- 经济(41445)
- 管理(34082)
- 业(33927)
- 企(26933)
- 企业(26933)
- 方法(16409)
- 财(14580)
- 数学(14347)
- 数学方法(14221)
- 农(14198)
- 中国(13021)
- 业经(11140)
- 学(10698)
- 务(10547)
- 财务(10531)
- 财务管理(10517)
- 企业财务(10031)
- 农业(9699)
- 制(8729)
- 贸(8552)
- 贸易(8547)
- 易(8336)
- 地方(7672)
- 银(7090)
- 银行(7035)
- 产业(6853)
- 技术(6835)
- 环境(6527)
- 体(6498)
- 机构
- 学院(157271)
- 大学(156391)
- 济(60389)
- 经济(59263)
- 研究(56475)
- 管理(56221)
- 理学(49238)
- 理学院(48641)
- 管理学(47633)
- 管理学院(47397)
- 中国(41654)
- 农(40765)
- 科学(39273)
- 京(33255)
- 农业(32682)
- 业大(32052)
- 所(30878)
- 研究所(28453)
- 财(27423)
- 中心(25305)
- 江(23302)
- 财经(22096)
- 农业大学(21676)
- 北京(20282)
- 经(20195)
- 院(20138)
- 省(19571)
- 科学院(18628)
- 范(18628)
- 经济学(18480)
- 基金
- 项目(114198)
- 科学(88078)
- 基金(83488)
- 家(77598)
- 国家(76973)
- 研究(73586)
- 科学基金(63943)
- 社会(47868)
- 社会科(45381)
- 社会科学(45368)
- 省(45301)
- 基金项目(44910)
- 自然(44279)
- 自然科(43295)
- 自然科学(43275)
- 自然科学基金(42528)
- 划(38671)
- 教育(32789)
- 资助(32428)
- 编号(27228)
- 重点(26586)
- 发(24441)
- 计划(24414)
- 创(23848)
- 部(23845)
- 科研(22758)
- 创新(22447)
- 业(22080)
- 科技(22043)
- 成果(20718)
共检索到223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帅 宁芳芳 黄收兵 王璞 廖树华
为进一步明确化控处理时期对玉米冠层、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2017和2018年在吉林省西部开展2年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富民985’,2年均喷施乙烯利类型的化控试剂;其中2017年种植密度为7万和9万株/hm~2,在8和10叶期(T(8+10))、8和16叶期(T(8+16))分别进行化控处理;2018年在8叶期(T(8))、8和16叶期(T(8+16))、16叶期(T(16))分别进行化控处理,种植密度为6和9万株/hm~2。结果表明:1)玉米增密后,倒伏率增加;化控处理可缩短植株节间长,降低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倒伏率,其中T(8+16)处理最为显著;2)化控处理后穗位以上叶片叶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其中T(8+16)处理能够降低15%以上,从而提高透光率,利于下层叶片进行光合作用;3)化控处理增加玉米根系投影面积和最大扩展宽度,降低顶部夹角,使根系更加平展,增强抗倒伏能力,其中T(8+16)处理效果较为理想;4)T(8+16)处理能增加玉米产量,其中2017年T(8+16)处理与CK相比增加6.5%的产量。所以在玉米群体结构建成的8~9和15~16叶期,运用乙烯利类型化控试剂2次,能够改善穗上群体结构,增强茎秆和根系的抗倒伏能力,维持后期群体结构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化控 倒伏 冠层 根系形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飞飞 张善平 邵立杰 李耕 陈晓璐 刘鹏 赵秉强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斌
【目的】探明夏玉米不同土层根系对花后植株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为生产中塑造高产高效根群结构,提高籽粒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采用土柱栽培方式,设置3个处理(不断根处理:CK,地下40 cm处断根:T-40,地下80 cm处断根:T-80),于开花期进行断根,研究不同土层根系对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结果】0—40 cm土层根系对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量影响最大,切断40 cm以下土层根系后植株吸收氮素能力显著降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库的转运量增加。花后40 cm以下土层根系对叶片保绿性和光合性能影响显著,切断深层根系后玉米单株叶面积...
