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4)
- 2023(14588)
- 2022(12625)
- 2021(11865)
- 2020(10007)
- 2019(22952)
- 2018(22895)
- 2017(43751)
- 2016(24220)
- 2015(27290)
- 2014(27410)
- 2013(26538)
- 2012(24376)
- 2011(21844)
- 2010(21834)
- 2009(20289)
- 2008(19842)
- 2007(17686)
- 2006(15557)
- 2005(13946)
- 学科
- 济(88594)
- 经济(88447)
- 管理(75370)
- 业(69057)
- 企(58484)
- 企业(58484)
- 方法(39509)
- 数学(33507)
- 数学方法(33094)
- 财(26713)
- 农(24955)
- 中国(24529)
- 学(22108)
- 制(21876)
- 业经(20766)
- 务(17142)
- 财务(17058)
- 财务管理(17025)
- 理论(17024)
- 农业(16648)
- 地方(16547)
- 企业财务(16219)
- 体(15875)
- 银(15249)
- 银行(15196)
- 和(14803)
- 贸(14623)
- 贸易(14615)
- 技术(14590)
- 行(14460)
- 机构
- 大学(341227)
- 学院(338282)
- 管理(133061)
- 济(129917)
- 经济(126894)
- 理学(115030)
- 理学院(113738)
- 研究(112121)
- 管理学(111766)
- 管理学院(111152)
- 中国(83605)
- 京(73064)
- 科学(70004)
- 财(63547)
- 所(56234)
- 农(55262)
- 业大(51581)
- 研究所(51043)
- 中心(50621)
- 江(50340)
- 财经(50303)
- 北京(46006)
- 经(45630)
- 范(44707)
- 师范(44205)
- 农业(43247)
- 院(41082)
- 州(40183)
- 经济学(38683)
- 财经大学(37414)
- 基金
- 项目(232214)
- 科学(182337)
- 研究(170216)
- 基金(168411)
- 家(146706)
- 国家(145483)
- 科学基金(124956)
- 社会(106323)
- 社会科(100502)
- 社会科学(100480)
- 省(90496)
- 基金项目(89467)
- 自然(81736)
- 自然科(79813)
- 自然科学(79792)
- 教育(78805)
- 自然科学基金(78354)
- 划(76496)
- 编号(70035)
- 资助(69027)
- 成果(58035)
- 重点(51635)
- 部(51210)
- 课题(48376)
- 创(48074)
- 发(47970)
- 制(44956)
- 创新(44822)
- 科研(44128)
- 教育部(44005)
- 期刊
- 济(144378)
- 经济(144378)
- 研究(99763)
- 中国(69203)
- 学报(56520)
- 农(50571)
- 科学(50527)
- 财(50193)
- 管理(50142)
- 大学(43063)
- 教育(41174)
- 学学(40538)
- 农业(34506)
- 融(28949)
- 金融(28949)
- 技术(28790)
- 财经(25055)
- 业经(23331)
- 经济研究(22157)
- 经(21331)
- 问题(18421)
- 图书(17571)
- 业(17215)
- 版(16772)
- 理论(16770)
- 科技(16593)
- 实践(15291)
- 践(15291)
- 技术经济(15107)
- 现代(14806)
共检索到497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小仕
劳工个体表达利益诉求的过激行为,是劳资冲突激烈化的外在表现。过激行为的目的是引起社会舆论与公共部门的介入,形成对侵权者的压力机制,由此保护个体合法或合理权益免遭侵害。但此类行为具有较高的社会风险。当前劳工个体过激维权行为的产生,既与劳资利益分配机制扭曲、权益诉求渠道效率低下、政府社会管控能力弱化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受劳工个体偏激心理因素的影响。文章结合上述因素对个体过激维权行为的微观动力机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劳工个体 过激维权 社会风险 动力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闯 夏春玉
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与流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但无论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城市理论,还是以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流通理论都没能对城市与流通之间的关联发展出一个理论体系。文章以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城市间流通网络理论模型,并对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构成,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微观动力机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流通 城市 城市间流通网络 城市流通系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云 尚英姿
首先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了命令一控制型规制、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以及企业自我规制三种力量在推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机理。接着放宽模型的假设,从同业竞争者、利益相关者、市场不完全等方面对清洁生产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贴近现实的思考。最后指出,解决我国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动力不足问题,应从以上方面入手,以市场为平台,以企业自我规制为长期目标来构建清洁生产的微观动力机制。
关键词:
清洁生产 动力机制 企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巫景飞 芮明杰
本文采用解释性案例研究方法,对计算机产业从大型机时代向PC机时代的演进历程进行了考察,从企业层面对产业模块化的微观动力机制进行探索分析。本文认为企业间竞争而激发的创新行为是产业模块化的主要驱动力量:(1)产业演化初期,有实力的在位企业会通过激进式创新,完成产品从一体化向模块化的转换;(2)在此背景下,新进入者会从"低端价值模块"进入,采用模块创新策略逐渐瓦解在位企业所垄断一体化的价值链;(3)新进入者也会利用破坏创新技术,采取"低端客户进入"与开放技术标准等策略,来破坏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加速产业模块化。产业模块化是一个复杂的共同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标准逐渐形成,产业组织从一体化走向模块...
