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1)
2023(10237)
2022(8615)
2021(7647)
2020(6058)
2019(13490)
2018(13018)
2017(23973)
2016(13266)
2015(14216)
2014(13782)
2013(13692)
2012(12976)
2011(12042)
2010(12024)
2009(10859)
2008(10524)
2007(9327)
2006(8392)
2005(7672)
作者
(43000)
(35855)
(35839)
(33429)
(22692)
(17571)
(15895)
(14111)
(13698)
(12618)
(12303)
(11767)
(11679)
(11302)
(11262)
(11149)
(10893)
(10690)
(10343)
(10158)
(9340)
(8896)
(8884)
(8315)
(8185)
(8034)
(7995)
(7927)
(7432)
(7192)
学科
(59166)
经济(59105)
(34098)
管理(32858)
(24083)
企业(24083)
方法(19812)
中国(19439)
地方(18859)
(18253)
数学(17537)
数学方法(17414)
业经(14174)
农业(13018)
(12498)
(12096)
贸易(12086)
(11674)
(11373)
地方经济(10680)
(10573)
环境(10544)
(10247)
金融(10246)
(10242)
银行(10194)
(9909)
技术(9765)
(9493)
产业(8138)
机构
学院(191167)
大学(188647)
(78431)
经济(76977)
研究(74886)
管理(66828)
理学(57597)
理学院(56777)
管理学(55656)
管理学院(55331)
中国(54649)
科学(50080)
(48434)
(41035)
(40784)
农业(38459)
研究所(37479)
业大(36433)
(33159)
中心(32962)
(29165)
(26445)
财经(26167)
(26109)
北京(25824)
(25046)
科学院(24698)
农业大学(24625)
师范(24588)
经济学(23976)
基金
项目(132675)
科学(102844)
基金(95173)
研究(88529)
(87425)
国家(86661)
科学基金(71851)
社会(56983)
(54158)
社会科(54093)
社会科学(54081)
基金项目(50483)
自然(48303)
自然科(47195)
自然科学(47173)
自然科学基金(46342)
(45877)
教育(39130)
资助(38069)
(35164)
编号(33102)
重点(30853)
(28315)
计划(27785)
(27569)
发展(26902)
创新(26626)
(26482)
科研(25925)
(25533)
期刊
(89210)
经济(89210)
研究(54653)
(45611)
中国(42222)
学报(41859)
科学(35103)
农业(31041)
大学(29645)
学学(28602)
管理(24689)
(23002)
(19149)
金融(19149)
教育(18047)
业经(16798)
(16491)
经济研究(15262)
技术(14768)
财经(12474)
业大(12247)
问题(11931)
(10969)
科技(10926)
(10773)
农业大学(10666)
商业(9803)
(9283)
技术经济(9203)
资源(8934)
共检索到290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国芬  井金学  王美南  王阳  
 采用3个pH值缓冲液,4个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及6个时间处理,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诱变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缓冲液pH值为7.0时,经0.03mol/LEMS溶液处理6~8min,小麦条锈菌条中27号小种夏孢子的死亡率达83.6%~85.8%,符合微生物诱变经验指数最佳诱变剂量的选择标准。不同毒性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对EMS的敏感性不同,且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毒性较弱小种的生活能力及抗逆能力明显强于毒性较强的小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宏鹏  张河山  杜冬冬  赵赛  闫红飞  孟庆芳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旨在探索小麦叶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适宜载体及温度,并为小麦叶锈菌的孢子萌发阶段RNA转录组分析提供优良的试验材料。采用高湿度黑暗培养法,以新鲜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FHJT的夏孢子为供试材料,测试不同载体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所测最适温度20℃下,以6种不同材料为培养载体,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芽管生长率和芽管生长长度均有显著差异,在无纺布上的夏孢子的芽管长度最长达到465.85μm,微孔滤膜上的夏孢子芽管伸长速度最快,而在这6种材料上夏孢子12 h的萌发率基本相同。微孔滤膜更利于萌发孢子的收集,因此,微孔滤膜是最适宜的萌发载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秋燕  王国芬  徐智斌  王美南  王阳  井金学  
以化学诱变剂EM S处理小麦条锈菌CY 17和CY 31的夏孢子诱发其毒性突变,用抗条锈Y r近等基因系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4个CY 17和1个CY 31的突变菌株,各筛选品种上的病菌突变频率明显不同,突变率在2.14×1-0 6~3.68×1-0 5。对突变菌株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CY 17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12发生了毒性突变,且CY 17和CY 31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5,Y r10,Y r15和Y r24等4个抗病基因表现无毒性。研究证实毒性突变是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灿  徐庆国  李海林  彭波  伍旭东  
以不同浓度的化学诱变剂EMS,NaN3及MNU处理3个不同水稻品种的种子,对水稻秧苗期和齐穗期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诱变剂处理后水稻的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因品种与诱变浓度而异.诱变处理后水稻的生理抗性降低,表现为叶片中SOD活性下降,MDA含量随诱变剂处理的浓度升高而增加.秧苗期、齐穗期的SOD活性与MDA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即SOD活性高的处理MDA含量相对较低.同时,试验证明诱变后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方面的代谢特性差异较大.与杂交稻恢复系品种相比,诱变处理后常规稻的生理抗性减弱较明显.水稻在生理方面的这些变化情况可能是由于不同品种的遗传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宏宇  李菁菁  祁高富  喻子牛  赵秀云  
对1株产蛋白酶的枯草芽胞杆菌(Z5)进行化学诱变,筛选得到1株产较高酶活性、大分子质量蛋白酶的菌株。检测该蛋白酶对底物明胶的分解能力,发现该蛋白酶的分子质量约为100 ku,还原剂巯基乙醇对其活性的影响较大。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处理该蛋白酶后,用茚三酮法测定酶活性,发现该蛋白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6,最适温度为50℃,并且该蛋白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70℃处理10 min仍能保留50%左右的酶活性。由于此蛋白酶在分子质量及最适pH方面均不同于已报道过的枯草芽胞杆菌蛋白酶,推测其为一种新型的蛋白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志锋  杨文香  刘大群  
