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4)
2023(8635)
2022(7497)
2021(7228)
2020(6485)
2019(14919)
2018(15149)
2017(30583)
2016(16758)
2015(18923)
2014(19255)
2013(19045)
2012(17590)
2011(15944)
2010(16590)
2009(15597)
2008(15584)
2007(13962)
2006(12440)
2005(11314)
作者
(50426)
(42092)
(41666)
(39843)
(26684)
(20122)
(19092)
(16340)
(15659)
(15401)
(14190)
(14180)
(13578)
(13553)
(13250)
(12896)
(12309)
(12259)
(12257)
(11967)
(10611)
(10424)
(10351)
(9647)
(9558)
(9511)
(9337)
(9173)
(8641)
(8289)
学科
(68675)
经济(68602)
(50089)
管理(49310)
(40686)
企业(40686)
方法(36410)
数学(32660)
数学方法(32065)
中国(20544)
(19229)
(18137)
(15290)
(14597)
(13377)
贸易(13367)
业经(13053)
(13026)
(12862)
银行(12834)
(12747)
财务(12701)
财务管理(12676)
(12276)
企业财务(12118)
理论(12028)
农业(11972)
(11315)
金融(11314)
技术(10686)
机构
大学(250001)
学院(248724)
(99175)
经济(96986)
管理(94040)
研究(82124)
理学(81400)
理学院(80440)
管理学(78520)
管理学院(78085)
中国(63347)
(53430)
科学(52075)
(48238)
(43130)
(41630)
研究所(39242)
财经(38777)
业大(37476)
中心(36718)
(36632)
(35113)
北京(34101)
农业(33046)
(32005)
师范(31618)
经济学(30733)
(29818)
(29156)
财经大学(29002)
基金
项目(161438)
科学(126704)
基金(117983)
研究(113398)
(104120)
国家(103315)
科学基金(87512)
社会(70905)
社会科(67254)
社会科学(67232)
(62749)
基金项目(61908)
自然(58954)
自然科(57661)
自然科学(57642)
自然科学基金(56603)
教育(54300)
(53955)
资助(50930)
编号(45301)
成果(37521)
重点(36840)
(36219)
(33444)
(33392)
课题(31979)
科研(31247)
创新(31193)
教育部(30813)
计划(30459)
期刊
(105741)
经济(105741)
研究(70821)
中国(46733)
学报(41450)
科学(37934)
(36912)
(36245)
管理(35607)
大学(31120)
学学(29418)
教育(25997)
农业(25080)
(24494)
金融(24494)
技术(22510)
财经(19445)
经济研究(17816)
业经(17162)
(16622)
问题(14589)
统计(14385)
(12983)
(12877)
技术经济(12583)
(12117)
商业(12051)
理论(12029)
(11775)
决策(11602)
共检索到363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勇  林源源  
“回报效应”是能源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但在国内尚缺乏实证检验。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上,“回报效应”在30—80%波动,而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回报率要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对此进一步分析后本文认为“回报效应”将呈现三种趋势:“回报效应”越来越低;更多地体现为“硬”技术进步方面;更多地体现在生活部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晓红  荣兆梓  张治栋  
本文构建了包括城市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社会角度的失业率指标,以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劳资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考察变量,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特定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第二产业和建筑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工资增长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在建筑业存在比第二产业更显著的揭示了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劳资关系的经济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寒英  李晓园  何薇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否。本文从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入手,借鉴"5×1"系统分析模型理论,勾勒出民营企业应有的和谐劳资关系模型,并基于这个模型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江  张项  
随着劳资冲突的日益加剧,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刻不容缓。本文以劳资关系的经典模型——桑德沃模型为依托,借鉴生物学角度的适应度景观模型,构建了劳资关系与社会发展的NK模型。模型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需要三个方面,对2012年、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劳动争议与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省市地区目前所处的状态不同,结合模型结果及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为后期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路径选择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明  
当前,我国传统劳动关系已经演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我们要超越传统观念的种种束缚,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尖锐的劳资关系矛盾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群体分化的现实,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健全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秦臻  