关键词:
产业模块化 动力机制 计算机产业 演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于立
一、能源替代弹性与企业对节能技术需求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目前在我国,大量的技术成果无人应用,专利技术的实施率较低,而且这还是在技术市场中的技术价格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实现的。其中尤以节能技术为甚,很多转让价格甚为低廉,无法收回研究工作成本的节能技术也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科技部门抱怨企业不重视节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仍在浪费着宝贵的资源;政府部门也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宣传、号召、督促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努力节约能源。但令人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人们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的经济机制和价格体系条件下,企业的行为是“理智的”、“合理的”。因为虽然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是名副其实的自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喻美辞 喻春娇
本文基于中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从平均工资来看,进口贸易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收入,而且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出口贸易本身有助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但未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影响技能工资差距。从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点来看,进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出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高技能劳动力而言,工资收入位于低端和中间位置的群体更容易从进口贸易中受益,同时也更容易从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志胜 纪韶
完整的劳动力流动应包括一次决策和二次决策两个阶段,文章据此构建了"二阶段"框架下农村劳动力流向多元化的微观机制分析模型,并通过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后发现:(1)在乡城迁移-城乡回流模型中,预期净经济收益是决策流向的关键变量。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和城乡非工资性收益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推动作用,而城乡生活成本差距和心理成本差额的存在和扩大则会阻滞劳动力流动。(2)在折回式回流模型中,城市生活能力水平是决策城乡回流、折回式回流或是继续留城的关键变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城市生活能力,而较高的基本消费水平和居住消费水平则削弱了劳动力的城市生活能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二阶段 流向多元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傅钧文
20多年来,由于日本以其良好的经济业绩持续出现于世界经济舞台,日本经济也成为常盛不衰的研究领域。发达国家将日本看成经济的一个“怪异”,发展中国家把日本视作发展模式。不管怎样,每一个接触日本经济的人都会感觉到日本人异常高的工作积极性无疑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日本劳动人事的两个制度即长期雇佣制1和资历序列制2入手,试图从微观层次上作一探讨。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田梅 张军亮 刘喜文
基于个体认知角度阐释了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行为演进动力机制。从个体认知信息需求状态、目标、信息价值判断以及动机的目标化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面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获取的复杂情境,个体认知信息需求是信息偶遇过程中行为演进的初始动力与主要动力;个体信息需求认知目标的层级不同导致信息偶遇过程环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偶遇信息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对于完成动机的目标化过程、提高个体参与度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信息偶遇 移动互联网 个体认知 动力机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祥炎 郭红卫
完整的产权激励包括微观机制与宏观机制两个方面,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倾向于微观与效率分析,产权和政府被处理为两个独立的要素,因而使得西方产权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和政府职能上存在着诸多困难。深入研究产权的宏观激励机制,剖析政府介入产权的价值与"适度"问题,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着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权激励 微观机制 宏观机制 利益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春明 王春晖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体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因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劳动者从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水平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存在工资溢价,国际贸易加剧了这一现象;男性的平均工资高于女性,但女性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较大,改善了初始的性别工资差;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导致了低技能劳动者收入低于高技能劳动者,但国际贸易缩小了这一技能溢价。
关键词:
工资差距 国际贸易 个体异质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甘春华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工业需求、农村发展、对外开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困难、缺乏组织和社会保障。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持农村教育、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行业工会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 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