为获得60Coγ射线与EMS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的复合诱变体系,研究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应用60Coγ射线进行辐照并用EMS溶液进行处理,对小麦的发芽率、三叶期、致死率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的诱变剂量对小麦近等基因的发芽率影响不显著。所用处理中到达三叶期的时间基本相同,但三叶期到四叶期的时间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辐照剂量达到或大于0.15 kGy时,致死率显著增加。在EMS浓度为0.4%,60Coγ射线辐照剂量为0.15 kGy时,得到了3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的突变体所得最佳诱变组合为EMS浓度为0.4%,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15 kGy。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永亮  宋同明  
简述了化学诱变的发展简史。系统介绍了玉米化学诱变的特点,处理方法和效果,详细分析了玉米化学诱发突变在解决某些基本生物学问题中的价值和育种领域里的可能应用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霞  梁燕  李翠  秦蕾  李云洲  
化学诱变因其点突变比例和突变频率高、特异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诱发育种。近年来,用此方法获得的突变材料,成为基因组学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进而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化学诱变的特点与发展历史,总结分析了诱变材料、诱变剂种类以及诱变方法如浓度、时间、温度等对诱变效率的影响,综述了化学诱变技术在国内外蔬菜育种研究中的进展及成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高磊  王晓杰  刘丹  邓麟  刘新颖  汤春蕾  赵杰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克隆受条锈菌诱导的小麦OZR,研究其在小麦抗条锈病防御反应及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电子克隆及RT-PCR方法,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水源11中分离出1个编码OZR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对cDNA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外源激素处理以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获得小麦OZR,命名为TaOZR。其ORF长240 bp,编码79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理论分子量8.67 kD,等电点9.34;具有信号肽和跨膜区,可能为分泌蛋白;与水稻OZR相似性达76%;TaOZR受条锈菌诱导后在亲和互作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如佳  王阳  王美南  井金学  李振岐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可裂膜承载压力为1 100 Psi时进行轰击转化,所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36.09%。进一步将转化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进行扩繁,在筛选品种上筛选,将筛选到的突变体在其上继代培养4代,获得了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M-2、MM-3。MM-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M-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中存  彭清才  田纪春  
以黔麦 7号和辐 6 3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小麦幼苗白粉病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感病品种辐 6 3在 6℃就可被侵染 ,但不能扩展 ,适宜温度为 14~ 2 2℃ ,最适为18℃左右 ,感病品种辐 6 3在任何湿度下 ,白粉病都可完成侵染 ,但随着湿度的升高 ,发病率增高 ;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 ,感病品种的白粉病始发期、盛发期变短 ,发病率升高 ,但变化不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大 ,且中低氮下 ,变化基本一致 ,随着光线强度的减弱 ,小麦幼苗白粉病的始 /感发期变短 ,发病率升高 ,但变化不大。两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抗病品种黔麦 7号在任何条件下都表现出了对白粉病的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广荣  张子学  张从宇  胡能兵  隋益虎  李杰勤  
【目的】以蝴蝶兰试管苗叶片为材料诱导多倍体。【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蝴蝶兰试管苗离体叶片进行诱变处理,考察不同处理时间类原球茎形成及苗再生的效应,比较二倍体和多倍体试管苗的形态特征、叶片下表皮组织细胞结构特征,并对多倍体根尖细胞染色体数进行鉴定。【结论】秋水仙素对蝴蝶兰离体叶片类原球茎的形成及其再生苗产生较大影响,较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时间较长,形成类原球茎的叶片比率及再生苗数减少明显,但多倍体形成的比率相对较高。多倍体苗叶片表面粗糙、叶片厚实、植株较矮,生根数少而粗短。叶片下表皮组织细胞、气孔结构与二倍体差异大,细胞核明显较大,染色体加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申晓慧  
为了研究诱变处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及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紫花苜蓿Wega7F种子为供试材料,经~(60)Co-γ和甲基磺酸乙酯(EMS)两种诱变处理后,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植株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对苜蓿萌发率、发芽指数、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低剂量(150Gy)提高了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生长,高剂量(300和450Gy)抑制萌发率和幼苗生长。EMS处理均抑制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在低剂量条件下,~(60)Co-γ射线处理对株高有促进作用,高剂量会抑制植株生长;EMS处理则抑制苜蓿株高生长。两种诱变处理均促进苜蓿分枝,且低剂量处理下均有利于提高苜蓿单株鲜草产量。在~(60)Co-γ辐射和0.4%EMS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提高,其他处理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诱变提高了苜蓿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表现为POD>CAT>SOD。本研究结果表明,150Gy ~(60)Co-γ对苜蓿产量及株高影响显著,为苜蓿生产应用提供了一定利用价值;EMS处理更有利于增强苜蓿分枝能力,有利于苜蓿在观赏方面的提高及改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天祥  孔秀英  周荣华  高双成  贾继增  
【目的】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准备基础材料。【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处理小麦品种偃展4110种子,将获得的M2代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与农艺性状鉴定,部分M3材料播种家系进行验证。【结果】对M2代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率约为6.6%;获得了幼苗、叶、茎、穗及成熟期等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体和突变体,变异类型丰富,特别是发现了自然突变中少见的变异类型,如株高在10-15cm左右的特矮变异类型。【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两个偃展4110EMS突变群体较为理想,可望有效地被用于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保通  康振生  李高宝  李强  王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