关键词:
夏玉米 根系 光合 氮素积累与转运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翟立超 崔永增 董志强 崔英淑 张经廷 贾秀领
为明确灌水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本地区多年来参考作物平均需水量(ET0)为基础,于2020,2021年在旱棚条件下设置T1(60%ET0)、T2(80%ET0)、T3(100%ET0)、T4(120%ET0)、T5(140%ET0)、T6(160%ET0)、T7(180%ET0)、T8(200%ET0)共计8种灌水处理,分析了灌水对玉米产量及构成、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玉米产量及构成、穗长、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自由水含量、株高、穗位、穗高系数、光合势及结实率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产量和穗粒数随着灌水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叶片和穗轴中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下降趋势。高水处理(T5~T8)下VT与R6期玉米叶片的叶绿素、水势变化率较小,处理间株高、穗位高无显著差异,穗高系数稳定。与T3相比,灌水量减少20%和40%可引起产量显著下降,而增加同比例灌水,玉米产量变化低于减少灌水后的产量降低值,该条件下的结实率变化与产量变化一致,而供水效率随着灌水的增加而降低,灌水量超过T6处理的供水效率下降超过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开花期水势及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其他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玉米可通过灌水改善穗部性状、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植株发育理化性状等实现产量提升,在本区域生育期平均需水量基础上增加灌水40%~60%可实现产量和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水量 产量 理化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贾秀领 姚海坡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明确其高产的植株生长特点,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密度×灌溉施肥方式×收获期三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密度条件下微喷灌和管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节水技术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该模式少量多次的灌水施肥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产量较管灌2年平均高3.4%6.5%,并且收获期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明显;该模式较高的产量主要来自花后的光合物质积累量,而其生育后期茎叶物质运转率明显低于管灌。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
关键词:
夏玉米 微喷灌 管灌 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立 欧阳西荣
对北方地区引进的40个普通玉米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及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产量水平的品种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的差异.玉米品种单株产量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关系显著,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显著性最高,穗长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也达显著水平.高产玉米品种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生育期稍长,植株繁茂性较好,抗旱性较强.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植株性状 回归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倩 张明才 刘明 谭伟明 肖佳雷 来永才 李召虎 段留生
氮肥过量使用导致玉米倒伏,限制了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而作物化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玉米倒伏,但有关寒地春玉米氮肥与化控技术互作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不同氮肥水平下于玉米拔节初期(七片展开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30%己·乙水剂,研究寒地春玉米氮肥与调节剂的互作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增高,茎叶夹角和基部第3节间长度增大,节间氮积累量增加,而叶面积指数(LAI)、节间直径、碳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但节间碳氮比和抗折力随施氮量增加有下降趋势。中氮水平(180kg/hm2)改善了玉米冠层结构,促进了产量提高。30%己·乙水剂处理...
关键词:
春玉米 氮肥 化控 产量 抗倒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隋凯强 赵龙刚 刘树堂 皇甫呈惠 林少雯 陈晶培
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分析了各处理的根系形态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并对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及模型建立预测。结果表明,W_3N_2C_2处理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都是最大,分别是W0N0C0的2. 89,2. 41,2. 68倍,且都呈显著性差异。W_3N_2C_2处理的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质量等指标分别是W_0N_0C_0的1. 31,1. 19,1. 22,1. 62倍,各产量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灌溉量,其次是施碳量,施氮量最小。W_3N_2C_2相比W_0N_0C_0产量提高了72. 39%,当氮、有机肥分别处于N_2、C_2水平时,灌水能使玉米产量提高19. 78%~48. 46%,在灌水量、有机肥处于W_2、C_2水平时,施氮能使玉米产量提高6. 59%~15. 68%,在灌溉量、氮肥分别处于W_2、N_2水平时,施有机肥能使产量提高4. 99%~9. 67%。有机肥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改良土壤条件,在低水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及氮肥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以达到减少水肥浪费、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研究表明,在缺水条件下合适的水肥配比利于作物生长,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产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为Y=6 723. 94+1 589. 98X_1+470. 79X_2+182. 50X_3-194. 23X_1~2-74. 70X_2~2-78. 66X_3~2+42. 12X_1X_2+98. 28X_1X_3+89. 39X_2X_3,在相对含水量70%,施氮量225 kg/hm~2、施碳量2 700 kg/hm~2时,得到最大产量,为12 393. 69 kg/hm2。
关键词:
水肥耦合 玉米 根系形态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存德 程岩
以棕壤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了容重对玉米根、茎、叶、种子中N、P、K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设计容重增加,在相同生育期同一玉米生理部位同一元素的积累下降,除根、茎中K含量随生育期先下降后上升外,其它元素含量在玉米生育期都下降。试验土样在设计容重小于1.3 g·cm-3时,容重对各项指标影响差异较小。各种元素在玉米不同生理部位随生育期变化有相对滞后现象,所以,对不同肥料的田间管理应该在作物相应生育期提前进行。
关键词:
容重 玉米 植株 养分吸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烈 戴俊英 刘江 任大明 金忠华 顾宜晴 丁秀华
有效生物群(EM)处理促进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使苗期与孕穗期的植株高于对照,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也不所增加;从根系活力和植株代谢能力来看,EM 处理具有刺激生长,促进发育,协调生理机能的作用。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玉米 代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刚 刘启 肖亮
本文测试了S-诱抗素叶面喷施处理后玉米植株在高温干旱协迫下水分消耗等项目,结果表明:S-诱抗素处理可以缩小气孔导度,减少叶片蒸腾速率,提高了玉米植株的保水能力,减少了水分消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代杰 郑子成 张锡洲 李廷轩 王永东
【目的】明确成熟期玉米冠层截留降雨的能力。【方法】以研究区域实际降雨强度为基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对成熟期玉米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冠层截留率平均为7.5%,茎秆流率平均为28.8%,穿透雨率平均为63.7%;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与雨强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和茎秆流量与叶面积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线关系,而穿透雨量与叶面积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雨强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效应不尽一致;玉米冠层和茎秆可以引导一部分冠上雨量,减少直接到达地表降雨的数量,从而影响径流;本研究中建立的雨强和叶面积与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之间简洁、实用模...