众包是本轮数字化浪潮中兴起的新型分散化组织方式。以数字平台作为关键技术基础,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众包模式,即发包企业以平台企业为中介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大众,或者平台企业自身作为发包方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广泛的个体化数字零工。众包模式促进了灵活雇佣的演进,在不同维度上深化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金融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下,相应的劳资矛盾治理面临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困境。众包模式内含着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和提高自由职业者的劳动自主性等积极因素,并成为我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脱贫以及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新征程中,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在这种新型组织方式中的运动规律,发挥众包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根本上推进相关灵活用工问题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衔  许清清  
针对国内学者普遍运用"囚徒困境"范式分析劳资冲突,而忽略"囚徒困境"模型是否符合我国劳资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了"囚徒困境"和重复博弈作为研究劳资关系的理论前提的局限性,修正了学术界套用这两个模型而不考虑模型假设前提的做法;并用非对称博弈模型分析了"资强劳弱"劳资关系的演化路径。由于我国"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并不满足"囚徒困境"模型的对称性,因此,通过"重复博弈"手段来解决劳资冲突,期望达成劳资合作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最后根据模型分析对政府干预劳资关系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新旺,黄劲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革平  胥正楷  
国际资本市场新股发行估值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即现金流量贴现法、可比公司法和期权定价法。大部分IPO估值模型在我国并不适用,我国股市具有较显著的齐涨齐跌性,股价更多地反映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相对投资价值。而不能真实反映由未来现金流贴现决定的绝对投资价值。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IPO定价使用可比公司法与多因素定价模型相结合的估值方法较为现实。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秀丽  杨志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劳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形态,形成弹性劳资关系网络,并嵌入于企业网络和产业网络之中,这是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叠加与互动的结果。弹性劳资关系网络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资本的驱动力,并且依托于"网络"这一载体,沿着时间、空间和地理三维路径继续演进。对弹性劳资关系网络形成和演变的研究表明,弹性劳资关系网络的形成同步于资本积累体系的扩张,这不仅在实践中对工人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且在理论层面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开放条件下的空间生产框架提出了一种诉求。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梅  宋春艳  
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所有,我国的私营企业还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和资本对劳动的强制。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因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私营企业中资本占有劳动具有双重属性,私营企业中资本对劳动强制不会发展为社会的强制,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性与对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泰洪  杨焕城  
我国劳动关系正处在深刻的变动中,劳动关系双方不同的利益诉求引发的劳动争议日益凸显,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劳动争议的产生,既有劳动和资本对抗性依附的共性,也有转型期特有的制度困境和利益逻辑。合作主义的价值内涵重视协调和整合,有助于劳动关系治理的平稳转型。在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寻求劳动关系双方的"合作因素",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成为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性选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妍  吴江  
在华跨国公司由于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嵌入型劳资关系,它们既各具特色,又存在相似之处。欧美企业由于文化、环境、处事方法与中国差距较大,因此在嵌入型劳资关系形成中调整度最大;日韩企业与中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各自的发展历程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嵌入型劳资关系形成中,往往会遭遇文化及人文习惯认同方面的阻力,调整度居中;港台企业较好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但由于两岸三地分隔多年,在处事方法、管理风格、薪酬待遇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差异,但相较前两者阻力很小,调整度也最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颖  
劳资合作与冲突是劳资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目的便是实现劳资合作与共赢。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劳资冲突会随着经济增长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呈现倒U型曲线形式。在近10年来的中国,劳资纠纷案件有所下降,员工讨薪成功率有所攀升,"民工荒"现象开始在局部地区的部分行业出现,这引导我们思考中国的劳资关系变化轨迹是否也遵循西方国家规律的问题。为此,本文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出劳资冲突确实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劳资争议案件的指标存在高估与低估劳资冲突的可能,以及劳资关系和谐的标志还包括有效协调机制的建立,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劳资关系的转折点虽有到来的迹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