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4)
2023(8621)
2022(7167)
2021(6688)
2020(5610)
2019(12488)
2018(12524)
2017(22799)
2016(12447)
2015(13594)
2014(12974)
2013(12649)
2012(11832)
2011(10761)
2010(10855)
2009(10212)
2008(10393)
2007(9737)
2006(8467)
2005(7698)
作者
(37345)
(31078)
(31013)
(29113)
(19910)
(14993)
(13829)
(11833)
(11730)
(11141)
(10773)
(10425)
(10252)
(9998)
(9962)
(9572)
(9203)
(9161)
(8979)
(8978)
(7767)
(7674)
(7650)
(7270)
(7194)
(7031)
(6845)
(6774)
(6437)
(6237)
学科
(44121)
经济(44059)
管理(40352)
(38005)
(33635)
企业(33635)
方法(17930)
数学(14282)
(14099)
数学方法(14065)
中国(13842)
技术(13807)
(13301)
(12965)
(12054)
银行(12024)
(11600)
(11267)
金融(11265)
业经(10937)
(10299)
理论(10020)
技术管理(9845)
(9051)
(8697)
财务(8681)
财务管理(8646)
企业财务(8344)
地方(7796)
体制(7760)
机构
大学(177154)
学院(174049)
(67312)
经济(65798)
研究(63744)
管理(61777)
理学(52003)
理学院(51358)
管理学(50388)
管理学院(50056)
中国(49072)
科学(40510)
(37988)
(35382)
(33439)
(31781)
研究所(30374)
中心(28708)
(28096)
财经(27309)
业大(26229)
农业(25236)
(24843)
北京(23721)
(23345)
(23213)
师范(23002)
(22651)
经济学(21149)
(20806)
基金
项目(115373)
科学(90463)
基金(83411)
研究(81907)
(75486)
国家(74846)
科学基金(62688)
社会(51723)
社会科(49021)
社会科学(49003)
(45405)
基金项目(43064)
自然(40911)
自然科(40044)
自然科学(40025)
自然科学基金(39361)
(39139)
教育(37807)
资助(33432)
编号(31255)
成果(27313)
重点(27039)
(26884)
创新(25352)
(25161)
(24398)
课题(23469)
计划(22377)
(22368)
科研(22230)
期刊
(75341)
经济(75341)
研究(55001)
中国(39928)
学报(34457)
(29776)
科学(28949)
(28358)
管理(25949)
大学(25312)
学学(23765)
教育(22966)
(20359)
金融(20359)
农业(18733)
财经(15207)
技术(14339)
(13159)
经济研究(12742)
业经(10925)
(10850)
科技(9782)
问题(9581)
图书(9528)
(9505)
业大(8352)
技术经济(8222)
(8166)
(7927)
论坛(7927)
共检索到273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仙芝  刘海军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新业态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其起支撑作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则是基础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新动力。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新基建发展,但与此同时,曾在平台经济等新样态遭遇的监管困惑再次复现,鼓励创新与化解风险相互调适,新基建监管必然呈现过渡性特征。从我国监管制度的演进规律看,针对不同对象监管方式不断变革,但监管主体的同一性、监管框架的延续性相对稳定。新基建监管也应秉持开放性态度,继承和创新包容审慎监管,着力构建主体权责明确、对象识别精准、方法敏捷智能、效能评估高效的监管框架体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璟怡  翟玮  
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推出,国际金融监管界逐渐确立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理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情况,研究了我国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关注点,而后在借鉴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彭刚  苗永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超  黄英君  
在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随着宏观审慎监管从理念演绎到监管实施的推进,中国金融领域的跨组织、跨市场和跨境整合不断变革与融合,传统保险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其监管指标框架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文章在对我国保险监管目标深入研判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相关经验数据,运用熵权法编制中国保险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指数。文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构建我国以系统性风险治理为对象的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总体上应涵盖政府监管层面、企业内控层面以及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层面在内的"三个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超  黄英君  
在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随着宏观审慎监管从理念演绎到监管实施的推进,中国金融领域的跨组织、跨市场和跨境整合不断变革与融合,传统保险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其监管指标框架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文章在对我国保险监管目标深入研判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相关经验数据,运用熵权法编制中国保险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指数。文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构建我国以系统性风险治理为对象的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总体上应涵盖政府监管层面、企业内控层面以及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层面在内的"三个层面的治理",最终实现总体审慎方法与个体审慎方法相结合的"两种方法的融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实际上,从金融监管诞生伊始,着眼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侧重单体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桂浪   潘文富  
文章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监管框架。结果发现,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微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权属不明确、政务数据评估难度大、政务数据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微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一维度微观审慎监管建议是明确政务数据权属、开发评估政务数据价值方法、建立政务数据质量标准等。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宏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的安全隐患较大、政务数据缺乏法律体系规范、政务数据缺乏系统的监管,宏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二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建议是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政务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务数据的系统监管体系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尹继志  
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从建立宏观审慎框架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着手,并注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开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佳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丹尼尔·塔鲁洛  罗平  林楠  
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设定差异化的监管目标,逐步取代以往"一刀切"的银行监管方法,这是完善监管框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此轮金融危机已经彻底重新定义了审慎监管的目标和范围。对于银行稳定性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必将推进银行法规和金融监管两个领域的改革。这种有益的转变对于审慎监管意义重大。首先,审慎监管必须处理好对于金融稳定的威胁,无论威胁是否来源于传统银行。因此,我们需要去拓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课题组  
1988年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Ⅰ")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三个核心要素,即资本、风险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巴塞尔Ⅰ过于简单、缺乏风险敏感性等缺陷逐渐暴露。为此,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修订巴塞尔Ⅰ,并于2006年发布了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巴塞尔Ⅱ的核心变化是引入了更具风险敏感性的风险加权资产方法,但仍沿用了巴塞尔Ⅰ的资本定义。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欧美大型银行过于复杂的资本工具严重弱化了银行实际损失吸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董微微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向传统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异质性特征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框架,为决策层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海山  胡锡亮  吴恒煜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使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则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诠释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按概率分布研究方法、未定权益分析法、流动性不足、金融网络、宏观金融与压力测试六种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子及演变模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及时有效地发现、测度与管理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德旭  钟震  
本文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入手,全面分析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在借鉴危机后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本设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