关键词:
玉米 雨强 降雨再分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佟倩 纪薇薇 沈洋 王紫 张秀双 魏晓敏
【目的】探讨硅对外源镉、锌复合污染条件下玉米植株体内镉、锌含量及土壤中不同形态锌、镉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施用不同水平硅、锌、镉,其中硅的施用水平分别为0,4mg/kg,锌施用水平分别为0,300,700mg/kg,镉施用水平分别为0,3,10mg/kg,进行完全组合试验设计,共计18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于玉米种植后60d时取样,测定镉锌复合污染条件下玉米根、茎叶中镉、锌含量以及土壤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锌、镉含量。【结果】在单一镉处理条件下,随着镉含量的增加,玉米根和茎叶中镉含量显著增加,加入硅能显著降低玉米幼苗...
关键词:
硅 镉 锌 复合污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震 吕新月 王佳慧 梁效贵 赵雪 周顺利
为探究春玉米花后营养器官氮再分配及氮素利用特性对不同生育时期补充灌溉的响应,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吐丝后15 d 4个关键时期的灌水处理及不灌水对照,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生育前期灌水能够显著增加吐丝期叶片氮浓度和积累量,但茎秆中氮素增加相对不明显。大口期和吐丝期灌水显著促进了叶片和茎秆中氮素的再利用,叶片氮素再利用率达到34%~59%。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籽粒氮积累量,但籽粒氮含量下降了3.6%~25.4%。各时期补充灌水有效改善了春玉米的氮利用特性,2年中受粉正常年份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2.8%~11.2%,29....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美微 李川 张盼盼 牛军 郭涵潇 何佳雯 刘京宝 乔江方
为探讨错株种植方式改善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实现增产的作用机制,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 500(D_1)、82 500(D_2)和90 000(D_3)株/hm~2 3个密度水平,常规对株(CK)和错株(S)种植2种方式,测定错株密植夏玉米群体冠层叶面积指数(LAI)、无截获散射(DIFN)、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水平和错株种植均对夏玉米冠层特性和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提高密植水平虽然显著增加了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了无截获散射;但对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产生了不利影响,以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降幅最大。说明过高的密植水平不利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错株种植方式可有效削弱密植群体冠层叶片相互遮蔽的弊端。与对株(CK)种植相比,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冠层叶面积指数,降低冠层无截获散射,优化了群体冠层结构,且对82 500株/hm~2密植水平调控效果最优。同时,错株种植缓解了高密植水平对植株穗位叶的不利影响,提高了D_2和D_3密植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F_v/F_o)和SPAD。夏玉米在82 500和90 000株/hm~2的密植水平下分别增产18.89%和8.12%,但过高密植水平90 000株/hm~2显著降低了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且使秃尖延长。与CK相比,S可使各密植水平夏玉米千粒重提高6.72%~11.94%,增加82 500和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的收获穗数,使夏玉米增产10.23%~14.08%。在各密植水平和种植方式中,以82 500株/hm~2密植,错株种植方式下产量最高,2年较对照平均增产30.03%。因此,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在82 500株/hm~2密植水平下采用错株种植方式可以显著优化群体冠层结构,提高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是实现夏玉米密植增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潮海 梅沛沛 王群 郝四平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各处理上层(0~20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cm、40~60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的积累量均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和转移率大小也受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别是各个时期N、P、K在玉米生长中心中分配的比例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层...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养分 吸收 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